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04 07:44:56来源:NLP研究院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NLP研究院”,加★星标★

作者:凰兮
来源:NLP研究院
ID:nlpcn1997
两年强奸45人
均龄17岁的“社会大哥”真可怕
最近,翻到一则令人震惊的新闻。
事情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的一个刚退出贫困旗县的小城,有一个恶势力团伙,在短短两年内,犯下强奸45名女性的大罪。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该团伙的平均年龄只有17岁,他们的“领头羊”王某,也就23岁。
可就是这么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年纪,王某便涉嫌强奸29名女性,其中28人都是未成年,14岁以下的幼女更有10名。
除了强奸罪,此人还被控聚众斗殴、寻衅滋事、非法拘禁、非法入侵住宅等10项罪名,一审被判处死刑。
如此滔天罪恶,简直令人发指,堪比孙小果。
而在这个案子里,我还看到了失败的家庭教育。
罪无可赦王某,据闻在童年却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他的父母忙着工作,经常不在家中,也不管他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单方面截断了与孩子的沟通。
王某被抢钱、被殴打,那份委屈和痛苦却无处诉说,无人可以依靠。
在一次次的欺凌中,有人绝望地了结自己,而王某则选择另一条路,他学会了以暴力对抗暴力,越来越走向极端。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家庭抚养不仅是物质方面,更需要的是心理方面。”
或许王某的父母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物质条件而努力工作,只是因此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完全没有交流,对孩子的经历一无所知,不知道他被人欺凌,不知道他混了“社会”……
到老了,只能干巴巴地说一声“孩子罪不至死”,还希望法院能“给儿子一个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
又有何用?
另一方面,45名受害女生,不乏辍学、自残的人,却无一人报案,不敢告诉父母。
连最值得信任的父母都无法被孩子相信,这又是怎样的家庭教育?
孩子被欺负了却不敢和家长说,无疑是教育的失败。
亲子间的有效沟通,
有多重要?
在网上曾看到一名吴妈妈分享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告诉她:“妈妈,明天放假。”
吴妈妈觉得很奇怪,因为家长群并没有这个通知。为了求证,她还专门打给老师,得到了“没这回事”的结果。
她觉得孩子可能是为了不上学而说谎,当场就生气了。
可孩子也红了眼眶,争辩道:“我没说谎,你怎么就不信我。”
孩子的“死性不改”让妈妈更气了,直接罚他一个月不许看动画。
第二天,吴妈妈才从别的家长口中得知,是有孩子听错了,传开后导致许多孩子都误会了。
她一方面觉得误会了孩子很不好意思,另一方面又扯不下脸和孩子道歉,只好淡化了事。
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遇事不告诉家长的原因,大多是“不相信”——不相信父母会相信他们的话。
乍一看很是荒唐,明明生来父母就是孩子最坚固的后盾,最可靠的依赖,怎么孩子就不相信呢?
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往往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吴妈妈的故事还有一个后续。
某天,孩子支支吾吾地告诉她,他膝盖有块淤青,吴妈妈立即很紧张地问:“是不是跟别的小朋友打架了?”
孩子摇头了,可她不信,不停地告诉孩子“不能打架”“要乖”……
孩子很沉默,她以为是听进去了,之后孩子也没再跟她提。
直到她偶然看到孩子手掌有擦伤,追问之下才知道,孩子自从换了个鞋子,自己走路很容易就会摔倒,身上有不少摔出来的伤。
但因为怕说出来,又被误会他跟别人打架,所以自己忍着,什么都不说。
知道真相后,吴妈妈有多后悔,难以用文字表述。
正如知乎上有这个话题: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
在众多的回复中,那些“不愿和父母沟通”的孩子的控诉尤其瞩目:
“不是我不跟你们说话,而是我说了你们不信,那我和你们还有什么话好说?”
过去不良的沟通经历,正是许多孩子不爱和父母沟通的重要原因。
4种将孩子推远的习惯
希望你没有
那么父母具体应该和孩子如何沟通,才是有效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是什么将孩子的心推远,不再愿意与父母沟通?
1、父母只相信自己所认为的“真相”,无视孩子的话。
就像前面提到的吴妈妈,将自己主观的猜想当做真相,完全不听/不信孩子的话。
孩子得不到正常的反馈,自然不愿意继续跟父母沟通。
2、不重视孩子的感受,没有耐心听孩子的话。
在孩子有情绪想要跟你倾诉时,不知道你是否说过这样的话:
“你还小”
“多大点事”
“先等等,让我干完活再说”
……
觉得孩子还小,没有什么情绪问题,或者觉得孩子的意见听来也没用,太幼稚了,是很多父母常有的心态。
可这是偏见,大错特错了。
正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孩子在想什么?面临怎样的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
孩子也是一个个体,心里面藏着的事情,不比大人要少,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小心思。
如果我们不重视孩子的感受,也就无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亲子间的相处又怎能更为融洽?

3、给孩子各种要求,父母承诺的却不兑现。
许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提要求,“要考第一名”“要钢琴考级”“要专心学习”……却从来不听孩子自己的想法。
有一些家长还喜欢许诺,以“你做到了……就奖励你……”激发孩子的动力。结果孩子做到了,承诺好的奖励却一拖再拖。
父母自己都不讲信用,又怎能被孩子信任?
4、父母爱讲大道理,或动不动就发火。
尤其是发现孩子做错了、有偏差行为,父母总爱讲道理,企图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走回“正路”,但往往事与愿违。
脾气躁的家长,更是会直接劈头盖脸地批评孩子。
然而,当孩子有情绪了,你如果不处理好孩子的情绪,他们是听不进你的话的。
真正有效的沟通是怎样的?
综合以上4点,我们可以发现,如果真的想要和孩子达成有效的沟通,我们应该看到孩子真正的感受和需要。
在NLP心理学中,有一个很有爱的沟通方式,叫做“情绪三明治”,即谈情、说爱、讲理。
举个例子,孩子在玩秋千时,不小心摔了下来,大哭说:“妈妈我手疼。”
而他的手掌只是红了点,没有磨破皮,并不严重。你也不想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苦恼,这时候你还会怎么做?

不妨试试运用“情绪三明治”:
谈情:即先看到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并接纳对方的感受,告诉对方,你感受到了他的感受。只有当一个人感受被接纳了,才能渐渐打开心扉。
孩子从秋千上摔下来,说疼。
这时候,父母先接纳孩子这份情绪,可以抱着孩子说:“宝贝,你觉得很疼是吗?”
说爱:即在看到对方的感受后,表达你自己的感受,以及你对他的爱和关心。
很多时候,家长不是不爱孩子,故意骂他们,而是把那份爱深藏在内心。
只是,你不说出来,孩子又怎会知道你是爱着他的呢?
接着上边的例子,父母可以捧着孩子的小手说:“我看到,你手掌心都红了,看你这么难过,爸爸/妈妈也觉得很心疼。”
讲理:有了“谈情说爱”的铺垫,这时候,你再讲理,对方就很容易接受了。
还是上边的例子,可以跟孩子说:“所以,下一次,为了你不那么疼,也为了爸爸/妈妈不那么难受,记得玩秋千时要抓紧两边的绳子好吗?”
到了这一步,孩子基本上就把你的话听进去了。
简单地说,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写在最后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到:“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要,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父母是爱着孩子的,总想了解孩子更多的事情,却又很是困惑:为什么自己孩子就是不愿意沟通呢?
然而,事实上,很多时候是父母自己,把有效沟通的门给堵上了。
真正能够让父母和孩子建立起情感链接的沟通,必然是有倾听和理解的。
一个自信、坚强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对能够要给予他信任感,聆听他的心声的父母。
共勉。
-END-
作者:凰兮。来源:本文系NLP研究院(nlpcn1997)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更多“有趣、有料、有价值”内容
来看【NLP研究院】,每天陪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