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29 07:30:59来源:大唐财富智库
常去菜市场买菜的人一定感受到了最近一段时间蔬菜价格的上涨非常明显,尤其是芹菜、黄瓜和菠菜等绿叶菜,在深圳的一些农贸市场,菠菜售价最高超过了20元一斤,八九块钱一斤的绿叶菜比比皆是。
而与之相比,猪肉价格已经降到不到10元一斤,菜比肉贵成为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大家调侃,现在炒菜要多放肉、少放菜,去年过年送礼要送猪肉,而今年,送菜才是大礼。

虽然菜价涨到飞起,但其实卖菜的和种菜的也并没有赚到更多的钱。
比如说黄瓜,由于阴雨天光照不足,黄瓜生长缓慢,产量下降,平时一个棚一天能摘五百斤,遇上下雨阴天,两天才能摘五百斤。价高的同时,产量与往年相比明显降低,棚里出现无菜可卖的情况。
而蔬菜经营户进蔬菜也发愁,很多蔬菜太贵了,根本不敢收进来,收过来卖又卖不到价钱。
蔬菜涨价的原因包括之前一段时间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部分蔬菜出现烂根、烂茎等现象。同时青黄不接,河北、辽宁、内蒙古等北方产区的蔬菜已进入收尾阶段,产量自然缩减,而山东省内叶菜类还未批量上市,正是青黄不接时期,供货量减少,导致菜价需求性上涨。其他一些零碎原因包括人工成本、包装成本上涨,油价上升导致运输成本随之上涨等等。
全球价格上涨:
与此同时,海外的情况比我们更严重,并且他们其实早于我们很久就开始了“水深火热”的涨价。
美国,过去一个月的通货膨胀指标已经爆表。
9月,美国牛排较去年同期涨22%、培根涨19%、鸡蛋涨12.6%,汽油上涨42%,二手车涨价24%,酒店涨17%,家具涨11.2%;
韩国,上半年农副产品价格上涨12.6%,创下近30年新高;
尼日利亚的食品价格已达到15年来最高水平,700万尼日利亚人将因此陷入贫困;
印度,过去6个月,液化气、牛奶、汽油、粮食等日用品价格上涨了40%,大批工人面临着降薪或失业;
巴西大米、燃料和肉类价格的不断上涨,作为全球两大重要的粮仓,巴西和美国都遭遇了严重旱灾,这让全球的粮食价格雪上加霜,巴西大米一年涨价70%,巴西总统甚至干脆建议民众去邻国委内瑞拉买大米;

而你手里的咖啡也会涨价,国际咖啡组织还预计,今年到明年,巴西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将大幅减产30%;
欧洲国家也在面临着通胀冲击。
价格的传导:
不仅仅是农作物,能源、金属各类大宗商品都在涨,这种铺天盖地万物皆涨的场面自然是通胀的表现。
不过CPI的涨幅其实并没有大家感受到的那么明显,中国9月份的CPI只涨了0.7%,我国的CPI是按照每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原则,会进行基期调整轮换。今年的CPI权重里,食品烟酒、衣着、教育文化娱乐、其他用品及服务权数比上轮分别下降了1.2、1.7、0.5和0.4个百分点,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权数约比上轮分别上升了2.1、0.9和0.9个百分点。
食品权重下调了,所以食品涨价对经济数据的反映可能会不明显,加上猪肉价格很便宜,填上了菜价的坑,所以十月的CPI数据也不一定会很难看。
而上游价格的PPI就不一样了,9月PPI同比涨了10.7%,高于市场平均预期,超过2008年8月的10%,创历史新高,PPI反映的是生产者采购原材料的成本涨跌,CPI反映的是消费者购买消费品的价格涨跌。
我国的PPI波动幅度多年以来都是高于CPI波动幅度的,从涨价的传导机制来看,大宗商品涨价是沿产业链自上而下传导,先从PPI上游传导至中下游,再传导至下游,反映在CPI的上涨上面。从2012年以来,我们的CPI和PPI走势一直明显背离,就像这一轮的通胀,呈现的情况是PPI增速大幅走高,而CPI却相对平稳。
这种走势的差异与工业品供应调整的滞后性和需求的高波动性有关,这里有PPI内部传导不畅的问题,阻碍了PPI向CPI传导。
价格的传导是这样的,当投资和消费品的需求增加,最简单的受供需关系影响,工业品价格就会上涨,价格上涨就能使得企业利润得到增加,利润增加让企业增加了供应,这里都是顺畅的。
但是供应的恢复是受各种条件限制的,比如技术限制,比方说现在煤价太贵的问题,关闭的煤矿复产需要经过一些安全检查和设备准备,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不可能马上调节供需关系。
铜矿从勘探到投产需要3至5年时间,关闭的煤矿复产需要经过一些安全检查和设备准备,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
当供应不能快速满足需求的时候,就要看之前的库存情况,如果库存总量高,那么价格上涨就弱一些,而若库存总量偏低,则价格上涨就更高。当供需错配达到最为严重的时候,就达到了价格的最高点,也就是利润的最高点。然后供应得到恢复,需求开始走弱,价格就会下行。
但是当供应恢复,企业要退出生产,也不是轻而易举拔电源那么简单,往往需要很高的开支,比如大型炼铁高炉的关闭成本高昂,这就导致了供应的相对粘性与需求快速回落之间的矛盾,进而出现工业品价格快速回落。表现在价格上,就是PPI的波动会高于CPI的波动。所以国内现在是结构性通胀,而非全面通胀。
针对美国通胀的两派观点:
美国这一轮的CPI涨幅则更加明显,海外这次的通胀更多的是供给问题,而非需求因素,美国9月CPI已经到了5.4%,远超2%这个大家通常认为的安全通胀线。

虽然美国的CPI涨幅已经非常明显,但对于美国的通胀,市场上还是有两派观点:
一派是认为美国甚至全球的通胀并不严重,只是暂时的,这也是全球主要央行的观点,当然也不排除他们硬着头皮这么说是为了给其货币政策背书。
比如,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周日表示,她预计通胀率将在2022年下半年恢复正常,回到2%的范围;
9月29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欧央行行长拉加德、英国央行行长贝利和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在“货币政策之未来”的欧央行线上论坛活动中谨慎乐观地认为当前通胀高企是暂时性的;
德国经济部也说“近期物价上涨主要是暂时性的”,试图缓解民众对于通胀上涨的担忧。
而且欧洲还在试图跟美国通胀划清界限,表明“我们不一样”,比如欧央行前行长特里谢说,不能把欧洲和美国出现的通胀混为一谈,美国核心通胀率约是欧盟两倍,并且有更大规模的财政扩张计划,所以要对美国通胀更加警惕。
而另一拨人则觉得现在的通胀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反对各国央行现在的态度。
比如一些知名宏观经济学家,像LarrySummers,CharlesGoodhart,WillemBuiter和AdamPosen等,都对央行认为当前通胀是“暂时性”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他们指出,美国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刺激政策远远超过了产出缺口,可能引发大规模且持久的通胀飙升。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AdamPosen发表文章《经济转变并非暂时》,认为美国经济面临的供给短缺和受阻以及供给冲击造成的通胀激增,并非美联储所认为的“暂时性”现象;相反,美国要花更长的时间来适应这种经济转变,通胀率回落到2%的长期目标需要一到两年。
这一派人主张美联储继续把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更长一段时间,即使通胀远超目标水平,美联储也要避免过早升息,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当前的最佳选择。
通胀的难题:
通胀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国经济治理的难题。温和的通胀,有利于经济繁荣;高通胀,会引起经济衰退,而恶性通胀会导致定价体系崩塌,引发经济萧条。
以前很长的十几年时间里,欧美还有日本的问题是通胀太低,经济没有活力,现在通胀上去了,结果发现经济恢复得不够快,经济增速与通胀不匹配也很吓人,升温通胀又开始让人担忧。
面对通胀,经济学家常常都束手无策,我们普通人又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最简单的,可以趁现在猪肉便宜,多吃点猪肉,多做点香肠腊肉。
而在通过投资抗通胀方面,买房这条路显然已经走不通了。过去几年,房地产的价格上升远远高于通胀的上升速度,是传统意义里的抗通胀神器。但是现在房产税马上要出,各种调控房价的政策也在不断加码,买房不光不能抗通胀,搞不好还要亏。高收益(当然也是高风险)的那就剩股票、基金和股权投资了,长期来看,像碳中和这种主题是有长期机会的,电力、金属等行业都会受益,汽车电子、先进制造、军工、医疗等行业长期来看也没有问题。
以往当某些国家和地区出现通胀问题,总会出现攻击虚弱经济体的跨国投机行为,比如之前的东南亚经济危机,而这次面对全球的通胀,金融市场倒是显得较为平静,主要是因为这一回,美国本身也没逃过,自己也深陷其中,没有太多机会出去搞投机。

扫二维码|关注『大唐智库』视频号
投资对话100集,答疑解惑惹人迷
只要你点,收获不浅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一键获取基金组合

只要你点,灵活稳健任你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