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财经 文章内容

解读能源互联网|“互联网+智慧能源”值得期待!

发布时间:2021-10-19 19:50:17来源:科普北京

随着“能源革命”的提出,“能源互联网”一时间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就倡议了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国家能源局也在2015年中确定了《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大纲》。能源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有可能对传统的能源生产、供给、消费模式产生颠覆性革命。

那么,什么是能源互联网,它是如何将互联网与能源有效结合,又能带来哪些改变呢?

能源互联网概念的提出

“能源互联网”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首先提出,他认为,化石燃料的逐渐枯竭及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将促使以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入结合为特征的一种新的能源利用体系的形成,即“能源互联网”。

能源互联网可理解为综合运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管理技术,将大量由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和各种类型负载构成的新型电力网络节点互联起来,以实现能量双向流动的能量对等交换与共享网络。能源互联网是兼容传统电网的,可以充分、广泛和有效地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满足用户多样化电力需求的一种新型能源体系结构;从运营者视角来看,能源互联网是能够与消费者互动的、存在竞争的一个能源消费市场,只有提高能源服务质量,才能赢得市场竞争;从消费者视角来看,能源互联网不仅具备传统电网所具备的供电功能,还可以为各类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公共的能源交换与共享平台。

能源互联网的特征

可再生。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能量供应来源,其间歇性、波动性的特点影响电网稳定性,从而促使传统的能源网络转型为能源互联网。

分布式。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分散特性,为最大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需要建立就地收集、存储和使用能源的网络,这些网络规模小,分布范围广,每个能源网络构成能源互联网的一个节点。

互联性。分布式的微型能源网络无法全部保证自给自足,需要通过能量交换才能平衡能量的供给与需求。

开放性。能源互联网是一个对等、扁平和能量双向流动的能源共享网络,发电装置、储能装置和负载能够“即插即用”,只要符合互操作标准,这种接入是自主的、开放的。

智能化。能源互联网中能源的产生、传输、转换和使用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智能。

能源互联网和智能电网的区别

能源互联网和智能电网有着本质的区别,尤其是广义的能源互联网概念。

其一,智能电网的中心依然是电力系统。广义的能源互联网概念里应当是没有中心的能源供需系统,甚至这一系统可以满足全球能源输送和使用。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将能源互联网视为智能电网的再延伸,这不全部是从能源互联网的本质内涵出发,或者考虑了现有能源系统的现状。

其二,智能电网的能量形式主要是电能,重点在于电能的输送和使用上更加高效和智能化,而能源互联网追求各种能量形式的融合,将电能和化学能、余热能或者机械能等放在一个大能源系统中。

其三,智能电网的物理实体主要依托以特高压为骨干的电力系统,而能源互联网是将电力系统、交通系统甚至是人们的生活能量融入了进去,比如你能想象你在健身房运动储能然后再链接到能源互联网吗?

其四,智能电网对于分布式能源主要采用的是就地消纳或者集中转移消纳的控制方式,能源互联网所链接的消纳对象无比广大,因此不刻意追求局部或部分消纳,而是转变成了全网式的消纳方式。

总的来讲,能源互联网比智能电网具有更大的广延性、开放性。智能电网没有过多的关注新能源的占比和影响,上升到能源层面。能源互联网包含的东西要更多,呈现的都是一种试图把各种能源形式组合成一个超级网络的大开大合,其包含了智能通信、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等众多智能与绿色概念。

能源互联网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能源互联网让人人享受智能生活。在生产领域,信息技术与清洁能源系统的更好结合,使整个能源系统实现智能化,信息技术系统与能源系统联手,推动难以计数的各种机械、自动化生产线运转,共同调节建筑、汽车、工厂、电源间的联动运行。在生活领域,能源互联网能带来很多便利,从汽车奔驰、火车运行、通信畅通,再到空调、微波炉、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全部实现可视可控。普通家庭都能够通过能源互联网平台实现用户能源管理、移动终端购电、水电气多表集抄、综合信息服务、远程家电控制等,全面提高生活智能化水平。

能源互联网让个性需求得到充分满足。通过能源互联网,人人既是能源的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人们甚至可以自由选择使用北极风能还是赤道地区的太阳能,可以选择不同时段不同价格的用电套餐,还可以选择将自家屋顶太阳能光伏板生产的多余电量转让出去。未来,人类的能源需求、商品需求、工作需求等将由规模化向多元化转变。

能源互联网引发的新科技革命及其成果的应用,将推动生产力加快发展,全方位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改变。让我们期待更智能、更便捷、更绿色的未来吧!

版权声明:本文为科普北京原创,部分资料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end-

科技资讯趣味科普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