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31 08:06:19来源:独立鱼电影
TVB职业剧,堪称「华语之光」。
专业、真实、深刻。
无论什么行业,都能拍得让人心生向往。
看完《陀枪师姐》,想当警察;
看完《壹号皇庭》,想当律师;
看完《法证先锋》,想当法医......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剧中人绝无恋爱脑。
个个都是事业心爆棚,有血有肉的「打工人」。
也难怪多年过去,还不断圈粉。
隔三差五,就在各大小组掀起一波「文艺复兴」。
最近,TVB新出了一部职业剧。
而且是最擅长的医疗题材。
水准不负众望,喜提豆瓣9.1。
谁看了不说一句:TVB职业剧,yyds!
《星空下的仁医》
作为TVB首部小儿外科题材剧,卡司必然重磅。
郑嘉颖+钟嘉欣+马国明。
这主演阵容,堪称有生之年系列。
郑嘉颖已整整5年未参演TVB作品。
近年一直在烂片里打转,渐渐淡出大众视野。
上一个在内地出圈的角色,还是十年前《步步惊心》里的八爷。
钟嘉欣,曾经的TVB「五小花旦」之一。
如今已是二孩妈,属于半退圈状态。
最稳的还是马国明。
凭借《oncall36小时》坐上了TVB头把交椅。
这三位的演技自不必担心。
更难得的是,他们都是货真价实的学霸。
出演技艺精湛的医生,有种天然的适配度。
从已更新的几集来看,TVB这次确实诚意满满。
没有剧情注水,浪费好演员;
更没有故弄玄虚,消费医生群体。
《星空下的仁医》之所以口碑炸裂,正因为它继承了TVB职业剧的三大优点。
一是足够专业。
当儿科医生,最难的其实不是治病。
而是如何获得孩子的信任,让他们配合检查和治疗。
与成人相比,孩子更敏感脆弱。
他们在还不明白生老病死的含义时,就过早地被病魔选中。
尤其是长期住院的孩子,很容易变得孤僻易怒。
但医生不能在他们面前表现出任何负面情绪。
并且还要想方设法让他们保持心情愉快。
经常鼓励他们不要放弃生的希望。
对此,每个医生都有独特的「哄娃技巧」。
比如给孩子们贴纸当作奖励;
或者用健身球等辅助玩具,转移注意力。
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医生也会从长远考虑。
剧里出现了大量的疑难杂症。
但医生在手术时会首选操作难度和风险系数加倍的微创。
只为不在孩子身上留疤,让他们长大后不用自卑。
而对于那些不得不开肠破肚的大手术。
主治医生会先召开大会,邀请各个科室的专家联合会诊。
再制定出最稳妥的方案。
比如有患者因为器官衰竭,危在旦夕。
为保住他的性命,医生决定为他一次性移植三个器官——
心脏,肺,肝。
但这个手术只有美国做过,所以从提出到落地,经过了几轮激烈的争论。
剧里每场手术的画面尺度都很大。
甚至因为高清无码,具备了一定的科普价值。
就连跳动的心脏,刚切出的肿瘤......都能一览无余。
观众一开始看可能会觉得比较血腥,难以承受。
但是过了一集之后,心中留下的唯有对医生的敬佩。
而演员们对于细节的处理,让人看不出表演痕迹。
基础的洗手和消毒方式,严谨又自然。
各种专业术语,脱口而出绝无口误。
没有充足的前期调查,没有负责的专家指导,根本无法呈现出如此饱满真实的医生形象。
专业性,是职业剧的立足之本。
尤其是医疗剧,更讲究细节上的考究。
反观内地同类剧集,却经常出现低级错误。
《外科风云》里,靳东扮演的外科医生在手术前直接手抓无菌服。
精准踩雷无菌操作原则。
《外科风云》
还有《产科男医生》,明明讲是妇产科的故事,但开头十分钟,演员念错了好几次「妊娠」......
这些细节,足以说明一部剧是否用心。
《星空下的仁医》不仅足够专业,还足够真实。
医生,是最常被影视剧神化的群体之一。
但TVB选择将医生当做有血有肉的个体来看待。
医生也会脆弱。
一台手术少说一两个小时,长的十几个小时。
期间医生必须保持精力高度集中,而且无法进食。
术后他们能立刻吃上的食物,多半是面包和泡面。
长期不规律、不健康的饮食,很容易患上胃病。
医生也会破防。
生病的小孩总是猝不及防地尿床,呕吐。
白大褂被弄脏是常有的事。
很多实习医生都会被吓得僵在原地。
心中难免产生本能的厌恶膈应。
但再工作一段时间,他们就能熟练地善后。
甚至会为了节省时间,拿自己的白大褂擦拭秽物。
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
年轻医生尤其需要家长的理解。
但即使医生尽心竭力治病,也经常有家长罔顾医嘱。
比如有孩子患上了肠胃炎。
必须清淡饮食,吃流质食物。
但家长还要偷偷给孩子买油炸食品解馋。
更有家长无理取闹。
自己的耳环掉在了病床上,弄伤了孩子的背。
却反过来怀疑医生手术失败。
被指出来之后,只是一声不吭,不肯道歉。
医生也更容易自责。
个人生活方面,不少医生都会选择与同行结婚,便于相互理解。
但因为这个职业几乎全年无休,而且下班时间不固定。
所以即使是父母、孩子需要陪伴和照顾,他们也很难在第一时间赶回家。
对家人心怀亏欠是肯定的。
工作方面,如果遇到救不活的病人,或者出现医疗事故。
医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并不比家长少。
连续几个小时的抢救,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消耗。
因为低血糖晕倒,或者猝死,时有发生。
一旦手术因无法控制的原因失败。
回应他们的,只剩下劈头盖脸的道德谴责。
家长的愤怒当然可以理解,医生的无奈也令人叹息。
剧中细腻地展示了医患矛盾。
虽不是新闻上的刀光剑影,但更能让观众共情。
最后,这部剧也足够深刻。
它展现了医生们被「困在系统里」的困境。
毕竟,医院也是一个职场,办公室政治从来不少。
医生不仅要操心病人,更无法在各种明争暗斗中独善其身。
与内心的道德底线作战,就无比艰难。
20年前,安妮医院发生了一起医疗事故。
由医学院钟教授主刀的微创手术,导致病童失血过多去世。
但因为她是权威,病童是孤儿,最后居然无人追责。
实习医生许甘枫(郑嘉颖饰)愤恨不平。
他认为况丛昕(马国明饰)在术后故意拖延了抢救时间,是为了帮钟教授掩盖手术失误。
两位好友就此决裂。
之后,听话的况丛昕得以留在院里工作。
被导师看中,最后步步高升,成了小儿外科顾问医生。
而不听话的许甘枫,丧失了继续留院实习的资格。
幸好获得一家小医院的收留,不然难以毕业。
只是一个选择的不同,就让他们的人生走向了两端。
年轻时期的两位演员真是神选角
在导师的支持下,况丛昕一度有望晋升到外科主管。
但,他也只是暂时顺利。
导师不幸去世后,一切都急转直下。
医院的管理层结构重新分配。
新上任的领导直接提拔了自己的下属,因为她的性格很温和,不善争辩,很容易就能被架空。
而况丛昕能力太强,又很有主见,因此不断被边缘化。
专业履历固然是立身之本。
但要想往上走,还得懂得人脉资源的博弈。
在这样的环境下,初入职场的实习医生,都深谙「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道理。
利用午餐时间和前辈沟通,提升自己的社交圈。
看到教授级别的大佬时,二话不说先求合照,只为混个脸熟。
科室内部的竞争,已然内卷化。
而与此同时,从整个医院的格局来看,儿科又处于底层。
医疗资源分配很吃亏。
比如好不容易审批修建的儿科大楼,最后儿科居然只分到了其中两层。
因为与之相比,眼科和牙科更赚钱。
优秀人才的流失也是常有的事,当矛盾激化到高层时,有可能导致整个团队被「连根拔起」。
TVB看似是在拍三名儿科医生的晋升之路。
实际上是以他们为缩影,反应香港整个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
即使是公立医院,医疗资源还是最先向富人倾斜。
而身价最高的医生,不一定医术最好,反而是因为善于自我包装。
主演们并没有主角光环,他们的每一次选择其实都是无奈之举。
但他们在这无奈之中,依然试图坚守医生的底线与良知,发人深省。
这种挣扎,不只局限在儿科。
也可以推及到整个职场,乃至整个人生。
引起每个普通人的深刻共鸣。
这,才是TVB职业剧经久不衰的原因。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