影视聚合站 财经 文章内容

宏观展望:定位周期 深挖内核!

发布时间:2021-10-15 07:06:31来源:大唐财富智库

疫情疫苗和出口:

全球疫情的变化和疫苗的推进工作,对国内国外经济的影响都很大。2020年一季度,全球各国陆续迎来了第一波疫情,于是各国经济都陷入停摆;在中国率先控制疫情后,全球只有中国有完备的产业链可以开工,此后中国出口迎来了几个季度的高景气。但这个格局不可能永久持续,随着全球疫苗的推进,全球疫情也将进入新的阶段,对国内国外均影响很大。

目前发达国家的新冠疫苗接种,全面领先新兴国家,因为发达国家有着研发和供应的优势,毕竟有钱有技术。今年等发达国家基本完成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后,明年过剩疫苗会逐步溢出至新兴国家。届时等全球其它工业体开启复工,必然会降低我们的出口景气度。

随着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疫苗工作推进,会有二波影响我国出口的负面冲击出现:第一波是今年四季度-明年初,第二波是明年后半年。因为新兴国家产业链和我们的重合度更高,所以我们出口的压力在今年末只会是小的压力,而明年会有更大的压力。

出口增速:近几个月已经在滑坡

随着疫苗的推进,带来新冠死亡率的下降,海外居民对新冠的敏感度也在下降,未来全球逐步复工大概率不会再有大的反复。以美国为例,我们观察尽管疫情反反复复好几轮,但代表经济景气度的摩根大通全球PMI指数,一直在稳步回升并保持在枯荣线之上。今年二季度美国疫情数据又抬升,但PMI数据却加快上升。这说明,疫情对海外复工的负面影响,已经不断在钝化。

国外经济运行周期对国内通胀的影响:

因为全球复产复工的进度不同步,包括生产国复苏进程快于资源国、中国和发达国家复苏进程快于其它新兴国家等,导致全球供需仍然存在分化,短期难以得到根本缓解,所以高通胀的问题在今年四季度仍将存在。

以美国为首的国家货币不断超发,导致全球整体需求复苏在当下明显高于全球供给的复苏,造成全球物价上涨,一些细分方向的物价甚至暴涨,比如航运成本、比如叠加了政治因素的铁矿石等。国外涨价传导至国内,会继续造成我国四季度PPI高企不下,产业链最上游成本提高。

PPI-CPI的剪刀差持续扩大

不过我国CPI的压力不大,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产业链全面复苏,保证了国内物资的供应;另一方面因为猪肉周期的原因,当前猪价处于低位,且猪肉占CPI权重大,让我国PPI-CPI的剪刀差不断扩大,这个趋势在四季度大概率仍将延续。

我国PPI数据和全球通胀啥时候结束,依赖于三个部分:

1、各国财政政策刺激的退出;

2、各国货币政策的收紧;

3、资源国经济的复苏。

其中2和3会率先实现,明年美联储即使不加息也大概率要先缩表了,继续高通胀美国自己也受不了。资源国和其它新兴国家一样,明年产业链也会逐步恢复,且受疫情的影响也会钝化。唯有财政政策会延续更长时间,就比如拜登政府要给美国造房子修路,几万亿几万亿美元的拨款出去了,执行是需要持续好几年的。

国内消费:

三驾马车的复苏当中,消费恢复的最慢,主要因为:

1、疫后经济复苏是“错位复苏”,必需消费、可选消费、服务类消费是依次修复,并未形成合力。

2、居民收入也是“结构性恢复”,疫情未完全结束,导致外出务工减少,进一步导致乡村收入恢复相对较慢,也就导致乡村消费恢复偏慢。

3、预防性储蓄倾向短期上升,从央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中看,2020年上半年疫情发生后,储蓄意愿出现一轮跳升,随着疫情被控制后又震荡下行。在2021年一季度仍未恢复至疫情前,二季度随着新一轮疫情又开始反弹。

4、线下消费依然受疫情影响,因为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要求所有居民保持社交距离,会导致线下交流减少,并多多少少会控制自己的外出范围和频次,因此消费复苏是有天花板的。参考有疫情的区域,在爆发时期社会零售数据会环比负增长。

从短期看,消费会有显著的疫后爬升,特别是在疫情区域;从中期看,消费依然只能缓慢复苏,遇到新疫情冲击又会倒退;从长期看,只有完全走出疫情,让居民社交距离和生活习惯完全恢复,才能超过疫情前的增速。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季调

消费的增长,今年四季度仍有压力,明年会随着疫情好转而好转;出口增速在今年四季度有小压力,明年压力会继续上升,因为高基数+国外疫情好转;所以四季度我国经济的稳增长,更加依赖于三驾马车中的投资,是尤其是基建投资。

投资:基建投资是稳增长的重点

投资有三个领域:制造业+房地产+大基建,其中制造业主要是由社会资本来调控,政府能调控的有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而房地产因为“房住不炒”的大政策,今年以来地产行业的融资持续收紧,导致银行惜贷进而让三季度以来的房地产销售面积、购置土地面积、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当月增速均有明显放缓。

因此今年末和明年稳增长的关键,在于基建投资。2021上半年由于政府对经济形势判断比较乐观,并没有太多稳增长的诉求,对地方政府减债务去杠杆抓的更多,导致前三个季度基建投资增速并不高,7-8月由于全国强降水耽误工程施工,基建投资单月增速已经是负增长。

7月30日政治局会议以来,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发生变化,稳增长诉求提升,四季度专项债发行预计加快,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升,2022年全年基建增速将高于今年。

基建包括老基建和新基建,更加强调智能化。9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9月23日,交通运输部编制的《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公布。《方案》内容丰富,涉及北斗、5G、自动驾驶、智慧公路、ETC等多个领域。

《方案》提出,到2025年,打造一批交通新基建重点工程,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应用场景,制修订一批技术标准规范,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精准感知、精确分析、精细管理和精心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智能管理深度应用,一体服务广泛覆盖,交通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效提升。

主要任务方面,《方案》确定了七大行动:智慧公路建设行动、智慧航道建设行动、智慧港口建设行动、智慧枢纽建设行动、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交通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标准规范完善行动。

显而易见,“智慧”成为新基建的关键词之一。

如果只用一个字,反映“十四五”中国交通的特点,那一定是“智”字。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李连成曾对记者表示,“智”字反映了“十四五”中国交通由“大”向“强”的深刻转变。

信用周期:

社融:8月社融同比去年新增2.96万亿,高于预期的2.86万亿,基本符合预期;环比7月多增1.90万亿。相较于2019年8月份,去处2020年疫情导致的高基数影响,今年8月社融比两年前新增7644亿;今年1-8月份累计新增社融,相比两年前的2019年1-8月份,多增3.67万亿,社融整体呈稳定扩张趋势。

从融资结构来看,社融环比增加的主要方向,来自于加速发行的地方债。8月份政府债券新增了9738亿,环比7月份增加了7918亿。在7月底的政治局上,政策方向是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合理把握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2021年底-2022年初达到目标要求。

从政府债发行进度去看,8月份我国地方债和专项债发行速度明显加快,9-10月份社融数据大概率会出现向上的拐点。2021年继续有稳增长的需求,因为上半年地方债发行额度并不是太大,预计下半年地方债额度会加快释放,地方债发行将会继续提速。

消费受疫情影响始终复苏缓慢;出口在高基数的情况下,继续保持高增速有压力;投资上房地产依然坚持房住不炒,所以基建投资就成为了我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托底。在专项债发行加速后,随着银行贷款融资匹配跟进,将会带动基建项目陆续落地,拉动社融信贷规模的稳定回升和经济稳步发展。

表外融资受信托贷款影响8月份同比减少1058亿,主要因为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到期,加上两压一降具体指标的要求,信托贷款规模下降带动表外融资同比减少1046亿。

直接融资增加,其中企业债8月份融资新增4341亿,同比多增682亿;股票8月份融资新增1478亿,同比多增196亿。

M2:9月M2同比增8.3%,预期增8.1%,前值增8.2%;新增人民币贷款16600亿元,同比少增2327亿元,预期19336.4亿元,也低于市场预期,很大程度是由于地产的降温。

信贷:信贷新增量8月份同比增长基本稳定,8月份信贷同比去年新增1.22万亿,同比少增600亿。其中新增的零售贷款为5755亿,同比少增2660亿;企业端贷款(含票据贴现)新增6879亿,同比多增1256亿。

企业端的新增贷款,在期限结构上仍以中长期贷款为主,这部分8月份新增5215亿。企业端的短期贷款8月份减少了1149亿,值得注意的是8月份票据融资增加了2813亿,这对企业的短期融资形成了有效的补充。

从票据融资规模变动看,票据融资规模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489亿,是支撑信贷新增量稳定的核心原因。与之相反的是,一般零售+对公端,短期+中长期在8月份的贷款新增量,相比2020年年同期少增了约1000-2000亿。

从票据贴现利率来看,8月份上中旬的票据贴现利率持续下行,到了下旬又翻转回升。8月23日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召开,较往年提前一季度召开,会上提到“要继续做好跨周期设计,衔接好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信贷工作,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因此2022年上半年的信贷计划投放项目可能提前到2021年末,以此支撑今年下半年信贷的增长。

居民端的新增贷款,短期信贷8月份新增1496亿,同比去年少增1348亿,8月短期消费需求仍处低位,中长期零售贷款在楼市+按揭贷款融资高压政策下,受到持续负面影响,导致这块的新增量,同比2020年下降了1312亿,只有4259亿。

今年8月23日座谈会上也提出,货币政策既不向房地产市场发出错误信号,延续房住不炒的大方向;也要防止政策调整过度,从而误伤其它合理的市场需求。既满足合理的信贷需求,也要打压投机性的需求,在结构持续优化,从而缓解信贷风险。

但中小企业融资依然面临困难,尽管政策在向其倾斜。2021年8月末以来,政策对制造业、中小企业的结构性宽信用政策力度,明显在增强。8月末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上,提出了“衔接好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信贷工作,加大信贷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提出今年要再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可以看出来,政策持续在发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但受限于地产和城投的监管依然比较严格,再加上内需外需的压力同时渐,制造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短期很难出现明显起色。

GDP增速:

前三季度经济增长持续低于预期,疫情反复是关键影响因素,建筑业、服务业受到明显拖累,经济增长低于预期,GDP两年复合增速仅5.0%,相比2020年四季度的6.5%大幅放缓,也低于此前市场的平均预期。

四季度如无疫情明显扰动,经济复合增速将好于三季度。2022年如无疫情明显扰动,经济仍将有恢复性增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测算,若经济正常运行,2020-2022年我国GDP潜在增速为6%、5.7%、5.5%,实际上2020年我国GDP增长2.3%,显著低于潜在增速,我们预计2021年GDP复合增速中枢为5.2%,仍低于潜在增速。

2022年内需或将边际转好,从未拉动经济继续恢复,但因为疫情可能难以全面根除,消费边际虽好转但难以实现强劲复苏。房地产和基建领域的结构性紧信用,边际放松但难全面放开。再叠加外需将逐步走弱,2022年的经济增长,可能仍略低于潜在增速。如果国外均货币政策转向,也将压制我们宽松的程度。

扫二维码|关注『大唐智库』视频号

投资对话100集,答疑解惑惹人迷

只要你点,收获不浅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一键获取基金组合

只要你点,灵活稳健任你选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