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10 00:01:16来源:史学界的9527
古代俗语所给出的警示,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饿不洗澡,饱不剃头”这句俗语,有的地方叫“饱洗澡,饿剃头”,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信许多朋友都听老一辈提起过,但却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饿不洗澡
对于泡澡这件事情,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在北方由于炭火的成本特别高,因此一般的人家几乎一冬天都没办法洗澡。
正所谓需求催生产业,公共浴池也就在这个基础上孕育而生。
不过,当时的浴室主要是僧侣,以及上层的权贵使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浴室逐渐普遍,到了唐代还远渡重洋传播到了其他许多国家,比如日本的澡堂,就是这个时期传过去的。
当然,在澡堂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
比如有的人莫名其妙地眩晕,甚至因此而摔倒。如果不小心撞到了坚硬的墙体之类的地方,甚至还会闹出人命。
起初人们并不知道这是为何,都纷纷将责任推卸到了鬼神的身上,说是鬼神作祟。
然而北方所有的澡堂都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无法解释了,总不能所有的澡堂都是神鬼作祟吧。
无奈之下官府介入调查,经过大量走访和询问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所有出现眩晕甚至是晕倒的人,都是饿着肚子去洗澡泡澡的。
这些人起初好好的,可泡了一会要起身的时候,就会出现眩晕,心跳加速,冒虚汗等情况,如果此时身边没有什么抓手,就容易摔倒。
官府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就编了一句俗语叫“饿了不洗澡”。
是的,最初只有这一句,而且还没有精简,至于后半句是到了清朝才发明出来的。
饱不剃头
清朝之前是没有剪头,剃头的概念的,即便是宋朝所说的“理发”,也仅是使用梳子等工具来整理头发,梳理各种发型。
这一点很好理解,自从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之后,孝道首当其冲,成为世人都要遵守的规制,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就是其中的代表。
因此在古代,头可断,血可流,但头发是万万不能剃的。
不过清朝入关之后,剃发易服,汉人也只能委曲求全跟着照做。
然而汉人之前并没有剃过发,因此猛然间剃发就很容易生病,尤其是吃饱喝足了之后,身体往往会大汗淋漓,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个体会,而这个时候贸然地剃发,就很容易受凉生病。
此外,吃饱之后剃发,还容易出现被剃刀割伤的情况。
因为吃饱之后容易打嗝,万一在剃头匠刚好下刀的时候打嗝,头部必然会向上运动,那么就会触碰到锋利的刀刃,受伤也就在所难免了。
因此另一句俗语“饱了不剃头”也就诞生了。
后来有人将洗澡和剃头这两句俗语合二为一,并且进行了简化,最后就形成了“饿不洗澡,饱不剃头”。野史老祖宗留下的两大禁忌,生活中要牢记。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知识点,清朝时期只是多了个剃发,剪发依然没有出现,剪发是清末民初剪辫子的时候才逐渐出现和流行。
我们看这句俗语,即便是放在如今也是很有道理,尤其是“饱洗澡”。
按照科学的解释,即便是吃饱了饭的人去洗澡,但澡堂内的空气温度很热,会使人们的毛细血管开放,从而出现心脑供氧不足的情况。
所以我们在澡堂里出来之后,会感觉口渴,疲累,四肢酸软等情况。
而饿肚子的人的症状会更加严重,甚至出现低血糖、低血压的症状,最终两眼一黑,晕倒在地。
所以我们看,这句俗语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也很有道理,确实是要吃饱了之后去洗澡最好。
至于“饿剃头”,虽然放在当时很有道理,毕竟就如前面所说,一来容易生病,二来容易受伤。但这些情况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不那么适用了。
但话说回来,虽然有些俗语已经不再适用,但却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也曾指引着一代代人前行,这才有了如今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