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明朝建都北京的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1-10-23 18:14:05来源:朝文社

历史迷聚集地,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问答

音频

探究

视频

辟谣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3515,阅读时间:9分钟

一:看似不可能的“明朝速度”

明朝永乐四年,46岁的明成祖朱棣,正式公布了一个深远影响中国历史的决定:迁都北京。

在后人眼里,对于当时立国不到四十年的明王朝来说,“迁都北京”是关系明朝未来国运的重要一步。如果明朝依然将都城放在南京,那么他们对北方边疆的控制,将越发鞭长莫及,唯有迁都战略位置重要的北京,才能巩固边防,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但是放在永乐四年,“迁都”的决定,却招来了许多文臣武将的反对声。在他们看来,不管北京的战略地位有多重要,想在那时完成迁都,几乎不可能。

因为此时名为“北平”的北京,经济、人口还是一片凋敝,与“国都”的身份,看上去丝毫没有关系。

由于长期的战乱破坏,曾贵为元大都的“北京”,在明朝开国时却是残破无比。明初的北京地区,耕地仅七百八十多顷,城区人口只有一万四千多人。而后虽然经过了三十多年苦心建设,但直到明成祖做出“迁都”决定时,北京地区的人口才增长到十九万户,田亩六万多顷。而且由于黄河决口等灾害,东南各省通往华北的运河,几乎全部被阻断。想在这样一块经济落后交通阻塞的土地上,建起一座“新都”,在很多人眼里,这当然不可能。

但奇迹,却在接下来的十三年里上演了。

从明成祖宣布迁都起,此后历经十年辛苦准备,明王朝先以举国之力,打通了自元末明初起断流的大运河,成功恢复了南北漕运,奠定了北京四通八达的水路运输。而后明王朝调集全国数十万工匠和上百万民夫,更从全国各地筹办物料。仅营建宫城时所需要的金丝楠木,大都来自西南地区,要历经多条水路艰难运到北京。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朱棣正式宣布将迁都北京,并决定修建北京皇宫;1420年,永乐十八年底,紫禁城建成。这座拔地而起的新都,从此成为中国的心脏。

放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这样的“明朝速度”,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奇迹。

随着这场奇迹的完成,以新都北京为核心,大明王朝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模式,国家机器高速转动起来,从此“用南京之财富,会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进入了王朝的黄金时代。古老的中华文明,也从此焕发了新的活力,在承受了一场场考验后,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记忆。一场“明朝速度”,是古都北京的新历程,也是中国历史的一段新起点。

那么,这看似不可能的“明朝速度”,到底又是怎样完成的?

二:伟业背后的“匠心传承”

如果我们仔细复盘明朝“快速建都”的全过程,就会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匠心。匪夷所思的“明朝速度”背后,是每一个环节都精雕细刻,锲而不舍的匠人精神。

就以北京城营建之前,那艰苦的疏通运河工程来说,明王朝不止调度了数十万民夫,更以精细的测算,攻克“汶上分水”难题:明朝建国前,由于地理和水文条件的变化,当京杭大运河流经山东汶上河段时,常常会遭到“枯水”的威胁,断流更成了常见现象。但是永乐年间时,经过水利学家宋礼、白英等人的精确计算,明王朝以新的“分水工程”思路,解决了这个困扰几代人的难题。从此以后,大运河不但彻底解决了“枯水”问题,独特的工程设计,更让几百年后造访大运河的欧洲学者们惊叹——仅这一处工程,就堪称世界水利史的奇迹。

运河河段

北京宫城的设计,更处处可见精妙匠心:它以南京明皇宫为蓝本,更吸取了汴梁宋代宫城以及元大都的建造理念,博采众家之长。明代的紫禁城,整体规划讲究对称结构,前后有“外朝三大殿”与“内廷三大殿”的对称,而且这“对称”的三大殿,更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中轴线两旁的东西路建筑群,比如东华殿和武英殿、东六宫与西六宫,也讲求完全对称。这样的设计,整体结构整肃,构成了壮美且井然有序的建筑画卷。这个画卷里的每一个环节,都来自建造者精细的计算与规划。

这样设计精密的建筑群,建造过程自然无比艰辛。为了提高效率,明代的建造者们,更对每一个流程进度做了精确编排:在整体工程开工前,就先完成了紫禁城的排水系统建设,许多的排水暗沟,一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还能使用,足见工程质量之高。在宫殿的营建工程上,更采用了“场外加工”的模式:所有的配料在北京周围进行加工,然后在营建中进行组合。现代许多学者认定,这种营造模式,也是现代建筑施工工厂化的前身。

而在具体的施工进程里,紫禁城每个细节的营造,也都精益求精。比如建造时需要的条砖,主要在今天北京陶然亭一代烧制。条砖的砖坯,却是来自运河两岸的河北、山东等地。这种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造就了明代高品质的“细泥城浆新样城砖”。而同样需求量极大的琉璃瓦,则主要来自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的南郊,每一块琉璃瓦烧制前,都要先按照建造规格开出详单,细化到建筑规格、屋顶样式等各个标准,确保每一块瓦都严丝合缝后,再由琉璃厂进行烧制,一砖一瓦,都如此考究。

正是这样的匠心,确保了紫禁城营建,成为一场高速高效的奇迹。但对于明清北京的发展史来说,这样的匠心,更成为超越历史的传承: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北京城的建造并没有停止,相反经历了多次翻修和扩建,比如环抱南郊的外城,就是在明代嘉靖年间时才完成。明清易代的战乱里,北京也曾遭遇浩劫,许多重要宫殿建筑,也都在清代时重新翻修。应运而生的“样式雷”等新型建筑创举,也令历经考验的北京城,一次次焕发起全新的生命。终于成为中国古代史上,一座保存完好的古都,更是中国古代史重要的文明见证。

正是这一代代传承的匠心,即宝贵的“匠心传承”,成就了紫禁城六百年的辉煌历史。

而这样的匠心传承,也不止存在于“紫禁城营建”这一场奇迹里,它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程里的宝贵文明财富。当明初紫禁城拔地而起时,在距离北京千里之外的西南古城叙州府(今四川宜宾),也进行着另一场超越历史的匠心传承。

三:“酒都”的匠心传承

在明代紫禁城的营建过程里,有着悠久历史的宜宾,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前文说到的那一根根历经艰难水路来到北京,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金丝楠木,其主要产地正是宜宾。而比起北京的“国都”身份来,宜宾也有一个重要角色:酒都。

宜宾作为“酒都”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就有大量记载,杜甫、黄庭坚等文化名流们,更留下了对酒都宜宾的经典咏叹。北宋年间时,宜宾的酒产量就已经突破了五十万斗,每年的酒课高达五千贯钱,酒业成为这座城市的重要产业。明朝建都北京后,国民经济很快进入了繁荣期,商品经济更高速发展起来,以酒闻名的宜宾,也从此进入了新阶段。白酒的生产规模扩大,出现了带有早期工业化性质的“槽坊”,与唐宋年间只给酒楼供酒的酒场不同,明初宜宾的“槽坊”,往往设在城内的黄金商业地段,其铺面临街,“槽坊”内又分成“前店”和“后厂”两部分,前店负责卖酒,后厂负责酿酒。这种“产销一体”的新颖模式,不但令酒的销量与产量空前增加,更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史的重要一步。

正是在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前后,“酒都”宜宾出现了“温德丰”“长发升”等酿酒作坊,这些看似遥远的名字,却有着悠久的匠心传承。今天宜宾当地源自1368年的五粮液明初老窖池遗址,就是这份传承的生动见证。川南地区有民谣“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须得窖池老”,说的正是老窖池的宝贵价值。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位于宜宾“温德丰”“长发升”等旧址的明代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是我国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发酵窖池。六个世纪里,在一代代酿酒匠人的精心呵护下,这些窖池至今没有停止发酵,依然在不间断地酿造浓香美酒。从唐代“重碧酒”,到宋代“姚子雪曲”,再到明代“杂粮酒”,直到近代“五粮液”,五粮浓香美酒一脉相承逾千载,缔造了中国白酒的历史佳话。

这样的过程,正是一场超越历史的匠心传承。在六百年的传承中,一代代的五粮液匠人们秉承着精益求精的信念,更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从明朝的“陈氏配方”,到1960年后,五粮液对“陈氏配方”的革新,使得五粮液这五种原料配比几近完美,经过一代代五粮液酿酒匠人不断地传承与创新,才有了这一杯专家所评“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五粮佳酿。

以“匠心传承”为信念的五粮液,再次与北京的历史结缘:近期,由五粮液独家冠名的纪录片《紫禁城》正式播出。这部纪录片以宏伟的视角与精细的刻画,再现了古都北京六百年的变迁,以及变迁背后,那代表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匠心传承。

匠心传承,既是紫禁城巍峨身影背后的“助力”,更是中华民族各行各业,在漫长历史变迁里的信仰与坚守。五粮液的发展与壮大,也是“匠心传承”精神的真实典范。点击观看视频,一起走进紫禁城与五粮液的六百年,倾听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一代代故宫工匠与五粮液酿酒匠人的坚守与追求。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