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教育 文章内容

这些高校调整教学、寒假提前!课得这样上了

发布时间:2021-11-11 19:56:15来源:麦可思研究

近期,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多所高校调整了教学、寒假时间。

调整教学,寒假提前

本周开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周日上班、上课。教学安排由18周调整为17周,考试周由第19教学周调整为第18教学周。第11至17教学周周日进行正常教学。

截图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官方微信

河南农业大学第10至第16周,每周六(11月13日、20日、27日,12月4日、11日、18日、25日),共7天上班上课,依次参照原校历统筹安排上第17周周一至周五(12月27日—12月31日)、第18周周二、周三(1月4日、5日)的班和课。每周日正常休息。2022年1月17日—2月18日原寒假放假时间调整为1月4日—2月18日(暂定)。

截图自河南农业大学官方微博

新乡医学院要求在保证教学质量前提下提前完成本学期教学工作任务。11月27日、28日和12月4日、11日、12日5天正常上班上课,12月5日休息。2022年1月8日前结束考试,放假离校。下学期开学时间暂定2022年2月19—20日报到,2月21日正式上课。

截图自新乡医学院招生办官方微信

其他河南高校也调整了教学安排,具体如下:

图片来源:河南省教育厅官方微信

此外,大连部分高校近日也发通知,决定对2021—2022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方案进行调整,充分利用周末及空闲时间组织课程教学,适当加快教学进度。

近两年因为疫情,高校随时面临学期调整。有时候学期变短,节假日就得上课,有时候假期顺延,还来不及休息调整,便直接开始新学期教学工作。有学者评论称,这种被疫情“逼出来”的学期调整,对高校来说也是一个启发,即可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假期和学期,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多学期制改革。

而提到多学期制改革,不得不提“小学期”。

小学期,大学都在上什么课?

教学周期短,时间安排灵活,可以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发展的空间。这些特点让“三学期制”被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采用。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酌情实施,有的把其设置成学生可自由选择的“小学期”,有的称为暑期学校,有的把夏季学期作为教学运行周期的一个必需环节。

为期4到8周的时间里,大学安排的教学活动种类多样,实习实践、专家讲座,当然还包括课堂教学。2021年山东大学暑期学校继续秉承“精品化、国际化、创新型、开放式”的理念,开设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课程,展示各学科的基础性研究和前沿性进展,启发学生发散式研究思维。

太原理工大学2021年暑假小学期则分年级、分层次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大一新生以强化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形成了外教主讲、国际留学生助教、外语专业研究生辅导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广西大学从2020—2021学年开始试行“三学期制”,将重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课程设计、实验实践课程、本硕贯通课程、研修课程、学术讲座以及1.5及以下学分的专业选修课程等放在短学期。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课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短。

优质短期课程不能“压缩”,而要“调整”

短期课程,短有短的好处。比如它更直接地关注学习成果,鼓励更明确的学习目标;由于学校通常会建议学生只选一门课程,所以学生往往能更专注地学习;对学生而言也能更快地获得学分。

但用不到常规学期一半的时间完成一门课程,老师能讲好吗?学生能学好吗?如果课程今天上完明天继续上,知识都堆在一起,学生有消化和练习的时间吗?

所以在“小学期”授课也为教学带来新挑战。课程内容绝不能是机械地压缩,教学方式也不能是“大水漫灌”。

一门高质量的短期课程要经过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更加关注学习成果。

可同时兼顾学习目标与学习效率的课程该如何设计呢?这就要求在课程培养方案修订、教与学的方式、教学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相应地进行调整。

调整1:课程内容侧重

“必须知道”和“需要知道”

短期课程由于其教学目标的特殊性,通常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确保学生离开课堂的时候已经掌握了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所以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首先需要重新审视教学大纲中的学习目标,将课程内容分解,再根据学生需求进行优先排序,侧重讲授学生“必须知道”(即对知识理解非常必要)以及“需要知道”(即目前重要,但以后一定要知道)的知识和技能。

至于一些拓展学科宽度、增加学生兴趣的内容,原则上并不在短期课程的讲授范围内。

另外,由于学习时间有限,教师在课程阅读材料数量的选择上,也尽量控制在“最必要”的程度。

调整2:多样教学方式让学生精力充沛

由于与常规学习相比,短期课程学习较密集,消化时间少,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这时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就变得更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课堂教学节奏,频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保持课堂注意力,譬如教学中穿插5分钟小组报告、10分钟微课、15分钟小组讨论,等等。

如果教师希望这门课程强调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拥有学习自主权,那么还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授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

课前学生先借助网络平台学习基本概念和术语,课堂上再通过主动学习、同伴讨论、小组合作,以及与教师的一对一互动,学习新知识,课后用考试测验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此外,基于项目的学习也是短期课程教学中可以选用的一个方式。项目学习中,学生通过探究或解决一个真实复杂的现实问题进行学习,需要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甚至包括课外时间来获得知识与技能,并且培养沟通、协作等核心素养。

其实在常规的秋季、春季学期,由于学生平日课业繁重,可能会影响到基于项目的学习。而在“小学期”,由于学生可以将所有精力放在一个项目上,学习效果也许会更好。

调整3:合理规划课堂内外的课业时间

针对短期课程集中学习可能导致的学生课内外学业压力大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调整学习时间来解决。

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教学中心为教师准备了一个教学计划供教师参考。例如在为期5周的教学周期中,如果是1门1学分的课程,建议每周安排2.5小时用于教师教学,学生课外作业时间控制在5小时。如果是一门3学分的课程,那么推荐每周教师教学时间为7.5小时,留给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时间控制在15小时。

调整4:打破常规,有效考查学业成果

短期内集中教学不仅会给学生带来学习压力,对任课教师来说也不轻松。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作业,并及时评价与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可频繁给学生布置作业,考试测验又可能会让学生感到仓促,学习过程也被拆解得支离破碎。怎么办?

建议在短期课程的考试中,更注重考查知识技能综合应用,减少对记忆的考查。也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评估代替常规的考试。比如可以更多地采用写小论文、讨论与辩论、形成性测验、同辈评价之类的形式,尽量避免给学生留大作业、写长论文,这样既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也不会耗费教师太多精力批改作业。

还有一种方式是可以设计一个大的考核项目,并将其根据学习目标拆解成几个小项目置于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可能更利于学生有效完成。

重塑短期课程,不只适用“三学期”

自2004年北京大学在中国大陆率先开办暑期学校以来,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先后跟进,但中间也经历了不少争议和反复。

比如曾经有一种消极的声音是,学生不期待小学期里的课程能有收获,挣到学分就行。

不过相信随着2018年教育部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把小学期课程当作“凑学分工具”的声音终要消失。

因此为适应新学制重塑优质短期课程也就十分必要。那是不是只有实施“三学期制”的高校才需要重视对短期课程重新设计呢?一些突发情况的出现或许更需要高校未雨绸缪。

例如2021年年初,为减少人员流动、配合疫情防控的需要,大连海事大学决定将寒假顺延,直接开始新学期教学工作。

学期变短了,课程教学如何才能不“缩水”?这同样有赖于高校对此有充分的准备。你的学校准备好了吗?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峰,李欣玥,曹宵潇,廖元植.77天超长暑假“安排”上了:多所大学设置夏季学期,有高校热门课程吸引4000人[EB/OL].21世纪经济报道.2021-07-14.

[2]李斌.美国制造“小学期”在中国高校水土不服[N].中国青年报,2010-08-07(06).

[3]艾萍娇.多学期制会在未来成为常态吗[N].光明日报,2021-01-06(2).

[4]河南省教育厅、各高校网站和官微

作者|麦可思郭坤

本期责编|麦可思丁楠

我们的视频号上线啦~

快戳↓

关注我们

观看更多视频

往期推荐

01

声明:欢迎转载和分享,转载请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获取白名单或建立长期合作请联系编辑部(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