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养生 文章内容

中国结构周2021|第五届中国结构周&心之通路VITA相瓣——心通医疗专题会

发布时间:2021-10-23 20:12:54来源:Clinic門诊新视野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作为目前治疗主动脉瓣狭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如今,国产原创TAVR器械层出不穷,大大推动了我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而微创VitaFlowLiberty™瓣膜输送系统的推出,更是将我国TAVR领域推向了电动可回收的新时代,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学术热潮!

2021年10月11日,中国结构周2021暨第五届中国国际结构性心脏病会议期间,心通医疗携手中国结构周2021特别推出“心之通路VITA相瓣——心通医疗专题会”!展示VitaFlowLiberty™瓣膜设计特点,分享临床使用经验,让全球专家一睹中国原创器械的风采。

本次专题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武汉亚心总医院苏晞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达新教授、江西省人民医院洪浪教授担任会议主席(按姓氏笔画排序);主持嘉宾:并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刘先宝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担任主持嘉宾(按姓氏笔画排序);同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达新教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嘉俊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朱政斌教授、江西省人民医院蔡新勇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新民教授、心通医疗陈国明先生也带来了精彩的学术讲座(按分享顺序排序)。

主席致辞

CHINASTRUCTURALWEEK2021

会议伊始,吴永健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中心在VitaFlowLiberty™的上市前临床过程中就开始使用,该器械优异的性能表现给我院团队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病例积累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大量关于VitaFlowLiberty™临床应用的宝贵心得体会,将之与广大医学同道进行分享或探讨是幸事、也是必要之举。本次晚间专题会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各位专家提供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平台,从产品特征、性能及临床应用等不同方面对VitaFlowLiberty™进行详细解读,分享其在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中的应用经验。希望通过这样的学术分享,VitaFlowLiberty™能够为更多临床医师所知悉、认可,让更多瓣膜性心脏病患者能够从中获益,享受更高质量的预后体验。

随后,周达新教授补充介绍道,及时跟进临床诊疗进展、了解最新器械研发成果是精进TAVR技术、优化治疗预后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而国产原创器械产品的推陈出新更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国产医疗技术“高精尖”发展的核心力量。自2010年至2019年,TAVR技术在我国“生根发芽”、蓬勃发展,年手术量不断攀升,为数之不尽的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提供了微创治疗选择;VitaFlow®等国产瓣膜器械亦在此期间相继问世,以毫不逊色的性能表现进一步为国人带来了更具性价比的安全、高效治疗体验。今天,VitaFlowLiberty™已正式投入临床,凭借着瓣膜底部反折、释放过程稳定等优势,相信一定会为广大术者带来更多方便,给予了临床工作者和患者极大信心!

周达新:VitaFlowLiberty™产品特性和临床使用

CHINASTRUCTURALWEEK2021

VitaFlowLiberty™是微创公司推出的新一代瓣膜输送系统,周达新教授详细解读了该器械的产品特性和临床使用经验。

VitaFlowLiberty™输送系统是国内唯一的电动可回收输送系统,其加强的管材设计,保证即使在回收过程中也能实现手柄与瓣膜段之间的1:1等量响应。配合混合密度支架的设计,使瓣膜在整体释放和回收过程中实现稳定无窜动,为术者提供多次释放机会,且在释放至75%之前可完全回收,完全回收之后又可再次跨瓣。此外,产品采用的16F/17F等效内联导管鞘能提高血管尺寸的兼容性,最低适配6.0mm的入路血管,可有效降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考虑到高龄患者易存在血管扭曲问题,该输送系统特设360度可弯曲的瓣膜段,实现了管材的全向可弯曲,更便于术者应对3D主动脉、横位心等迂曲的解剖结构(图1)。


图1:VitaFlowLiberty™输送系统


VitaFlowLiberty™瓣膜则完整保留了第一代产品的性能优势,采用大网孔设计,为冠脉介入预留空间。经抗钙化处理的牛心包瓣叶,使其具有更好的耐久性;PET双层裙边可更好地贴合解剖结构,有效减少瓣周漏的发生;自膨胀镍钛支架的设计,提高了植入安全性(图2)。


图2:VitaFlowLiberty瓣膜


专家点评

CHINASTRUCTURALWEEK2021

洪浪教授:我院曾多次应用VitaFlowLiberty™输送系统进行TAVR手术,相比上一代产品,新一代输送系统因采用加强管材和混合密度支架的设计,更有利于临床医师进行精确定位,成功提高了瓣膜在释放和回收过程中的稳定性。

周达新教授:需要注意的是,VitaFlowLiberty™瓣膜在回收过后会导致外径的略微增加,对鞘管直径要求更高,故对于一些血管情况不好、不易选用大型号鞘管的患者来说,术者应提前决策是否需要启用内联鞘,以应对不时之需。

吴永健教授:在使用VitaFlowLiberty™输送系统行TAVR时,要充分使用内联鞘,减少血管损伤。由于新一代输送系统的瓣膜结构特点并未改变,故还应该充分遵循原先的技巧释放瓣膜。此外,VitaFlowLiberty™操作系统可使术者右手顶钢丝,左手进行释放,一旦发生移位还可进行回收,且VitaFlowLiberty™输送系统本身就含有一个内联鞘,瓣膜可通过其进入并直接进行定位,支持了“Allinone”单血管入路TAVR术的使用,因此,未来可考虑行TAVR手术时使用“管中管”技术,并应用VitaFlowLiberty™操作系统实施“单人操作”。

朱嘉俊:VitaFlowLiberty™在Type1型二叶式AS并AR应用一例

CHINASTRUCTURALWEEK2021

由=由于二叶式主动脉瓣特殊的解剖结构,Type1型二叶式主动脉狭窄患者行TAVR手术十分困难,朱嘉俊教授今天分享的就是这样一例病例。患者为75岁男性,1月前因无法耐受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来我院就诊。经超声检查发现患者为二叶式主动脉瓣,诊断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

经术前团队分析,因患者为Type1型主动脉瓣,存在瓣叶钙化粘连、主动脉弓呈锐角且为横位心、外周血管偏细等情况,而此类患者术中极易发生瓣周漏,为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拟选择VitaFlowLiberty™可回收输送系统。术中经右侧股动脉入路,凭借着VitaFlowLiberty™瓣膜具有的超强支撑力和柔韧性,整个手术虽使用了可回收功能,但是整体进展顺利,最终零位释放,非常成功。

专家点评

CHINASTRUCTURALWEEK2021

吴永健教授&宋光远教授:在TAVR术中,使用VitaFlowLiberty™操作系统治疗合并严重钙化的Type1型主动脉瓣患者时,若出现瓣膜释放位置不好,不得不回收瓣膜的情况时,为避免植入瓣膜发生折叠,可以考虑在瓣膜拉出后回收,或再重新植入一个新的瓣膜。潘文志教授对此亦表示赞同,同时指出,在对严重钙化的Type1型主动脉瓣患者行TAVR手术时,还是应严格进行术前评估、正确选择器械、仔细选取瓣膜释放位点,避免瓣膜释放不良的情况发生。

朱政斌:VitaFlowLiberty™在冠脉

高风险病例中的应用经验

CHINASTRUCTURALWEEK2021

随后,朱政斌教授分享了一例VitaFlowLiberty™在冠脉高风险病例中的应用经验。患者为90岁女性,因拟行髋关节置换,术前评估发现主动脉瓣重度狭窄,转至心内科治疗。经心脏团队讨论,考虑瓣叶长度为12.42mm,易压住瓣环开口,且瓣环周长为75.4mm,左室流出道周长73.4mm拟选择23mm预扩球囊和VitaFlowLiberty™24瓣膜,经股动脉入路进行手术。术中,使用23mm球囊预扩,发现右冠显影不佳计划行右冠保护,但突发大量反流、循环崩溃,紧急情况下立即在持续胸外按压下快速释放VitaFlowLiberty™瓣膜至可回收位,恢复瓣膜功能,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随后十分艰难地将导丝通过未完全释放的瓣膜送入右冠,并预埋支架进行保护。最后采用烟囱技术行冠脉保护,并顺利完全释放瓣膜,手术成功结束。术后即刻TEE评估未发现主动脉瓣有明显反流,瓣膜植入效果良好。

结合该病例,朱教授亦分析表示,在临床实践中,术者应于术前应进行充分的CT评估,摒弃唯冠脉高度论,并结合窦部大小及高度、STJ大小、瓣叶长度、瓣叶增厚和钙化情况等因素,综合考量冠脉风险。当遇因耐受较差,在球囊扩张后发生循环崩溃的老年患者时,要及时释放瓣膜至工作区,确保前向血流。

专家点评

CHINASTRUCTURALWEEK2021

周达新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其实有很多患者在导丝刚进入时便发生循环崩溃,针对这种情况,基于小球囊扩张不易引发严重反流和操作时间短的特点,一般建议采用小球囊进行处理。针对该病例中90岁高龄患者而言,若术中采用18mm球囊进行扩张处理应该不会引起反流。今天分享的精彩病例也提醒广大术者,在TAVR术中随时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临床医师千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以免带来严重的后果。朱政斌教授对此亦表示赞同,并表示该患者在术前评估时很难发现右冠存在闭塞风险,术中原本打算在球囊扩张后通过CT再次评估,但却突发循环崩溃,这或许是与球囊尺寸选择过大有关。

潘文志教授则认为该例手术充分展示出了VitaFlowLiberty™输送系统可回收的重要性,并对其完成度表示了赞赏,同时表示因高龄患者的耐受能力较差,若在术中选择较小尺寸的球囊,比如20mm球囊,或许就不会发生循环崩溃的情况。

蔡新勇:TAVR电动时代下的“单人操作”经验

CHINASTRUCTURALWEEK2021

蔡新勇教授结合VitaFlowLiberty™操作系统的优点,论述了VitaFlowLiberty™操作系统或可增加“单人操作”的可行性,并通过一例经典病例阐述了TAVR电动时代下的“单人操作”经验。VitaFlowLiberty™操作系统具有协调、精准、良好反馈及高效可行等优点。操作者可用左手进行力量反馈,右手控制释放速度,做到协调操控;同时在释放过程中,可用一只手完成瓣膜的释放,此时术者另一只手可精细调整导管位置,保证释放过程中的精准定位;此外,良好的力量反馈也让术者握杆与助手顶导丝时,有了更好的手感,更有利于单人操作的完成。整体而言,电控手柄其操作手柄按键和备用手动手柄的设计增加了“单人操作”的可行性,同时也为TAVR手术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图3)。


图3:VitaFlowLiberty™操作系统的手柄设计


针对此次分享的院内病例,蔡新勇教授介绍道,该患者为74岁男性,因反复胸闷两年余来院就诊。超声发现,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轻度关闭不全,且呈二叶瓣形,EF36%,瓣口面积0.7cm2。食道彩超提示有大量二尖瓣反流。经术前评估,考虑到患者主动脉瓣环内径24mm,并存在重度钙化,钙化积分为1609.2,故采用第一代VitaFlow®系统进行手术,选择20mm球囊预扩张。

术中球囊预扩后,患者突发心脏停跳、循环崩溃,术者立即操纵VitaFlow®电动手柄精准动态调整定位,在工作位成功释放瓣膜,并给予药物和胸外按压等抢救措施,患者情况好转。后经超声检查评估瓣膜植入效果发现有明显反流,遂行二次球囊扩张,却不料意外再次发生,在二次球囊扩张后患者再次出现循环崩溃,术者继续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治疗,适当补液,持续胸外按压等急求措施,紧急进行ECMO植入(V-A模式)。经过两次胸外按压,患者生命体征最终平稳,瓣膜植入成功且结构功能良好,有少量二、三尖瓣反流。

专家点评

CHINASTRUCTURALWEEK2021

洪浪教授:我院实施“单人操作”模式已有较长时间,并在此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在使用“单人操作”模式释放瓣膜的过程中,术者左手可操纵手柄稳定控制瓣膜的位置,如果瓣膜有向下滑动的倾向,可适当向上拉动,保证瓣膜精准定位释放。与此同时,术者右手则可根据释放过程中产生的阻力,巧妙的控制瓣膜释放速度。

潘文志教授:我在临床上遇到过很多例TAVR术中循环崩溃的患者,但像此病例中,当瓣膜释放到一半出现循环崩溃,抢救后继续释放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见。其实我认为“单人操作”的手术模式是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之前也有想尝试的冲动,但怕术中出现问题一直搁置。如今,伴随VitaFlowLiberty™操作可回收系统的诞生,“单人操作”新模式的实施也变为可能,给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在“单人操作”模式下,要谨慎使用第一代VitaFlow®系统,以避免释放失败无法挽回的情况发生。

刘新民:VitaFlow®结合“Allinone”技术应用初体验

CHINASTRUCTURALWEEK2021

基于临床实际应用,刘新民教授详细论述了VitaFlow®结合“AllinOne”技术应用初体验。“AllinOne”单血管入路TAVR术是由传统TAVR入路术和单动脉入路术简化而来的,汲取了单动脉入路技术的长处,结合左心室导丝起搏技术,成功地将“一动一静”两条入路进一步简化为“仅需一条动脉”的入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术者可将瓣膜输送器与5F造影猪尾导管同时置于20F鞘管中,采用左心室导丝起搏技术,把起搏器阳极和阴极鳄鱼夹分别连接在穿刺部位的针头和加硬导丝尾端。本项技术的应用为仅单血管入路耐受良好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术式,相比传统术式,减少了术中对患者血管的创伤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更快。

随后,刘教授具体解读了国内首例单血管入路“TAVR+PCI”一站式手术病例治疗全流程。患者为71岁男性,入院经超声检查发现,存在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关闭不全(轻中度),左房增大,左室肥厚,升主动脉增宽,二、三尖瓣反流(轻度)等。经术前团队商议,决定选用VitaFlow®27瓣膜,结合左心室导丝起搏技术,采用右股动脉入路进行手术。

术中建立静脉通路后,穿刺右股动脉预置Proglide缝合器,置入20F动脉鞘管。经右股动脉行冠脉造影提示,LM开口至分叉80%狭窄,累及LAD开口,LCX开口30-40%狭窄。遂对LM-LAD病变行PCI治疗,于LAD近中段至LM开口植入3.5×33mm支架一枚,复查造影提示狭窄解除,前向TIMI血流3级。而后,应用左心室导丝起搏技术以180次/分起搏,当收缩压降至50mmHg以下时,用24mm×4.0cm球囊预扩张,并成功植入VitaFlow®27瓣膜,术后主动脉造影提示主动脉无夹层、出血,有轻度瓣周漏,状态良好。

专家点评

CHINASTRUCTURALWEEK2021

吴永健教授:因为VitaFlowLiberty™输送系统本身含有内联鞘,瓣膜可直接通过内联鞘进行定位,因此相比于该病例中不停更换器械的手术方式来看,使用产品自带内联鞘更加便利。我认为在未来“Allinone”技术的实施最终还是要依靠一体化模式,在临床上使用“管中管”技术已是大势所趋。

潘文志教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极简式TAVR已是大势所趋。极简式TAVR的成功建立在详尽的术前评估、器械的合理选择和丰富的手术经验基础上。每位术者都应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结合自身能力尽量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相信伴随着VitaFlowLiberty™输送系统的普及,极简式TAVR也将得到极大的推广。

陈国明:微创心通创新之路

CHINASTRUCTURALWEEK2021

本场会议的最后,心通医疗总裁陈国明先生从VitaFlow®的发展历程出发,详细阐述了VitaFlowLiberty™瓣膜及可回收系统的独特之处。该款瓣膜输送系统全流程配备由我司团队自主研发的配套附件,是全球目前唯一成功上市的电动可回收系统,在实现可多次回收的同时,亦可有效保证瓣膜释放精准度;其独创的双筋螺旋设计,更是实现了Capsule段360°全方位弯曲。此外,VitaFlowLiberty™瓣膜使用的是经抗钙化处理的牛心包瓣叶,具有更好的耐久性;双层PET材料裙边设计,优化了密封效果并有效减少瓣周漏和反流的发生;流出道采用低密度网格设计,能提供优异的通过性及同轴性,降低冠状动脉闭塞的风险。从各方各面来看,具有可回收性能的VitaFlowLiberty™瓣膜都将是未来TAVR治疗中的优选之项。

器械性能分享的同时,陈国明先生亦表示,在未来的器械研究创新工作中,心通医疗还将再接再厉、全力研发属于性能更优的国产TAVR手术配件,积极拓展至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等更新领域,以内部研发者和战略伙伴的身份,为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提供更好、更完整的疾病解决方案,优化预后生活质量!

会议总结

CHINASTRUCTURALWEEK2021

在本次专题会的最后,苏晞教授总结道,在治疗合并有复杂钙化、横位心的患者时,应用VitaFlowLiberty™造作系统是十分有效的,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术者提供了信心,也为患者带来了获益。VitaFlowLiberty™作为全球目前唯一成功上市的电动可回收系统,给广大临床医师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自由操纵、临床探索”空间。微创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令所有线上与会专家热血沸腾。相信在未来,微创企业将不忘初心,紧跟潮流,继续推动中国乃至全世界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发展!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Clinic門诊新视野|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