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18 22:18:30来源:Clinic門诊新视野
第三届心房颤动现代化治疗及规范化管理研讨会已圆满落幕,秉持“权威、前沿、发展、创新”的主题,聚焦心血管领域房颤现代化治疗与规范化管理,得到了众多与会医师的一致好评。本次会议通过学术交流与手术演示,探讨了房颤治疗在导管消融、外科手术、药物及装置治疗等方面的新技术与研究进展及规范化管理。会议期间,《门诊》杂志特邀本次大会主席、江苏省人民医院曹克将教授,分享会议举办初衷,展望我国规范化房颤治疗领域未来。
宣传房颤诊疗新技术,规范化房颤治疗
曹克将教授:心房颤动现代化治疗及规范化管理研讨会至今已经举办了三届,研讨会举办的初衷就是为了宣传当前心房颤动治疗领域最新的技术,普及心房颤动规范化治疗理念,让我国一些基层医院在心房颤动领域的治疗更加现代化、规范化。众所周知,心房颤动的疾病病因及其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相关研究证实,心房颤动治疗的越早,患者预后就越好,因此明确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对广大基层医师以及患者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房颤领域的治疗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室率控制、节律控制与抗凝治疗。在室率控制方面,当前临床中主要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CCB,若患者心功能不佳可加用洋地黄;而节律控制的药物则主要为胺碘酮与普罗帕酮,相关指南明确指出,胺碘酮在节律控制方面效果最佳,但考虑到其副作用,建议在其他药物无效的情况下再使用胺碘酮。现有临床研究已证实,节律控制对于房颤患者而言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因此更建议有条件的患者进行节律控制。节律控制的非药物治疗主要为外科迷宫手术及经导管消融治疗,外科迷宫手术的治疗效果较好,但由于需要开胸手术创伤较大,因此更建议联合其他心脏外科手术如CABG、SAVR等开胸手术进行。而在经导管消融领域近年来则涌现了一大批新技术,如传统的射频消融、以及较新的冷冻球囊消融以及最新的脉冲场消融、热球囊消融,以及射线消融技术,甚至最新有报导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技术的研究等。冷冻球囊消融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目前合肥高新心血管病医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在安徽省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希望借助心房颤动现代化治疗及规范化管理研讨会这一平台,让更多基层医师、基层医院了解这项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在预防房颤的栓塞与卒中方面,主要为药物抗凝治疗和以左心耳封堵为代表的非药物治疗。抗凝治疗领域随着新兴口服抗凝药(NOAC)的出现,患者有了更好的抗凝治疗选择;同时,也不能忽视华法林的规范化应用。而在非药物治疗方面,随着左心耳封堵技术的出现,其为广大高龄、不能耐受抗凝药物、反复卒中、抗凝药效果不佳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效预防了此类患者卒中事件的发生。
规范左心耳封堵术,推动我国左心耳封堵术进一步发展
曹克将教授:如今,我国左心耳封堵术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对于高龄、反复卒中、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而言,左心耳封堵术是一项重要的选择性治疗措施。但在开展左心耳封堵术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严格把握适应证,进一步规范左心耳封堵术患者的选择和手术流程,为合适的患者开展左心耳封堵术。临床实践中,行左心耳封堵术便是为了在预防卒中事件的同时,避免抗凝药物的应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左心耳封堵术后短期仍需要进行抗凝或抗栓治疗,目前我国也已出台了相关专家共识,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提出治疗建议。左心耳封堵术作为一项预防性的手术,广大术者一定要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开展左心耳封堵术,并且在术后加强随访,避免器械相关血栓事件等并发症的发生。
我国目前已在左心耳封堵器的研发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以Lefort为代表的国产左心耳封堵器层出不穷,大大推动了左心耳封堵术在我国的普及;同时,中国临床医师的手术操作技巧很高,这也保证了左心耳封堵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相信随着左心耳封堵术进一步的规范,我国左心耳封堵术技术的开展在数量与质量上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搭建交流平台,宣传规范化房颤治疗进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房颤相关临床危险因素增加,心房颤动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广大临床医师,需要进一步加强房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为房颤的诊疗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希望借助心房颤动现代化治疗及规范化管理研讨会,能提供一个宣传和传播新技术、新理念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宣传心房颤动领域的规范化内容,宣讲最新指南进展,分享最新技术现状,通过学术讲座、手术直播等形式,让更多医师了解、掌握心房颤动领域最新的、规范的诊疗现状,从而为患者带来现代化的房颤诊疗体验,降低房颤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为健康中国2030的伟大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Clinic門诊新视野|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