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02 16:05:50来源:嘟嘟医生
你知道吗?即使是小婴儿,其实也各有不同的性格,心理学上叫做“气质”。
“婴儿气质”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心理学家AlexanderThomas和StellaChess提出的。
在对2-3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仔细观察的同时,他们要求父母每天都详细记述婴儿的行为,如婴儿对洗澡或者换尿布的反应,然后研究人员对被观察者进行跟踪调查,直到他们成年。
在对家长的访问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就在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和表达自己的意愿等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而且有时这些不同会一直持续到儿童时期。
这些行为特质可以归结为9个显而易见的方面:
活动水平:在睡眠、进食、穿衣、游戏等过程中身体的活动水平,包括活动的频度和速度。
规律性:睡眠和饮食等行为的节奏、规律及可预见性。
趋近性(即趋避性):对新环境、新刺激、陌生人是接近还是逃避。
适应性:适应环境的能力。
反应强度:对环境变化和各种刺激的反应强度。
敏感度:对声音、光线、接触等刺激的敏感程度。
情绪本质:积极、愉快情绪与消极、不愉快情绪相比较的量。
注意分散程度:外界无关刺激对正在进行中的行为的干扰程度,即转移注意的难易程度。
坚持度:集中从事某项活动的时间、范围及分心对活动的影响程度。
以上9个方面行为特质的不同组合构成每个孩子的独特性。
根据调查中获取的父母与婴儿相处的经验,婴儿在这9个方面变现出的不同行为可以归结为4类气质特点。
困难型:即难相处的婴儿。该类婴儿逃避陌生环境,对变化适应缓慢,不良情绪反应剧烈,难以预见他的饮食、睡眠和排便行为。
容易型:即易相处的婴儿。该类婴儿睡眠和饮食等都很有规律,他们对新环境充满好奇心,对变化适应快,一般情绪积极且有节制。
迟缓型:即表现冷漠的婴儿。该类婴儿行为不活跃,对新环境最初逃避,对变化适应慢,他们不像困难型婴儿那样易怒,但其情绪通常比容易型的婴儿消极。
混合型:介于以上各型之间的表现。
这些气质特点与智力水平、活动能力或者是否患病无关。
对新事物接近or逃避
亲子早教班上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老师向宝宝们展示新玩具,有趣新奇的造型和功能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有些宝宝迫不及待地想摆弄新玩具,马上主动伸出手来触摸;有些宝宝却按兵不动,观察很久后才小心地尝试。这就是宝宝们趋近性的不同。
★趋近性是什么?
趋近性指的是宝宝接触到新的人、事、物最初的短期反应,而后,宝宝对新事物在长时间的反应与接受度则代表了他的适应性。
趋近性弱的宝宝也可以有很好的适应能力,例如,宝宝也许在一开始拒绝尝试新的辅食,但是几天之后就能逐渐接受这个新食物,对待其他的新事物也是如此。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宝宝的反应,粗略了解宝宝趋近性的强弱。
是否能接受喂奶姿势或地点的改变?
对于新食物一开始的反应怎样?
第一次见到陌生人时是否会把头转开或是抱紧爸爸妈妈?
能够马上接受换人照顾或换地方洗澡吗?
对大一些的宝宝,家长可以观察他在下列情境中的反应。
是否喜欢尝试吃新的食物?
出门在外时,会去找陌生的小朋友玩吗?
对来访的陌生人,会立刻打招呼或接近他吗?
宁愿穿旧衣服,也不喜欢穿新衣服吗?
趋近性强弱没有好坏之分!
大部分时候,宝宝趋近性的强与弱在很多成人看来会被简单分为大方开朗与害羞内向。这种区分方式有时带有评价意味,因为有些父母可能会认为宝宝应该大方,而不该有害羞内向的情形。
宝宝气质本来就不同,并没有所谓的好与坏。趋近性较弱的宝宝在面对新事物时需要较多的时间去适应,但这并不代表不能接受新事物;而趋近性过强的宝宝太容易接受陌生人,其实也会有危险,过与不及都是需要调整的。
★如何对待趋近性强的宝宝?
趋近性强的宝宝从小就能接受陌生人抱他,等到他比较大之后也不容易对陌生人有警惕性,因此爸妈可以这样做:
(1)教导宝宝分辨危险状况。
可以运用绘本或者情景游戏等方法帮助宝宝理解哪些是危险状况,让宝宝明白不能单独和陌生人接触,不要到可能会有危险的地方等等,提高孩子的警惕性。

(2)给予适当的限制。
因为趋近性强的宝宝比较容易与陌生人打成一片,所以家长可以和宝宝制定安全规则,如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向外人透露家中的重要信息等等。
★如何对待趋近性弱的宝宝?
趋近性弱的宝宝或许在家中或熟悉的环境里会很活泼,但对于第一次接触到的人、事、物,经常会有退缩的倾向,家长可以试着这样做:
(1)多给予机会接触不同的环境
多接触不同的事物,那这些事物对宝宝来说就不是陌生的了,不容易产生退缩或害怕。
(2)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想让宝宝接受各种新事物,包括食物、人和环境等,就必须采取渐进的方式,让宝宝有时间适应新事物。
例如,突然改变配方奶种类宝宝不接受,那可以尝试在原先的配方奶中加入少量的新配方奶,再逐渐调整比例,直到完全更换成新的配方奶。担心宝宝会入园哭闹,可以先带宝宝到幼儿园附近的街道走动。几天之后,再带宝宝到幼儿园门口看看新环境。如果有机会,可以带宝宝玩玩里面的玩具或游乐设施。如果幼儿园的老师在,就可以与老师稍微互动一下。在家可以多讲讲上幼儿园的好处和趣事。这样宝宝就不会害怕去幼儿园了。
(3)怀有一颗谅解的心
趋近性弱的宝宝一般表现比较害羞内向,如果家中有访客,通常会躲起来;如果和家长出外拜访朋友,也可能躲在父母背后不好意思面对别人。
遇到这种情形时,家长应该给予宝宝足够的时间来认识新朋友,千万不要贸然指责孩子不礼貌。只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在主要照顾者的陪伴和引导下,孩子就会慢慢尝试去接触新事物。
换尿片时,你的宝宝有哪些表现呢?是大部分时候动来动去,拳打脚踢,不肯乖乖就范。还是大部分时候平静顺从,配合动作,照顾起来较轻松。
★活动量大的宝宝什么样?
动作快,较好动,坐不住,一刻不得闲,几乎没有安静下来的时候。睡眠少,体力充沛,喜欢强度较大的活动。
★活动量小的宝宝什么样?
无论喝奶、洗澡或是换尿布时都表现得很安静、很乖巧。睡眠时间相对较长,倾向静态的活动。
如何正确衡量宝宝的活动量?
宝宝活动量的大小由脑部控制,同时这也代表宝宝的身体需要通过活动获得刺激。有些家长可能会发现,有时候宝宝在活动之后,反而能够安静下来。因此,家长不要刻意压抑宝宝的活动量,否则可能会有负面影响。随着宝宝年龄增长,一方面脑部神经系统发育较为成熟,另一方面宝宝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活动量的大小也会有一些改变。
活动量的大小与宝宝性别没有绝对关联,家长要抛开男孩好动、女孩好静的想法,认真观察孩子。
(1)了解孩子的活动量
父母应仔细观察宝宝,了解宝宝的活动量是大还是小,再依据孩子的个性适度引导,调整活动量的多少。千万不可贸然抑制或改变宝宝原有的活动量。
(2)比较父母自身的活动量
父母本身活动量的大小会影响父母对孩子活动量的评判。
如果照顾者本身的活动量大,那么就会与活动量大的孩子配合得很好。如果父母的活动步调较缓慢,自然就不会觉得活动量低的孩子步调太慢。而如果两者的活动量正好相反,父母就需要花上一段时间调整自己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压抑或放任均对宝宝不利!
(1)活动量大的孩子
一味的压抑宝宝的行为,不准他走动,硬要关住宝宝,将来较容易形成反社会性的人格,攻击性较强,较叛逆。放任宝宝不管,让他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容易导致宝宝将来不懂得尊重别人,或者变成没有礼貌的孩子。
★如何引导活动量大的宝宝?
(1)让宝宝有机会消耗精力。
(2)适当引导宝宝按照规则进行游戏,提高情绪的调节能力。
(3)合理安排活动,可以将动态活动和静态活动穿插起来提高宝宝的兴趣。
(4)培养宝宝规律的作息习惯,睡前避免兴奋的游戏。
(2)活动量小的孩子
安静的宝宝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家长也容易忽视他们,缺少对他们的关心,以为他们安于现状。长期下来,宝宝可能会形成不善表达自我,压抑的性格。放任活动量小的宝宝缺乏肢体活动,也可能影响脑部和身体的健康发育。
★如何引导活动量小的宝宝?
(1)帮助并鼓励宝宝活动。家长可以多学习一些游戏方法,带动宝宝开心地活动。活动的同时可以多和宝宝说话,养成多沟通的好习惯。
(2)陪宝宝一起活动。好的榜样会帮助宝宝发展运动的兴趣。
(3)带宝宝去户外。美丽的大自然会激发宝宝活动的兴趣,锻炼宝宝的身体。
注意事项
(1)不要勉强宝宝。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若发现宝宝不高兴,应调整活动方法。
(2)要有包容心。宝宝的活动量大小是天生的,他有自己的喜好,并不是有心和家长作对,因此引导宝宝活动时要有耐心,循序渐进。
(3)为宝宝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
适应性是什么?
接受新的保姆,接受新的食物,接受陌生的幼儿园和老师,即使是小宝宝,生活中也会遇到不少的挑战。
适应性强的宝宝在面对这些挑战时能做出适度的反应,家长会感觉比较轻松;适应性弱的宝宝在这些时期可能会出现许多的哭闹和不适,给家长带来很多的担心。适应性的强弱是婴儿先天气质的一部分,但后天的养育方式也会造成影响。如何根据宝宝的性格找出最适合的养育方式,是家长的重要功课。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宝宝适应性的强弱。
宝宝从医院回到家后,适应的状况如何?会不会时常哭闹或是无法顺利睡着?
从医院回来后,宝宝喝奶顺利吗?会不会因为环境改变而不肯喝奶?
变换睡眠环境后,例如婴儿床摆放的位置由爸妈的房间变成婴儿房,宝宝会不会不容易睡着?
在陌生的环境下,宝宝是否要花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而且身边一定要有爸爸或妈妈的陪伴?
更换配方奶和纸尿裤的品牌时,宝宝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接受?
换新保姆后,宝宝会不会有长期哭闹等不适应的表现?
旁边多了新玩具时,宝宝是很快会注意到它,还是需经过一段时间,才会接受新玩具的存在?
1、如何对待适应性强的宝宝?
(1)慎选宝宝的成长环境
适应性强的宝宝因为适应能力良好,受外在环境影响的机会也会增加。对于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学习对象,家长绝对有责任替孩子把关。家长应该给孩子辨别是非,并且尊重孩子的选择。
(2)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适应性强的孩子,家长会容易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一般来说,适应性弱的孩子敏感度相对较高,反应强度也较强,孩子的情绪反应容易掌握;适应性强的孩子面对陌生的事物,虽然没有明显的哭闹,但是如果家长因此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反而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3)不要影响孩子的学习稳定度
适应性强的孩子对周围生活的变化总是可以良好适应。不过,值得家长警惕的是,周围生活过度频繁的变化对孩子的学习稳定度会造成影响。
2、如何对待适应性弱的宝宝?
适应性弱的孩子对事物的变化较为敏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期。至于需要多长时间,没有特定的标准。因此,家长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包容,陪伴孩子度过适应期。
(1)考虑交给保姆照顾时
如果由于工作的关系,家长有将宝宝托付给亲戚或保姆的计划,那么最好事先让宝宝慢慢适应可能会托付的对象。宝宝在6个月后,感情依附的对象会逐渐扩大,因此可以先尝试让妈妈跟在宝宝和保姆的身边,等宝宝能够适应保姆后,在完全交给保姆照顾。
(2)想改变奶粉品牌时
无论是想改变奶粉品牌,还是改喂辅食,最好都依照比例来增减,慢慢调整宝宝的饮食习惯。
(3)面对新玩具时
新玩具的出现,对宝宝来说,也是一项新的体验。适应性弱的孩子刚开始可能只会玩自己熟悉的玩具,过一段时间才会对新玩具产生兴趣,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4)到陌生环境,与陌生人接触时
对适应性弱的孩子来说,安全感的建立非常重要。家长最好能陪伴孩子一起适应陌生的人和事物,多给孩子一点儿时间,陪伴在孩子身旁,给予勇气。家长可以轻柔地和孩子说说话,让孩子充满安全感。
迎接新生儿的降临,新手爸妈们难免会有手忙脚乱。在和宝宝相处了1-2个月后,有些家长发现,宝宝的吃喝拉撒总是在基本相同的时间,很容易预料到宝宝下一步有什么需求;有些家长却感觉恰恰相反,宝宝每天的规律都不同,抓不住宝宝的生活节奏。
这些不同是因为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通过观察宝宝的日常作息与人际互动,能帮助家长了解宝宝的个性并找出适合宝宝的引导方式。
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能帮助家长了解宝宝的生活习性:
一天当中的睡眠次数是多少?
白天小睡的时间约多久?
晚上大约几点入睡?
半夜会醒过来玩耍或喝奶吗?
一天中喝奶的次数是多少?
每次喝奶的奶量约多少?
每次玩耍时间约多久?
多久要换一次尿布?
有没有固定的大便时间(时间差距在半小时以内)?
什么时候活力最充沛?
如果家长能非常轻松地回答这些问题,并发现宝宝的生活习性非常有规律,那就属于规律性强的宝宝,反之则是规律性弱。
★规律性强的优点
规律性强的宝宝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如吃奶的奶量、睡眠的时间和长短等。家长很容易知道宝宝下一步要做什么,比较容易了解宝宝的需求。
★规律性强的缺点
因为宝宝作息正常,所以假使家长有事,耽误了宝宝的吃饭或睡眠时间,规律性强且敏感度高的宝宝就容易出现情绪反应。如果宝宝的情绪表达不积极,家长就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
★规律性弱的优点
规律性弱的宝宝吃奶睡觉的时间都很有弹性,只要吃饱睡足,家长就不用太操心。即使家长推迟吃饭时间,宝宝也不太会闹情绪。
★规律性弱的缺点
家长不容易抓住宝宝的作息时间,吃饭、睡觉、玩耍几乎都是随心所欲,如果宝宝的坚持度又很高,家长就需要付出更多耐心。
应对小妙招
★养育规律性强的宝宝
家长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帮宝宝洗澡、哄宝宝睡觉、喂宝宝喝奶,不仅可以让宝宝安心,家长也不会有分身乏术的困扰。
倘若有规律被打破的情况,最好能在事前尽量与宝宝沟通,让宝宝有心理准备。偶尔发生难以预期的改变,良好的沟通也是安抚的要点。
★养育规律性弱的宝宝
家长根本抓不准宝宝的作息时间,该怎么办?
建议家长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建立基本的规律,例如一到吃饭时间全家都吃饭,利用食物来吸引宝宝的注意,让他知道这个时间属于吃饭时间;在固定的时间,利用较暗的光线、轻柔的音乐来引导宝宝睡觉;通过不同的游戏方法尽量使宝宝的作息具有一定的规律。也可以用提前沟通告知的方法,让宝宝对即将发生的事做好心理准备。如果宝宝达到了目标,别忘了好好地表扬他。
宝宝再长大一点儿之后,可以逐渐给予宝宝时间表的概念。平时少吃零食,强调三餐的规律性,尽量不要让宝宝养成常吃零食,不吃正餐的坏习惯。此外,家长也可以准备宝宝专用的餐盘,不仅可以吸引宝宝乖乖吃饭,还可以帮助宝宝养成定时定量的好习惯。
嘟妈说
了解婴儿气质,不是为了非要给宝宝划进一个分类,而是帮助爸爸妈妈通过宝宝的日常作息与人际互动来观察、了解孩子的个性,并且找出适合宝宝的方式来引导他。
最重要的是,不要对宝宝的个性有坏的评价,而且一定要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导宝宝,千万不要心急,以免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

—End—
欢迎留言讨论
别忘了文末【点赞】和【在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