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18 22:53:51来源:北京青年报
"Weareheretolearn,nottodie."
“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学习,而不是送死。”
当地时间11月16日上午11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校园中心,300余名该校大学生自发组织了一场游行。他们高声呼喊着口号,将连日来的悲痛、恐惧、愤怒化为重新振作的力量。
这一天,距离芝大中国留学生郑少雄在附近街区不幸遇难已过去一周时间。11月9日下午1时54分,郑少雄在行经校园附近54小街900号的人行道时,遭持枪抢劫的匪徒枪杀。无数人为这条年轻生命的逝去痛心不已。
在这一事件背后最值得关注的是,芝加哥长期以来居高不下的犯罪率。今年以来,已经至少有三名芝大学生遭到枪杀。今年年初,芝大博士、中国留学生范轶然,在芝大校园附近的公寓停车场遭枪手杀害;今年7月,20岁的芝大大三学生马克斯·路易斯搭乘地铁返回校园途中,被从车窗窜入的流弹打中颈部,不治身亡。
一年内,三位芝大学生相继离开人世,让许多学生尤其是中国留学生意识到:当最重要的人身安全不受重视,甚至失去保障时,必须勇敢争取、捍卫自身权利。
16日的游行结束后,芝加哥大学大二学生DaisyChen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今天的游行赐予了我力量——我们中国人之前一直以息事宁人和能忍著称,但近些年来一些不公平的事件让我们团结在一起,告诉世界我们也会捍卫我们的集体和权利。今天这股力量激励了我,我会一直保持这样的心态,捍卫我和我的集体。”
△芝大学生游行(受访者供图)
“郑同学的不幸,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遇上”
谈及郑同学的离世,“切肤之痛”和“感同深受”是芝大中国留学生们频频提到的词。在校园以及周边安全环境恶化的状况下,似乎每个芝大人都能在郑同学的经历中看到自己。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事情。”此次游行活动的组织者、芝大研究生韩同学告诉记者,对于多数住在学校周边社区的研究生而言,郑同学遇害的那个街口,正是他们坐公交车前往学校的必经之路。
韩同学认为,大家感同身受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同为在海外求学的中国留学生,相似的文化、成长背景,让此前可能并不熟悉的他们,体会到彼此更为深刻的联结。
芝大大三孙同学坦言,郑少雄的离开对他个人的冲击尤其大。他们不仅是老乡,高中在成都就读的学校还是兄弟学校。“他距离我自己的生活非常近,我能够想象他的生活、家庭环境……”
△芝大学生游行(受访者供图)
芝大周边社区治安恶劣曾是一个长期且众所周知的问题。尽管如此,在芝大学生的认知中,至少白天在校园里或者附近是安全的。而郑少雄午后在距离学校操场仅200米的地方遇害,如同导火索一般,把学生们长久以来潜藏的恐惧、不安唤醒。
在孙同学此前的印象中,学校周围的治安情况似乎并没有外界所想象的那么糟糕。在多数时候,学校周围的街道都很宁静,学生们也会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全的“泡泡”里,不受外界威胁。
现在看来,芝大学生们所依赖的“泡泡”已趋破灭,平静街道表面下的隐忧已经浮出表面。孙同学告诉记者,受到接连的疫情和经济危机影响,学校一带的治安在持续恶化,此前的安全保障或已不复存在。
韩同学观察到,曾经以为的安全地带不再安全了,一些住在离学校周边公寓楼的同学开始搬家,他们从芝大所在的南城搬至市中心,计划坐地铁或者轨道交通上学。甚至还有部分同学决定不去学校上课,直接在家上网课。
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韩同学自己的生活习惯也开始改变,下午六点之后便不再出门。倘若要出门,行前定会在手机软件上频繁查看附近是否出现犯罪活动。
△韩同学出行前使用App查看附近犯罪活动,白点代表小型犯罪活动,黄点代表较为严重的犯罪活动
“我们必须站出来”
警钟已经敲响。
因为对郑少雄离世的悲痛,以及对自身安全处境的不安与恐惧,觉醒了的芝大学生决意自发组织游行争取权利——要求学校加强安保,重视每个学生的生命安全。
“我们必须要站出来,绝不能让这件事这么简单地过去。”芝大大二学生彦竹告诉记者,郑少雄学长的离开让所有人感到难过、无法接受。她认为,大部分学生应该采取更加进取的态度,不被此次事件击倒,要去积极争取,让学校有所行动,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其实,彦竹今年刚到芝大上学的时候,她并不担心学校的安保状况。学长们曾介绍“芝大的校警似乎是美国境内最大的一支私人警察队”,她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在校园里活动非常安全。但郑少雄在距离学校只有两三分钟路程的地点遇害,也让她不由担忧起学校实际上能提供的安保力度。
更让她和许多同学感到愤怒且难以接受的是,学校在回应该事件的表态中指出,郑少雄是在“校外”(offcampus)发生意外,这一措辞难免有推卸责任之嫌。彦竹决定站出来参与游行,也是希望以此督促学校拿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态度,重视每一名学生的生命安全。
△芝大学生游行受访者供图
芝大今年已连续有三名学生遭枪杀,但这并未能激起学校快速、有效的响应。孙同学告诉记者,部分原因是因前两位同学遇害的时间均在假期,大多数学生不在校,也未能及时表达诉求,推进安保措施的改善。
当下,孙同学意识到推动改变的时候到了。学生、老师、家长正团结一致向学校提出关于保障学生安全的诉求。孙同学介绍道,郑少雄遇害之后,通过多方努力,学生组织很快接触到学校最高层;紧接着,家长也整理出了他们的诉求;目前已有逾300名教授联名“上书”校长。
在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芝大和周边社区开始逐步加强安保力量。孙同学观察到,目前,学校所在的海德公园社区警察随处可见,而这是以前不曾出现过的景象。
与此同时,让彦竹感到意外的是,此次学生游行的整个过程都有校警保护。“这让我多了些信心,至少学校给了我们发声的机会,我相信学校也会认真考虑我们的声音。”
双面芝加哥:繁华下危机暗藏
芝加哥南部一度暴力事件频发,也给芝大学生带来了迫在眉睫的威胁感。这是这座全美第三大城市光鲜外表下的痼疾。这也是芝大学生组织游行、大声疾呼学校加强安保力度的一个重要缘由。
美国学者安德鲁·戴蒙德(AndrewDiamond)在他2017年的著作《芝加哥制造:现代城市中的权力与不平等》中,称芝加哥是“曼哈顿与底特律的碰撞结合体”,这个比喻恰恰道出了芝加哥最鲜明的特征:繁华之下,危机四伏。这个矛盾的特征就像是芝加哥的AB面,让无数旅客和学子在向往芝加哥的绝美城市天际线时,不得不警惕其平静下暗藏的暴力隐患。
与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一样,芝加哥在技术改革中改头换面,顺着全球化的浪潮蓬勃发展。在芝城北区,密歇根大道上的奢侈品精品店一眼望不到头,反射着阳光和密歇根湖色的公寓沿岸而建,绵长的湖滩走道上行人如织。2019年美国人口普查示意图中,被大面积深蓝和部分天蓝填满的区域就是富裕的芝加哥北区。
但在芝城传奇天际线的阴影下,主要为有色人种聚集地的南区和西区,却充斥着贫困、帮派冲突和枪支暴力。据DATAUSA网站制作的一张图表显示,那些灰色和白色的区域代表着较为落后和贫困的地区,几乎占据芝加哥面积的一半,而芝加哥大学主校区就坐落这个被“白色海洋”包围着的“蓝色岛屿”——海德公园街区。以白色区域为中心,暴力隐患渗透至芝城每个角落。生活在暴力泛滥街区的人们较为贫困,也常感觉被无处不在的危险包围。
△2019年芝加哥各地区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示意图(图|DATAUSA)
据《芝加哥太阳时报》列举的凶杀案受害者名单汇总,芝加哥各地区的暴力事件连续两年呈上升趋势,截至2021年11月17日,芝加哥今年已有710人死于凶杀。其中,芝加哥大学所在的海德公园街区发生了5起杀人事件。根据芝加哥警察局的数据,大多数暴力事件发生在南区和西区以有色人种为主的社区。
△芝加哥危险地区实时更新图,颜色越深代表危险系数越高,危险系数的参考标准是地区历年暴力和抢劫案件的总数(图|Neighborhoodscout网站)
芝加哥的犯罪率因所在社区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南区许多以有色人种为主的社区较为贫困,缺乏教育资源,并以街头帮派活动频繁而著称。
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芝加哥和美国其他城市一样,犯罪率在短暂的下降后直线回升。曾负责芝加哥公共安全政策的副市长苏珊·李(SusanLee)认为,暴力活动从未离开过芝加哥,但疫情的影响加上去年5月美国非裔男子弗洛伊德事件对整个警察系统公信力的打击,给本就深陷暴力泥潭的芝加哥带来了新的灾难。
来源|澎湃新闻(ID:thepapernews)记者王露苏杨帆
编选|王子轩
监制|高杉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