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25 09:41:08来源:智慧云董事会
导读
一个新领域从概念萌芽到尽人皆知,只需要几年的时间。这个领域成一个风口,很多企业都在往里边冲。但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只有极少数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和企业留存下来,并经过很长的时间发展,最后对社会产生价值。数字化转型目前就处在一个风口,风口之后能留下什么?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启发。
文章字数3080字
从去年开始,“数字化转型”这个词开始大热。似乎企业不谈“数字化转型”就已经落伍了,因此大家都在尝试着要数字化转型,至少要买本书来看看,或者去上上课。很多管理咨询和培训机构也看到了这个趋势,纷纷推出“数字化转型”的咨询和培训项目。
在咨询圈里,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一个新词,它的存在至少有五年时间了。如果把“信息化”当作“数字化转型”的前身,这个概念存在的时间甚至长达几十年。但“数字化转型”这个词真正“出圈”,使得很多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甚至所有咨询公司都在谈论,不过是近两年的事。
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个:一是包括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等数字技术的“新基建”政策推出,以及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各地政府也都把打造数字城市作为目标,意味着数字化已成为中国的国策。二是去年的疫情让数字化转型大大加速,无论是疫情防控、政府治理、远程办公都用到了很多数字化技术,一下子让大家体会到了数字化技术的力量,数字化转型也变得刻不容缓。三是各项数字化技术进展迅速,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让很多前沿技术有了商业化运用的可能性。因为看见而相信,因此数字化转型也就加速了。
我在数字化转型领域耕耘多年,看到这种现象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个市场终于成熟了,我写的《一本书读懂数字化转型》成了畅销书,各种需求纷纷涌来;忧的是市场非常混乱,各种概念满天飞,参与者也是良莠不齐,很多人都在玩概念,落地的项目并不多。
一个新领域,从概念萌芽到尽人皆知,往往只需要几年的时间。然后这个领域成一个风口,很多企业都在往里边冲。但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只有极少数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和企业留存下来,并经过很长的时间发展,最后对社会产生价值。
数字化转型涉及到的技术有很多,有些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比如云计算和大数据,有些还在商业化的早期阶段,比如5G和区块链。因此很难说数字化转型处在哪个阶段,不过这里面各种新概念层出不穷,也存在很多认知误区,也是不争的事实。
管理者通常有这七种认知误区:
1、把数字化转型等同于在数字化技术和设备的投入;
2、对数字化转型没有共识,甚至没有共同的话语体系;
3、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信息部门的事情,其他部门没有参与;
4、看到数字化转型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就立刻放弃了;
5、企业内部缺乏数字化人才,没有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人;
6、把数字化转型外包给咨询公司,希望给出一个顶层设计;
7、想找一个数字化转型标杆,直接去模仿其成功经验。
这些认知误区会严重影响数字化转型的落地。比如说第一条,很多企业管理者以为只要使用了数字化的技术和设备就等于实现数字化转型。但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用了这些数字化技术,未必能确保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以为这些数字化技术和设备都只是数字化转型的手段,而不是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创造客户价值,推动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而其成败的关键是战略和组织转型,以及领导力转型。
麦肯锡咨询早在2016年就指出:2016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概率仅为20%,很重要的原因不在于数字化技术,而在于组织是否具备敏捷性和适应性。Gartner研究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问题后发现:67%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关注的数字化问题关乎数字化技术与应用,33%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关注的数字化问题关乎战略和组织转型,但战略和组织转型才是决定企业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价值影响是数字化技术和应用的10倍以上。
数字化转型虽然是信息化的升级,但比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要深入得多,可以说是一个贯彻企业各个职能板块的系统,因此需要有系统思维的方式。
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无论是企业资源管理(ERP)还是顾客关系管理(CRM),信息化都是基于规模化导向的确定性需求,以前企业引进企业资源管理(ERP)是为了在面对确定性需求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企业做信息化是为了提供一套基于硬件+软件的解决方案,核心是如何解决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
但在数字化转型时代,客户需求、市场竞争环境快速变化,不确定性增强,但现在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是为了在面对不确定性需求时,支撑企业的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企业不仅提供硬件+软件+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套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运营方案。
总的来说,企业要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技术是基础,没有战略、组织和领导力的变革,技术无从发挥其价值。企业的数字化战略必须基于企业的核心业务、组织协作、技术设施来展开,而且能产生切实的市场表现。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线项目,大家都在尝试,很难说已经非常成功的数字化转型的样本,因此阶段性成果就很重要。我在《一本书读懂数字化转型》中提到了数字化转型的七个步骤,就是说要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地开展数字化转型。首先是要统一认识和整体规划,然后是要建立试点,建立速赢体系,还有就是要不断复盘,最后摸索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道路。
《一本书读懂数字化转型》
作者:陈雪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有四种战略思维方式:见终局、揽全局、知时局、应变局。
所谓“见终局”,就是要知道数字化转型最后的结果是如何。当你知道五年后企业会变成什么样子,你才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这也是典型的“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目标会让我们有前进的方向,也才能够推动我们部署未来的计划。“见终局”的思维方式,也有利于让我们看清问题的本质,不要被各种流行的概念迷惑。
数字化企业的“终局”有五个要素:
1、战略上以消费者运营为核心。以消费者运营为核心,意味着企业要从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思路,转变到以消费者为中心,围绕消费者数据,洞察消费者需求并提升消费者体验。
2、运营上实现全域数据融合。数字化的企业要对内能够基于数据中台实现自身数据的集合和分析。以精准营销为例,就是要实现企业自身数据、互联网平台数据、社会宏观数据等的融合,对客户消费者行为实现精细化洞察,并进而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化营销。
3、供应链上用消费端数据驱动供给端变革。过去10年的数字技术应用都发生在消费者端,未来则需要以消费者端数据驱动供给侧变革,实现“消费端+供给端”的“双轮驱动”。
4、技术上重构数字商业的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已成为商业创新的第一驱动力。以“IoT化、云端化、中台化、移动化”为主的数字商业基础设施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底座”。
5、绩效上追求和创造可持续的增长模式。企业转型升级就是要升级为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数字化转型就是要让企业有能力创造新的增长点,有能力持续提高人财物的运转效率,从而实现企业运营模式的全面转型。
所谓“揽全局”,就是需要同时兼备宏观视角、行业视角和微观视角,知道数字化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对行业格局的影响,行业里有哪些数字化转型的标杆,以及数字化对企业的各个职能的影响。只有胸怀全局,才能真正做到“取势、明道和优术”,能看到外部大趋势,也能看到企业的突破点,而且能弄清楚不同环节之间的关键,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所谓“知时局”,就是做事情要有轻重缓急,在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企业需要数字化传略,但不可能同步进行,因此需要有一个时间先后顺序的安排,比如营销和渠道的数字化相对成熟,因此可以最早操作,组织和管理的数字化比较复杂,可以放缓一些。
所谓“应变局”,就是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方向。变化一直存在,企业要知道如何应对变化,这种变化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长期的。企业要从不同的维度去思考,然后做出好的决策出来。
只有具备了这四个战略思维,才可能避免从数字化转型的风口中掉下来。
作者|陈雪频,智慧云创始合伙人,多家高成长企业的战略顾问和总裁教练,《一本书读懂数字化转型》作者。
编辑|智慧云董事会,定位于"高成长企业的外部董事会",致力于提升企业家领导力,助力企业高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