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财经 文章内容

中金 | “碳”策中国(3):COP26加码全球碳中和

发布时间:2021-11-11 10:54:36来源:中金点睛

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习近平出席G20领导人峰会,提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印发《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国际方面,随着以色列、越南、印度、尼日利亚、泰国在过去两周相继宣布碳中和目标。目前全球已有66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碳中和目标。2021年10月31日至11月12日,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会议上达成了多项重要成果,所有缔约方均提出了NDC,且84%的国家提高了NDC目标,加速气候保护行动,包括中国在内的百余国承诺2030前终结森林滥伐等。

摘要

国内外碳中和政策动态(10月28日~11月8日):1)国内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习近平出席G20领导人峰会,提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印发《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2)国际方面,随着以色列、越南、印度、尼日利亚、泰国在过去两周相继宣布碳中和目标。目前全球已有66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碳中和目标。

热点“碳”究:2021年10月31日至11月12日,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会议上达成了多项重要成果,所有缔约方均提出了NDC,且84%的国家提高了NDC目标,加速气候保护行动,包括中国在内的百余国承诺2030前终结森林滥伐等。主要争议有:渐行渐远的2度/1.5度目标;发达国家气候援助如何推进;《巴黎协定》第6条中的全球碳市场规则;以及欧盟委员会正在就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在启动立法程序,但贸易伙伴对此持有不同意见。

碳中和相关行业与企业动态:1)碳中和转型行业:受“保供限价”与需求放缓的叠加影响,动力煤、天然气、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均大幅回调。对于近期多项政策推动煤炭增产增供,市场上出现了担心中国重新大规模发展煤电、双碳目标或有松动等声音,但结合近期密集出台的政策以及顶层表态,我们认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心未改,但措施更灵活,坚持以发展为主。然而此次“限产限电”和能源短缺等事件的发生提醒我们,能源低碳转型要在保障能源稳定安全供给的同时进行均衡有序推行。具体来看,煤炭短期最紧张时刻可能已经过去,供给改善在途,煤价明显回落;国家发文重申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钢铁产能,近期钢铁供给侧的限电约束有所放松,螺纹与热卷产量较前期低点有所回升;水泥价格在“限电限产”以及成本提升的作用力下持续上涨,而随着各地限电限产边际放宽,且北方已逐步进入冬季,供增需弱下水泥价格有望逐步回落。2)碳中和成长行业:碳中和概念指数在低迷的市场中保持韧性,近两周,中金低碳指数上涨2.5%,分别跑赢沪深300指数和恒生指数4.8和7.3个百分点;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指数涨幅居前。分板块来看,光伏产业链价格走低,光伏经理人指数持续下降;风电原材料价格较前期也有回落。同时,国家领导人在G20会议上指出中国将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新能源汽车产量10月达到39.7万辆,同比增长138.2%,行业持续高景气,产量环比明显改善。3)企业“双碳”行动:浦发银行广州分行打造系统内首家“碳中和”网点;浦发银行发布金融助力碳中和蓝皮书等。

可持续金融及ESG:1)绿色信贷:截至3Q21,人民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中占7.8%(2020年末比例为6.9%),同比增长27.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0个百分点。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7%和23.1%。2)绿色债券:目前,中国碳中和债存量余额为570亿人民币,占绿色债券总余额的8.3%,10月累计发行5支碳中和债,合计发行规模为77亿元,占10月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58.8%,募投项目多为清洁能源发电。3)碳市场:近两周碳价弱势震荡,累计成交金额1.25亿元,较可比前期有所回升。

前沿科学与技术:1)前沿科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等联合发布了《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共分为科学基础,领域和行业影响、脆弱性与适应,区域影响、脆弱性与适应以及减缓四个部分,是目前国内最新和最全面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报告;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强调了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和人口流动的影响、对重要生态系统的损害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的阻碍。2)前沿技术:中国农科院等机构实现全球首次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一步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瑞士科学家利用一种太阳能燃料系统,可以将捕捉到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即用型燃料。

天气与气候:国家气候中心对今冬气候做出了最新研判,预计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地区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发生极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降水总体呈北多南少分布,东北地区可能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灾害。但“拉尼娜”事件后期演变趋势和气候影响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正文

碳中和热点政策/事件

图表:近两周国内外热点政策/事件追踪(10月29日-11月10日)

资料来源:政府网站,路透社,美联社,中金研究院

国内政策及事件追踪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

1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方案》在充分考虑现有清洁生产工作基础上,提出了清洁生产推行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工业领域清洁生产全面推行,农业、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清洁生产进一步深化,清洁生产整体水平大幅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清洁生产产业不断壮大等总体目标。[1]

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

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2]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11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有关部门印发了《“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补齐节约用水基础设施短板和监管能力弱项,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人水关系和谐,节水意识深入人心,节水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1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意见提出,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和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在国家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序扩大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并纳入全国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大力推进低碳和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工作。健全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监管制度,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4]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的通知

11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结合不同煤耗水平煤电机组实际情况,分类提出改造实施方案。其中,对供电煤耗在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上的煤电机组,要求“十四五”期间改造规模不低于3.5亿千瓦。[5]

生态环境部:印发《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21年版)》

11月2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21年版)》,名录包含“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和环境保护重点设备名录,其中有932项“双高”产品,159项产品除外工艺,79项环境保护重点设备。932项“双高”产品中,具有“高污染”特性产品326项,具有“高环境风险”特性产品223项,具有“高污染”和“高环境风险”双重特性产品383项。[6]

习近平向COP26世界领导人峰会发表书面致辞:维护多边共识、聚焦务实行动、加速绿色转型

1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COP26世界领导人峰会发表书面致辞。习近平提出三点建议。第一,维护多边共识。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多边主义是良方。第二,聚焦务实行动。各方应该重信守诺,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愿景,并根据国情尽己所能,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举措落地实施。发达国家不仅自己要做得更多,还要为发展中国家做得更好提供支持。第三,加速绿色转型。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进能源资源、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探索发展和保护相协同的新路径。[7]

习近平出席G20领导人峰会: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0月30日至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二十国集团应该秉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动全面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习近平指出,中国一直主动承担与国情相符合的国际责任,积极推进经济绿色转型,不断自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将践信守诺,携手各国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8]

生态环境部:印发《“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通过试点,探索“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促进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的技术路径、管理模式。[9]

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印发《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

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印发《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方案指出,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降低PM2.5浓度为主要目标,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抓住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三个关键环节,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有序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加快实施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深入开展钢铁行业、柴油货车、锅炉炉窑、挥发性有机物(VOCs)、秸秆禁烧和扬尘专项治理。深化企业绩效分级分类管控,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坚持问题导向,加大监督和帮扶力度,强化考核问责,切实压实工作责任。[10]

全球碳中和进展追踪

随着以色列、越南、印度、尼日利亚、泰国相继宣布碳中和目标,目前全球已有2个国家已经实现碳中和,另有66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碳中和目标。其中,苏里南和不丹已实现碳中和,德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已就碳中和完成立法,爱尔兰等3个国家和地区正处于立法进程,中国等50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政策宣誓。

图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碳中和目标(截止2021年11月10日)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eciu.net,中金研究院说明:加粗表示的为过去2周新宣布碳中和目标的国家和地区

热点“碳”究:COP26回顾

2021年10月31日至11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二十六次会议(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约有120位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出席。[11]

COP26成果汇报

►各国更新自主贡献承诺(NDC),加速气候保护行动

2021年,各国向UNFCCC提交了更新加强版的自主贡献承诺(NDC)。目前,所有缔约方均提出了NDC,且84%的国家提高了NDC目标。其中,G20集团的最新承诺如下:

图表:G20集团最新NDC承诺

资料来源:UNFCCC官方网站,欧盟官方网站,中金研究院,注:截止至2021年11月10日

►百余国承诺2030前终结森林滥伐

11月2日,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百多个国家宣布加入《关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领导人宣言》,签署的国家至少覆盖了地球85%的森林面积。《宣言》中,各国领导人承诺加强共同努力,保护森林和其他陆地生态系统,加快其恢复,并在国际和国内促进可持续贸易和发展政策。[12]

►其他成果

图表:COP26会议其他主要成果

资料来源:COP26官方网站,中金研究院

COP26热点争议

►争议一:渐行渐远的2度/1.5度目标?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1年排放差距报告》,相较上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承诺(NDC),各国上报的更新版NDC等承诺,仅在原先预测的2030年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基础上减少了7.5%。该报告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2.7℃。[13]

►争议二:发达国家能否兑现气候援助承诺?

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未能兑现2009年在联合国做出的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援助的承诺。然而,复杂的气候变化为气候援助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联合国的一项研究,到2030年,除了作物歉收或与气候相关的灾害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之外。仅在气候适应方面,脆弱国家每年就需要高达3000亿美元的资金。[14]

►争议三:《巴黎协定》第六条的实施细则能否完成谈判?

《巴黎协定》第六条主要解决如何通过市场及非市场机制,帮助各国实施其在协定下的“国家自主贡献”。[15]但各国在如何避免减排指标的双重计算、为适应行动提供资金支持等关键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16]

►争议四:推行CBAM难度几何?

欧盟委员会正在就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在启动立法程序,但遭到了贸易伙伴的强烈反对。

碳中和相关行业与企业动态

本章将基于中金研究部各行业组分析和预测,从行业和企业两个层面追踪“双碳”领域主题趋势,帮助投资者抓住“碳中和”带来的投资机遇、规避相关风险。行业分类包括碳中和亟需转型行业及碳中和成长行业)。企业层面主要追踪近期央企和国企在“双碳”领域的相关承诺及行动,以及已宣布“双碳”目标的企业,为投资者提供相关企业的投资参考。

图表:近期碳中和相关行业政策汇总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等,中金公司研究部

碳中和转型行业

过去两周大宗商品价格普遍走弱。受“保供限价”与需求放缓的叠加影响,动力煤、天然气、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均大幅回调。国内煤炭供需形势不断好转,动力煤跌幅居前。原油供应时间扰动短期预期,油价波动加剧,但过去两周全球油价上涨趋势边际有所缓解。有色金属价格回落,贵金属先跌后张。

煤炭保供是否表示国家实施碳中和的决心有所松动?对于近期国家推动煤炭增产增供等现象,市场上出现了担心中国重新大规模发展煤电、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是否松动等声音。综合近期密集出台的政策以及顶层表态,我们认为中国在“双碳”目标下的决心未改,但措施更灵活,坚持以发展为主。就中国现有的能源机构来说,短期内火电可能仍要承担电力系统压舱石的作用,增产保供政策是解决短期供需错配、稳定生产生活的适时之举。

另一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一系列“1+N”政策文件,包括《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17],以实际行动表明了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心,并在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11月3日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发布的《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18],提出推动能源行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煤电机组清洁高效灵活性水平,对特定要求的新建机组提出了严格临界要求。因此,结合来看,我们认为国家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的态度并没有因短期矛盾而放松,但此次“限产限电”和能源短缺等事件的发生提醒我们,能源低碳转型要在保障能源稳定安全供给的同时进行均衡有序推行,“一刀切”、“运动式”的减碳可能会引发负面事件。

图表:主要大宗商品走势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彭博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为2021年10月27日至11月10日

煤炭

煤炭短期最紧张时刻可能已经过去,煤价明显回落。10月以来,为遏制煤价高涨的趋势,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接连出台政策,包括依法对煤炭价格实行干预措施、严厉查处资本恶意炒作动力煤期货、赴有关省对重点煤炭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大力推动具备增产潜力的煤矿尽快释放产能等一系列措施,煤炭增产增供取得明显成效,煤炭价格应声回落。山西产Q5500动力煤价格从10月20日每吨2593元的高点降至11月8日的1115元每吨,下降133%。

供应改善在途。根据国家发改委11月5日消息[19],11月4日煤炭日产量达到1188.5万吨,创近年来新高,较上一个峰值增加16.5万吨。进入11月份以来,全国煤炭日均产量达到1153万吨,较10月初增加超过80万吨;山西日均产量349万吨,较10月初增加22万吨;内蒙古日均产量335万吨,较10月初增加42万吨。中金大宗商品团队预测[20],2021年四季度煤炭产量环比将增长7000-8000万吨,同比增长约2.5%,供需紧张形势将逐渐缓解。

随着供应改善,多家电厂存煤加快回升。沿海八省煤炭终端数据显示,沿海八省煤炭库库存在11月3日为2706万吨,较2周前增加27%;可用天数也从10月25日13天增加至16.1天。

图表:国产动力煤南北价格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钢之家,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沿海八省动力煤终端库存

注:沿海八省含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资料来源:CCTD,中金公司研究部

钢铁

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钢铁产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1]。意见要求,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和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特别提出,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钢铁、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严控新增炼油产能。

钢铁板块供需双弱。下半年以来,粗钢产量压减逐步落地,三季度的“限电限产”进一步压控钢铁产能。9月粗钢参量0.74亿吨,同比下降21.2%,较2019年9月下降10.9%。全国日均粗钢产量从几年4月历史高点326万吨下降至9月246万吨,产出下降明显。中金研究部行业组认为,在需求端,房地产建设疲软、基建所需刚才消费落地可能在明年一季度,螺纹钢等建筑刚才的消费在今年四季度向上空间有限。

近期,钢铁供给侧的限电约束有所放松,螺纹与热卷产量较前期低点有所回升。高频数据显示,11月5日周度产量920万吨,较10月8日周度895万吨回升2.8%。向后看,中金大宗团队认为,钢铁产量和产能的“双控”可能会成为常态化,以主动适应需求侧的变化与“双碳”目标框架下新的能耗和碳排放指标要求,供应可能将长期受到约束。

图表:钢材周度产量

注:钢材包括螺纹钢、线材、中厚板、冷轧及热轧板卷

资料来源:钢联数据,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截止至2021年11月5日

水泥

“限电限产”叠加成本提升,持续推动水泥价格上涨。随着8月发改委发布能耗双控晴雨表,各地能耗管控承压,江浙、湖南、两广、云贵等多地实施限电限产,水泥生产受一定压制。同时,受煤电供应紧缺影响,动力煤价格的大幅上涨传导提升水泥行业成本。旺季将至,需求预期回暖的背景下,行业受到供给减产和煤炭成本上涨的双重挤压,水泥价格陡峭上涨。向后看,中金行业组预计[22],随着各地限电限产边际放宽,且北方已逐步进入冬季,供增需弱下水泥价格有望逐步回落。

图表:全国水泥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钢联数据,中金公司研究部

碳中和成长行业

“双碳”指数表现回顾

碳中和概念指数近两周逆市走强。双碳政策下,碳中和概念指数在低迷的市场中保持韧性、逆市走强。我们以中金低碳指数作为基准,近两周,碳中和指数上涨2.5%,分别跑赢沪深300指数和恒生指数4.8ppt和7.3ppt;年初至今,碳中和指数上涨64.1%,分别跑赢沪深300指数和恒生指数71.1ppt和75.2ppt。

从碳中和相关的细分行业来看,近2周,碳中和相关产业指数大多表现强势,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指数涨幅居前,上涨8.1%、4.1%和2.6%;氢能指数走弱,下跌0.3%。过去3个月风力发电、新能源、动力电池和光伏行业指数均跑赢中金低碳指数,分别上涨46.1%、18.9%、14.8%和14.7%。

图表:碳中和相关产业指数过去两周涨跌幅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截止至2021年11月9日

光伏及风电产业链

数据解读:近两周,光伏产业链高位企稳,光伏经理人指数持续下降。截止2021年11月8日,光伏经理人全行业指数较两周前下跌3.6%,上中游制造业下跌3.9%,下游电站下跌2.6%。价格方面,光伏行业综合价格指数较两周前小幅上涨0.22%,其中组件、电池片和硅片价格指数较两周前基本持平,多晶硅价格指数上涨0.92%。

风电产业链原材料价格走低。风电塔筒原材料普通中板Q23520mm全国市场价较前期下降1.9%,现价为5771.4元/吨;铸造生铁价格较前期下降2.1%,现价为4700元/吨。

行业动态: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日前,国家领导人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中国正积极推进经济绿色转型,不断自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在过去10年淘汰1.2亿千瓦煤电落后装机,第一批装机约1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于近期有序开工。

图表:光伏经理人指数

资料来源:SOLARZOOM,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风电铸件及风电塔筒原材料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SOLARZOOM,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持续高景气,产量环比明显改善。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口径,新能源汽车产量10月达到39.7万辆,同比增长138.2%,环比多产12.4%;渗透率17%,与9月持平。1-10月合计生产258万辆,已达到2020年全年的190%。新能源汽车10月销售38.3万辆,同比增长139.1%,环比增加7.1%,渗透率达到16.4%,较8月为17.8%有收窄。1-9月合计销售253万辆,已达到2020年全年的195%。向前看,中金汽车组判断,新能源汽车行业将维持高景气度,同时相关产业链也将受益于“系统集成化、工艺优化、材料量价齐升”三大发展趋势。

图表:新能源汽车月度产量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行业动态前瞻

资料来源:中国博览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企业“双碳”行动

图表:近期国企/央企“双碳”行动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国内重点企业“双碳”目标跟踪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可持续金融及ESG

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等产品,以及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在推动经济活动外部性“内部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绿色金融以市场化方式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和低碳产业,同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和综合性金融服务。

绿色信贷

绿色贷款在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3Q21,人民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中占7.8%(2020年末比例为6.9%),同比增长27.9%,比2Q21末高1.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0个百分点。

►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6.99和3.7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7%和23.1%;

►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4.02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前三季度增加3295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4.08万亿元,同比增长22.5%,前三季度增加3554亿元。

图表:三季度重工业和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同比下降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分行业看,电力、热力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贷余额同比增长22.5%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5.7%和23.1%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绿色债券

近两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节奏有所加快。根据万得资讯,截至2021年11月10日,中国经过绿色债券认证机构认证的债券存量余额为6810亿元。从发行节奏来看,10月累计发行16支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130亿元人民币;11月月初至今累计发行6支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47亿人民币。

碳中和债券发行规模不断攀升。截止2021年11月10日,中国碳中和债存量余额为570亿人民币,占绿色债券总余额的8.3%。从发行节奏上来看,10月累计发行5支碳中和债,合计发行规模为77亿元,占10月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58.8%(今年4月推出碳中和债券时占比仅为20%),募投项目多为清洁能源发电。

图表: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节奏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碳市场动态

近两周碳价弱势震荡,碳交易热度回升。截止2021年11月9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42.73元每吨,较两周前(2021年10月26日)收盘价42.65元上升0.2%。近两周(2021年10月27日至11月9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300.1万吨,较可比前期(2021年10月13日至10月26日)115万吨上升160.9%;累计成交金额1.25亿元,较可比前期(2021年10月13日至10月26日)4807.1万元上升159.8%。

图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价及成交量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7省市试点市场成交均价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碳中和前沿科学与技术

前沿科学

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等联合发布《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

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联合组织国内17个部门、45个单位近200位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专家,历时3年合力打造的《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正式出版,这也是目前国内最新和最全面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报告。[23]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

10月31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在COP26开幕式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报告强调了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和人口流动的影响,以及对重要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的损害。[24]

前沿技术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从阳光和空气中提取燃料

11月3日,《自然》杂志发表了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研究展示了一种太阳能燃料系统,该系统可以捕捉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并利用太阳能驱动最终将其转变为即用型燃料。这项研究工作对新型燃料的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5]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利用微生物制造碳中性燃料

11月3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一种通过训练微生物来制造生物燃料的新方法。该研究团队改造了一种名为沼泽红假单胞菌(TIE-1)的微生物,使这种微生物仅使用二氧化碳、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力和光这三种可再生且天然丰富的来源即可生产生物燃料正丁醇。正丁醇是一种真正的碳中性燃料替代品,可与柴油或汽油混合使用。[26]

中国农科院: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

11月1日,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与北京首钢朗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历经多年联合攻关,实现全球首次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一步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该研究以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无中生有”制造新型饲料蛋白资源,将无机的氮和碳转化为有机的氮和碳,实现了从0到1的自主创新。研究突破了天然蛋白质植物合成的时空限制,对弥补我国农业短板及对促进国家“双碳”目标达成具有深远意义。[27]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将食物垃圾转化为电池

10月29日,根据TechXplore报道,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食物垃圾中的纤维成分是开发可用作电池阳极(电池负极端)的先进碳材料的关键。研究团队通过使用废物衍生的碳材料作为金属负极的主体,可以显著减少每个电池的碱金属使用量。这项研究将促进农业系统中产生的农业废物的利用,以实现增值碳生产。[28]

东京工业大学:生物基聚合物可以转化为肥料

10月28日,据ScienceDaily报道,东京工业大学发表了一项研究,证明了生物塑料可以以一种简便且环保的方式进行化学回收,制成富氮肥料。该研究专注于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或“PIC”,通过加入ISB单元的碳酸盐链接,并在称为“氨解”的过程中使用氨(NH3)切断,从而产生尿素。该研究的总体结果展示了开发塑料肥料系统的可行性,不仅可以帮助对抗污染和资源枯竭,还有助于满足世界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29]

谷歌:利用太阳能从空气中收集饮用水

10月27日,《自然》杂志发表了谷歌的一项研究,该研究引入了一个假设的1平方米大气集水(AWH)设备,可以利用太阳能从空气中提取水分,该设备可以满足每人每天5升的平均饮用水需求,并进一步绘制了现有设备和新吸附剂类别的影响潜力。这项研究可以为大气集水设备的设计权衡提供信息,同时不断努力利用现有技术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30]

天气与气候

今冬气候趋势预测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对今冬(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气候的最新研判,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地区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发生极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降水总体呈北多南少分布,东北地区可能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灾害。[31]

2021年12月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2022年1-2月冷空气活动将明显转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发生阶段性极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部、新疆北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过程,东北地区可能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灾害,西南地区东部和江南西部等地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图表: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平均气温距平预报图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预报图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大气污染预测:国家气候中心预计汾渭平原、京津冀及周边和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总体接近近五年平均。

“拉尼娜”事件气候影响不确定:今年是“双拉尼娜年”,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冬将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但鉴于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非常复杂,加之近期气候波动性增大,预测难度大,“拉尼娜”事件后期演变趋势和气候影响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天气与气候数据更新

气温与降水[32]

图表:近10天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实况图

资料来源:中央气象台,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近10天全国降水距平百分率图

资料来源:中央气象台,中金公司研究部

气候灾害预测[33]

图表:11月8日-11月17日全国低温预测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金研究院说明:图中数据为平均最低气温预测

图表:11月8日-11月17日全国暴雨预测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金研究院说明:图中数据为累计降水量预测

资料来源:

[1]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111/t20211109_1303467.html?code=&state=123

[2]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384182/index.html

[3]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ghwb/202111/t20211108_1303414.html?code=&state=123

[4]http://www.gov.cn/zhengce/2021-11/07/content_5649656.htm

[5]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111/t20211103_1302856.html?code=&state=123

[6]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111/t20211102_958837.html

[7]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1-11/01/c_1128020064.htm

[8]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1-10/30/c_1128013838.htm

[9]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sthjbsh/202110/t20211029_958314.html

[10]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3/202110/t20211029_958394.html

[11]https://ukcop26.org/the-conference/cop26-outcomes/

[12]https://ukcop26.org/the-conference/cop26-outcomes/

[13]https://www.unep.org/zh-hans/resources/emissions-gap-report-2021

[14]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vironment/climate-finance-could-make-or-break-cop26-summit-heres-why-2021-11-01/

[15]https://www.eco.gov.cn/news_info/50473.html

[16]https://www.mee.gov.cn/ywdt/hjywnews/202107/t20210714_846792.shtml

[1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0/26/content_5644984.htm

[18]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111/t20211103_1302856.html

[19]https://news.mysteel.com/21/1105/20/F8B30E0FFB3FFA55.html

[20]细节请参考中金研究部于2021年11月7日发表的《大宗商品:大宗商品2022年度展望:损有余,补不足,再均衡》:https://research.cicc.com/document/detail?id=252147

[21]https://www.mee.gov.cn/zcwj/zyygwj/202111/t20211108_959456.shtml

[22]细节请参考中金研究部于2021年11月8日发表的《限电边际放松,建材钢铁需求持续疲软》:https://research.cicc.com/document/detail?id=252205

[23]https://mp.weixin.qq.com/s/_OqOlmq13B1M_m8DysY4CQ

[24]https://public.wmo.int/en/media/press-release/state-of-climate-2021-extreme-events-and-major-impacts

[2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174-y#author-information

[26]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1-02781-z

[27]http://www.news.cn/science/2021-11/01/c_1310283043.htm

[28]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1-10-potential-method-food-batteries.html

[29]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1/10/211028093248.htm

[30]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900-w

[31]http://news.cnr.cn/dj/20211104/t20211104_525651382.shtml

[32]中央气象台http://www.nmc.cn/publish/observations/mta-10days.html

[33]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http://cmdp.ncc-cma.net/climate/disaster.php?cat=HighTemp&type=prediction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1年11月11日已经发布的《“碳”策中国:COP26加码全球碳中和》

寇玥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120120022SFCCERef:BRH427

李根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121040127

王汉锋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3080002SFCCERef:AND454

谢超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20100001

法律声明

向上滑动参见完整法律声明及二维码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订阅者如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中金公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中金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仅面向中金公司中国内地客户,任何不符合前述条件的订阅者,敬请订阅前自行评估接收订阅内容的适当性。订阅本公众号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中金公司不因任何单纯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金公司的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中金研究网站(http://research.cicc.com)所载完整报告。

本资料较之中金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或价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中金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中金公司可能与本资料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订阅者应当考虑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资料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与本资料相关的披露信息请访http://research.cicc.com/disclosure_cn,亦可参见近期已发布的关于相关公司的具体研究报告。

本订阅号是由中金公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中所有资料的版权均为中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