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20 11:19:23来源:常青藤家长会
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期盼,希望孩子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在某一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有的孩子也很争气,天赋异禀,小小年纪便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商和才华,结果被媒体冠以“神童”“天才”大肆宣传,可是原生家庭的教育严苛扭曲,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反而会害了孩子。
11月17日,魏永康的妻子付碧发布讣告称,38岁的魏永康于11月9日突发疾病,与世长辞。付碧写道:“我亲爱的丈夫生前得到过许多亲人、同学好友与网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关怀和无私帮助,在此我们全家表示深深的感谢!”
魏永康是何许人也?他就是常人眼中的“神童”。
1983年魏永康出生于湖南岳阳华容,3岁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4岁学完初中课程,8岁进入县重点中学读书,13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时湖南省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7岁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破格录取,硕博连读。
可是3年后,20岁的魏永康因为缺乏自理能力被中科院劝退回家。他的母亲曾学梅说,“我当时恨不得他死了才好。这么好的条件不争气,你去死!”
“神童”的陨落曾引起无数国人对于教育的思辨和争论。
此后魏永康意志消沉过一段时间,经常性的离家出走。好在他在消沉过后,没有自暴自弃,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开始了新生活,有了相知相伴的爱人,成为了普通的丈夫、父亲,有了一双儿女,把普通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01.
严苛包办式母亲培养出“失能”儿子
回看魏永康的成长经历,母亲曾学梅对他的影响最大。魏永康的父亲魏炳南,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伤残军人,因打仗负伤一直瘫痪在床。
母亲曾学梅是县百货公司的一名工人,聪颖好学,特别要强。只是因为特殊年代的原因,她早早结婚,放弃参加高考。在儿子出生后,曾学梅还坚持每天学习,并且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影响儿子。她把全部希望和心血都倾注在儿子身上。魏永康刚生下来两三个月时,曾学梅就教儿子识字,还经常读唐诗给儿子听。
曾学梅学习时,喜欢将需要记住的东西写在墙壁上。魏永康也沿用了这种方法。在他房间的墙面上,写着“睡觉之前看此墙”,墙上是需要记住的公式。
从魏永康8岁上中学开始,曾学梅就开始了她的陪读人生。1991年,在中学领导的安排下,曾学梅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1994年,曾学梅从百货公司下岗,更加专注地将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曾学梅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于是她包下家中所有家务,照顾魏永康的生活起居,直到儿子读湘潭大学时,她也一直跟在身边“陪读”。
曾学梅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连牙膏都要挤好。为了让儿子在吃饭时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曾学梅还给他喂过饭。
魏永康说,小时候妈妈总是把他关在家里看书,从不允许他出去玩。只要有女生打电话给他,妈妈都说他不在家,担心分散他的精力。因此他养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周围的同学也渐渐疏远了他,没有同龄人和他一起玩耍。年少成名的魏永康没有童年和伙伴,成为严苛母亲管教下的“失能”儿子。
到了中科院,母亲无法照顾了,魏永康突然“失控”了。他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就往外跑。房间不打扫,屋子里臭烘烘的,袜子脏衣服到处乱扔。
他经常一个人窝在寝室里看书,却忘了要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为此他有一门功课记零分。因为没写毕业论文,最终让他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2003年7月,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
02.
退学后,他选择做快乐的普通人
从中科院退学后,魏永康的求职和求学一路坎坷,他甚至有些怨恨母亲。正是因为母亲从小到大对他大包大揽、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他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爱说话,不懂社交,没有朋友,和导师也不会沟通,最后连毕业论文都没有完成。
退学回家后,因为与母亲的矛盾,魏永康一度离家出走,在外整整39天,跑了16个城市。他最后把钱弄丢了,身无分文,靠警察的帮助才回到家。
曾学梅曾在采访中说:孩子被中科院劝退后,我才思考自己以前有没有做得不对的地方。现在我经常教他做家务,也欢迎其他同学找他交流,他自己的生活起居早已能够自理了。
退学后的魏永康,随着母亲对他的放手,他才渐渐学会适应生活、掌控生活。他学着体贴瘫痪在床的父亲,为父亲端茶送水。
后来,他到上海一家航天研究机构上班,并在那里认识了现在的妻子。2007年,魏永康在深圳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妻子也跟他在同一家公司。两人在2008年结婚,并育有一儿一女。
妻子表示,丈夫早已从木讷的“神童”变成懂得生活的丈夫,也开朗许多,一家四口过着平凡、简单、幸福的生活。
03.
曾经的“神童”结局往往落寞
魏永康不是个案,还有很多像他一样年少成名的孩子被冠以“神童”“天才”,但是最后大都落寞收场。
曾经的“中国第一天才少年”宁铂13岁进入首届中科大少年班,频繁曝光、盛名之下,让他有点飘了。1982年,宁铂从中科大毕业,和大部分选择考研的同学不同,19岁的他选择留校任教,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大学老师。
13岁的宁铂(左二)进入首届中科大少年班
宁铂的人生看似顺遂,但神童的光环始终压抑着他真实的自我。1998年,宁铂出现在《实话实说》的《评说“神童”》节目里,他情绪激动地批判着中国的“神童教育”:“那会害死人的!”“不能拿他们做实验。”
2003年,38岁的宁铂选择出家,很多媒体立即将“神童教育”的“失败典型”这样的标签贴到他身上。2008年,还俗的宁铂去了一个佛学院教书,还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尽管发展依然不错,但相比从前的“天才神童”标签,如今的宁铂,毋宁说更接近于一个优秀的普通人而已。
还有一位钢琴“神童”沈文裕。他从5岁开始学琴,每天上午学语文数学,下午和晚上都在练琴。9岁那年,沈文裕举行了人生第一场个人音乐会,12岁他考入德国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之后转入汉诺威大学,拜在德国古典钢琴大师凯沫林门下,16岁在美国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并一举成名。
但是,在沈文裕19岁时,他的父亲肖元生要求他中断学业,回国发展。因为他的母亲在德国陪读8年,夫妻长期分居。他的父亲认为他的技术、才华都在当时刚出名的郎朗之上,但说起名气、市场、收入,两人不在一个等级。他父亲认为沈文裕没有得到应得的待遇,才华没有被认可,商业价值也没有被发现。
于是在父亲的安排下,2005年他回国了。回国之后,他在北京大兴区一个3层独栋建筑的地下室里,一个人弹着他价值126万的斯坦威钢琴,没有他想象中的名气,没有听众,只能靠接商演勉强度日。他也没有继续拜师学艺,没有回到音乐学院,而是遵从父亲的安排,在家自己练琴。
偏执的父亲把他当“天才”培养。专业精深、不能自理,是他父亲肖元生对天才的理解。于是在培养天才时,他也一起培养了天才的缺陷。当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28岁的沈文裕不会与人交流、没正经上过文化课、出门从不带钱,也没谈过恋爱,他就像隐士一般,和现实世界格格不入。在他的世界里,除了钢琴,别无其它。
回看这些昔日的“神童”,他们大多都被父母过度保护、精心照顾,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善言辞,不会交流,不懂社交。他们被父母寄予厚望,甚至成为唯一的精神支柱,承受了普通小孩难以承受的压力和精神负担,丧失了快乐的童年,没有独立的思想和生活能力。离开父母,他们难以养活自己,甚至人到中年,还在“啃老”。
无论是普通父母,还是名校毕业、事业有成的精英父母们,都要坦然面对一个事实,我们的孩子大部分都会成为平凡的普通人,是想让他们做身心健康、快乐的普通人?还是让他们过早背负上“神童”“天才”的称呼,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拔苗助长?
可怜天下父母心,大多数父母都愿意自己的孩子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行和快乐的童年。如果能够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做个快乐的普通人,做不做“神童”又能怎样呢?
Ref:
《曾经的中国第一神童,后来怎么样了?》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25LIET3051284FI.html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543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