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26 09:40:30来源:巨浪的日常研究
译者按:本文编译自里克·乔发布在《外交官》网站上的题为《两支海军的故事:剖析印度和中国的航母采购》的系列文章,部分内容有删改。此文中有大量情况与事实不符的地方,请各位读者自行甄别。编译此文,只为参考,同时向大家提供外媒的看法,并不代表译者同意或者证实其观点与消息。由于译者水平不足,文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请各位读者多加指正。
(接上文)
中国海军舰载机发展计划
中国海军也在等待新型舰载战斗机的出现。滑跃起飞/阻拦降落(STOBAR)的歼-15战斗机仍然在为配备CV-16和CV-17两艘STOBAR航母生产,新生产的飞机可能会用于补充和替换2010年代中期生产的早期歼-15。这些早期生产的歼-15作为海军舰载机飞行员的训练设备,目前已经耗费了大量的机体寿命。截至2021年10月,歼-15的总生产数量约为50架,并且还在逐渐增长。
中国海军歼-15战斗机。
中曾经提到,一个达到4.5代标准,使用弹射器起飞的歼-15改进型“歼-15B”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配属于003型航母上。理论上讲,歼-15B可能会使用歼-20与歼-16等中国现役新型战机使用类似的武器和传感器组件(例如霹雳-15、霹雳-10空空导弹、AESA雷达,以及现代数据链等)。弹射起飞方式将允许歼-15B充分利用其源自“侧卫”系列机身的巨大有效载荷和燃料储备,与滑跃起飞相比,弹射起飞允许飞机在更短的距离内以最大起飞重量起飞。自2016年以来,至少有一架用于测试的歼-15在陆基弹射器设施上积极进行测试和弹射。
歼-15B很可能利用了歼-16战斗机已经成熟的现役航空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同时取代目前正在作为现役和正在生产的STOBAR型歼-15。得益于大规模的前期工作和共享分系统的情况,歼-15B的研发周期可能相对较短,也许在两年的时间内。如果歼-15B按照目前的预期,很可能在明年出现在公众面前,并在2025年前装备中国海军。同时,歼-15D型舰载电子战机的一种弹射起飞型号也很可能出现,这款飞机与陆基的歼-16D型电子战机使用几乎相同的机载设备。歼-16D最近出现在2021年珠海航展上,这与歼-16D在去年正式服役的传言一致。
珠海航展上的歼-16D电子战机。
中国海军的第五代战斗机过去有过“歼-35”和“歼-21”的临时名称,现在几乎被证实是出口型五代机FC-31的衍生产品。日前在中国的陆基航母模型设施上出现了FC-31的改进型模型,其翼展明显更宽。结合最近来自中国航空工业方面的暗示以及对PLA日益增强的观察,表明这款战机可能会在明年甚至更早的时间出现在公众面前。
这款新型五代机将是一种使用弹射起飞/阻拦着舰的舰载战斗机,可能服役时由WS-13E涡扇发动机提供动力,然后在2020年代后期升级到WS-19发动机。该机将利用两架现有的FC-31已经进行的广泛飞行测试结果,并可能与正在生产的歼-20使用相同的子系统。然而,尽管有FC-31进行与之相关的前期开发工作,但由于五代机是一种相对复杂的武器系统,五代舰载机可能仍然需要约5年左右的开发和测试时间。假设该机于2021年底至2022年年中首飞,那么该机在2026年左右入役是有一定可能的。届时,003型航母将服役一年或者更长时间。
总体来看,中国海军舰载战斗机的发展方向比较明确:2025年之前,弹射起飞型的4.5代战斗机歼-15B很有可能服役,2025年之后,全新的第五代弹射起飞舰载机可能会对该机进行补充、替代。这两款飞机都有可能成为003型航母以及其后继型号的主力舰载机。目前尚不清楚的是,弹射起飞的歼-15B和五代舰载机是否具备在CV-16和CV-17号航母上滑跃起飞的能力。毋庸质疑,如果这些飞机能够滑跃起飞,那将极大提升“辽宁”舰与“山东”舰的作战能力。
中国海军的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空警-600(也被称为H-600)自2020年首飞以来,一直在进行飞行测试。鉴于中国航空工业在发展现代预警机方面的丰富经验,以及JZY-01试验平台的前期开发工作,可以合理地设想空警-600能够在接近2025年,003型航母服役时做好服役准备。自然,空警-600不太可能从滑跃起飞的CV-16和CV-17两艘航母上起降,这两艘航母将继续使用直-18J预警直升机。
正在试飞的空警-600舰载预警机。
中国航母未来搭载的直升机,很可能会由5吨级的直-9和13吨的直-8/18系列组成,用于通用和反潜任务。随后,这些飞机会逐渐被10吨级的直-20系列补充和取代。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印度海军和中国海军的近期航母发展经历,以及两国各自对航母作战能力的追求,为理解海军和航空工业的决定因素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案例研究。尽管两国海军在追求航母的最大作战能力方面都经历了成功和挫折,但是中国海军在开发、迭代和服役新航母及其相关平台(包括护航舰艇、舰载机等)都要比印度海军要活跃一些。尽管印度海军在1990年代初期,一度在航母的运作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中国海军航母计划的发展速度、其航母作战能力的快速提升以及几乎所有与航母相关的行业在规模和复杂性上都超过了印度,并且在近期内没有印度可以超越的可能性。最终,这一结果可以被视为相关时期内,印度与中国在经济和工业领域的反映。
正在建造的中国航母。
展望未来,两国海军很可能会在未来追求更多的航母,但是其具体的采购形式和最终规模尚不清楚。这取决于每个国家海军的战略方向,以及当代海战在日益联合化和多域作战的背景下进行的持续演变,所有这些都在预算机会的背景下进行。
印度海军中关于未来航母和核潜艇孰优孰劣的辩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在战略方面力量结构规划的重要性。类似的辩论可能在中国海军内部发生过,特别是在渤海新建成核潜艇生产基地的背景下。尽管这可能与中国海军将寻求的航母数量多少相关,不过这些考虑的是中国海军的采购速度,而不是是否应该购买。
尽管如此,航母的海上机动性、固定翼航空力量投放能力、争夺制空权、空中打击、早期预警与监视能力,都不是任何其他类型平台都能完成的任务。随着日益强大和复杂的无人机正在快速发展,航母的用途很可能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尽管水面舰艇面对空中、海底的威胁,其脆弱性仍将持续存在,但是历史表明,适当的护航舰艇、使用战略和战术可以让航母保持极高的生存能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