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12 10:52:22来源:灰鸽叔叔
1
再来聊聊写作文的事儿。
虽然我们下半年没有做写作类的内容,但VIP群的家长们还是时不时会扔一点孩子的作文,我也依然会参与讨论。
另外需要透露的彩蛋是,VIP各群都有隐藏的大神,例如1群有快哉学堂的创始人阿牛老师,2群有依然在语文教育一线岗位的我的同班同学慢老师,还有许多各地的业内人士也“潜伏”其中。有时他们也会出来冒个泡,相信对群友来说也是一份意外的惊喜。
但说实话,每次参与类似的讨论,我心里都会感慨:
和数学物理化学不同,语文教育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实在太大了。同样是老师倡导的“范文”,都很容易产生分歧。
毕竟我不在一线岗位,有时候我就会艾特或者私信在一线的老师朋友,他们也会目瞪口呆:
这是哪里的同行?
但最后我们都会很谨慎地说:
我也不敢说我对,但我肯定不会这么看。
2
例如下面的“温暖片段”,就来自一位老师的倡导:
家长问“怎么能写成这样”,我几乎毫不犹豫地回答“没必要写成这样”:
它不是晦涩或者矫揉造作的问题。如果每一个状态都需要使用形容词,都需要纤毫毕现地描写,那最终的结果就是缺乏重点。
如果那些细节对文章行进毫无作用——比如手为什么要白皙的?纸条为什么要丁香味的?——只要找不到“必要性”,它就很容易变成无效文字。
好在群里的专业老师也做了跟进,同样认为如果照这个模式练下去,很可能三类卷。
一条蛇不会因为添了脚就变成了好蛇,一盆菜不会因为你端的时候跳着舞就变成了好菜,同样,一篇文章不会因为堆积着各种形容词而变成好文章。
可能因为我之前聊过“白描”,多少会让人误以为我是“华丽反对者”——这倒也未必。
华丽从来不是写作里最难的事情。
上面这段文字,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技巧展示。描写了这个群当时的场景,耗时大约三分钟。全文是这样的:
群里许久没那么热闹了。
它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庙会,捏糖人的、打气球的、卖糖葫芦的,耳畔都是吆喝声,你必须紧紧攥着母亲的手,才不至于被人群挤散。
它又像早高峰的地铁,每一张脸都贴着窗户,你以为这是极限,却没想到依然有人接踵而至,让人几乎找不到落脚的空间。
你等着群主出来维持秩序,好让自己也有机会发言,但等了五分钟,你依然在各种声浪中漂浮,就像坐在读书时班主任尚未抵达的教室里。后排的男生扔着纸团,前排的女生分享着八卦,你的同桌正在偷偷嗑瓜子,你试图提醒组长收一下作业,但声音迅速被淹没在潮水中……
是不是觉得很棒?
同样有着各种形容词、各种细节,是不是和那篇“范文”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
因为里头所有的描写,都是为叙述服务的。它没有为了找比喻而去找比喻,没有为了形容词而忽略内容层次,所以,读者会更顺畅地跟着文字,去到一个又一个设定好的场景里。
3
我们后面还一起聊了聊夹叙夹议的写法,讲了讲写作兴趣的培养问题,因为诵读课文大红大紫的慢老师还教了一些格式,我们甚至还分析了一篇看似晦涩但实际上还不错的学生习作……
很高兴的是,虽然我们下半年没有做相关的内容,但大家依然认为,写作还是一件挺有价值、也挺有意思的事。
“标准千奇百怪”确实会让我们有些纠结,尤其是“华丽辞藻大展示”会让我们有些哭笑不得——怎么说呢,“华丽”本身,最容易教,也最容易模仿。它可能会在几天内让孩子误以为“大有长进”,但只要几个月,便会恢复成本来面目。
如果沉迷其中,哪怕只是应试,结果也未必会好。他的内容未必支撑得住这样的描写,就算勉强撑住了,老师也会觉得“似曾相识”。
如果可能,想想更多的选题角度,把层次理清楚,先把房子盖好。
别急着贴墙纸。
点击阅读原文也可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