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24 20:17:19来源:救在身边
医疗政策
1.国家卫健委:所有医疗机构将有全国统一、唯一的身份证
近日,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发布了“卫生机构(组织)分类与代码》征求意见稿”(简称意见稿)。意见稿显示,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卫生健康行业统计管理,提高卫生健康统计工作质量,国家计划对卫生机构(组织)编写共计22位数字、字母的唯一法定代码。据了解,这一法定代码主要由9位组织机构代码和13位机构属性代码组成。机构属性代码由行政区划代码(6位)、经济类型代码(2位)、卫生机构(组织)类别代码(4位)和机构分类管理代码(1位)四部分组成。其中,“机构分类代码”将对标医疗卫生机构的营利、非营利类型。代码1表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代码2表示营利性医疗机构,而代码9表示其他医疗机构。这项编码制度的确立,或许意味着,包括诊所在内,未来每一家医疗机构都将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接受全国统一的统计、监管、信息化管理。这次国家“代码”政策的出台,某一程度上,也将方便有关部门对于医疗机构命名的保护与监管。往远处想,甚至可能是强化溯源检查,进一步完善市场退出机制的前兆。在代码制度下,优秀的医疗机构可以得到保护发展,而存在不良执业行为的医疗机构则更容易被查出“猫腻”,记入医保监管、企业信用之类的“黑名单”。
来源:国家卫健委
2.国家卫健委:“十四五”期间拟累计建设不少于75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
国家卫健委印发《“十四五”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在国家层面,除国家医学中心和委属委管医院定向支持项目外,每年至少支持各省建设150个,“十四五”期间累计不少于75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相关专科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提高重大疾病诊疗效果、降低诊疗成本、提升诊疗效率或打破技术垄断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省级层面,31个省份每年合计支持至少1000个,“十四五”期间累计支持不少于500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诊疗领域和关键技术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医疗资讯
1.国家药监局最新修订抗病毒药品说明书,涉糖浆、胶囊等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评估结果,为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决定对抗病毒糖浆、胶囊、软胶囊、丸(浓缩丸)、滴丸、片、泡腾片、咀嚼片、口服液、颗粒说明书进行统一修订,内容包括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等。公告要求,这些药品的“不良反应”应包括:监测数据显示,本品可见以下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腹胀、腹部不适、皮疹、瘙痒、过敏反应等。“禁忌”项应增加:对本品及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注意事项”应增加:久病体虚者如出现腹泻时慎用;本品含有郁金,不宜与丁香、母丁香同用。处方药还额外增加:过敏体质者慎用。此外,与处方药相比,非处方药还在“注意事项”项要求将“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中的“严重”二字去掉,要求患者都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公告还提出,药品企业应于2021年12月27日前报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自备案之日起生产的药品,不得继续使用原药品说明书,且在备案后9个月内对已出厂的药品说明书及标签予以更换。药品企业应当对新增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开展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药品使用和安全性问题的宣传培训,指导医师、药师和患者合理用药。临床医师、药师在选择用药时,应当根据新修订说明书进行充分的获益/风险分析。患者用药前应当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使用处方药的,应严格遵医嘱用药。监督管理部门将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厉查处。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2.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10月8日,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围绕“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等小病在乡村解决”的目标,要求各地学习三明坚持人民至上、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由地方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增强县级医院临床专科能力,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强调,各省份要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措施要求,综合医改试点省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地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地方和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等要结合实际先行先试,大胆突破创新。
来源:卫生健康委网站
医学前沿
1.超半数1型糖尿病成人发病,JDRF公布“AABBCC糖尿病分类法”
有关1型糖尿病,既往临床的关注重点往往集中于儿童青少年,但流调显示新发1型糖尿病在成年人中的数量多于儿童青少年。为引起人们对于成年发病1型糖尿病的关注,青少年糖尿病基金会(JDRF)发布了有关成人发病1型糖尿病的诊断与管理建议。近日于DiabetesCare杂志发布。文章中提出临床可采用“‘AABBCC’糖尿病评估法”来辅助成人1型糖尿病的筛查和诊断。文章指出,这种方案将可能提示1型糖尿病的因素[包括诊断年龄、低BMI、不明原因或临床病程的迅速恶化(表现为2型糖尿病常规药物治疗无效或HbA1c升高)、胰岛素治疗的快速需求(特别是在确诊的3年内)]纳入考虑。在这些特征中,诊断时的年龄(<40岁)、低BMI(<25kg/m2)和胰岛素治疗的快速需求价值最高。注:AABBCC为age,autoimmunity,bodyhabitus/BMI,background,control和comorbidities的首字母缩写。文章中提及,用于鉴别1型和2型糖尿病的工具正在积极开发中。当前,建议通过检测自身抗体和C肽予以辅助鉴别。
来源:医脉通
2.中国学者发现,上夜班超过10年的女性房颤风险增加64%!
近日,中国学者联合美国杜兰大学对于夜班引发心房颤动和冠心病进行深入研究,并为其间关系提供了确切的数据支持。这项基于英国生物数据库的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表明,长期、频繁的夜间轮班工作(上夜班),显著增加心房颤动和冠心病发生风险。结果显示,与只上白班的正常人群相比,经常或一直上夜班的人发生房颤的风险最高,增加了16%。同时,值夜班超过10年的工作者出现房颤的风险增加了18%。如果队列中所有人都不上夜班,大约会避免1.5%的房颤和2.6%的冠心病病例发生。有趣的是,在每月上夜班次数<3次或>8次的人中,房颤风险并未增加;而平均每个月值3~8次夜班的人出现房颤的风险却增加至22%。曾有研究生物节律的专家建议“每个班别至少持续7~10天”。一周白班、一周夜班的“慢倒”,比较有利于身体健康。另外,对女性群体进行特别关注发现,长期上夜班主要“摧残”女士。女性更容易受到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夜班超过10年的女士房颤风险增加64%,但男士不受明显影响。勤于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更好地适应昼夜节律的改变,从而规避值夜带来的房颤风险。此项研究还发现,长期夜班的人如果每周运动量未达到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其房颤风险将会变得更高。而对于积极运动的人来说,上夜班带来的房颤风险要小一些。
来源:梅斯医学
3.老年人提高日常乳制品摄入量可降低骨折及跌倒风险
研究发现,在80岁以上人群中,每天钙摄入量通常低于700mg,蛋白质摄入量通常低于1克/公斤体重/天,难以抵消每日的钙和肌肉流失。近日研究人员考察了老年人群营养干预对降低跌倒及骨折风险的影响。研究在澳大利亚60家经认证的老年护理机构开展,包含7195名长期居住的老人,其中女性4920名(68%),平均年龄86.0岁。随机抽取30个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额外的牛奶、酸奶和奶酪,总钙摄入量为1142mg/天,蛋白质摄入量为69g/天(1.1克/公斤体重/天),对照组维持其常规食物供应,钙摄入为700mg/天,蛋白质为58g/天(0.9克/公斤体重/天)。研究的主要终点为骨折、跌倒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共观察到324例骨折(135例髋部骨折)、4302例跌倒和1974例死亡。与对照组相比,强化营养干预后,老年人骨折风险降低33%,髋部骨折风险降低46%,跌倒风险降低11%。髋部骨折和跌倒风险分别在5个月(P=0.02)和3个月(P=0.004)时显著降低,但组间死亡率没有显著变化。研究认为,通过乳制品来增加老年人钙和蛋白质摄入可以减少日常生活中跌倒和骨折的风险。
来源:梅斯医学
4.深加工食品损害记忆
近日,BrainBehaviorandImmunity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连续4周食用高度加工食品会导致衰老大鼠大脑中出现强烈炎症反应,并伴有记忆丧失的行为迹象。研究还发现,在加工过的饮食中添加omega-3脂肪酸DHA可以防止记忆问题发生,并几乎完全降低老年大鼠的炎症影响。在食用加工食品的年轻大鼠中没有检测到神经炎症和认知问题。这项饮食研究针对保质期较长的人类即食食品(如薯片和其他零食)、冷冻主食(如意大利面和比萨)以及含有防腐剂的熟食开展了调查,研究发现,高度加工饮食也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有关。这表明老年消费者可能需要减少食用方便食品,并在饮食中添加富含DHA的食物(如鲑鱼)。与任何饮食组的幼鼠和添加了DHA的加工食品组的老年大鼠相比,仅食用加工食品的老年大鼠的海马和杏仁核中与促炎蛋白和其他炎症标记物相关的基因活化显著升高。在行为实验中,食用加工食品的老年大鼠显示出记忆丧失的迹象,而年轻大鼠则没有这种迹象。研究还表明,在老年大鼠食用的加工食品中补充DHA,能有效防止大脑炎症反应增加以及记忆丧失的行为迹象。
来源:科学网
5.大量摄入坚果、种子和植物油或能降低机体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和冠心病风险
此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饮食中的α-亚麻酸(ALA)的摄入量和组织生物标志物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CVD)和癌症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BMJ上的研究,德黑兰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大量摄入α-亚麻酸(主要存在于坚果、种子和植物油中)或与人群全因死亡风险降低有关,尤其是心脏病和心血管疾病。ALA是一类存在于植物中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如大豆、坚果、菜籽油和亚麻籽等。研究汇总并分析了在1991~2021年间发表的41篇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分析了ALA与人群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关联;这些研究共纳入了18~98岁之间的12万名参与者,其均接受了2-32年的跟踪监测,研究还考虑了参与者的年龄、体重、吸烟状况、饮酒和体育锻炼情况等。在彻底评估了每项研究的偏见之后,研究人员发现,大量摄入ALA与参与者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和冠心病风险降低10%、8%和11%分别有关。尽管Ω-3能带来一定的有益作用,但研究人员仍然建议应该谨慎提出关于摄入量的建议,因为ALA的摄入或会轻微增加个体癌症死亡的风险,当然这还需要后期进一步研究才能证实这种风险的增加。
来源: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