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21 12:33:16来源:常青藤家长会
当面向小学生的心理调查问卷频频出现与“自杀”有关的提问,我们的孩子会如何反应?随着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增加,学校作为教育的前行者,也背负起了一定的使命。然而,心理健康绝非儿戏,一份不恰当的问卷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11月18日,网上爆出上海长宁区教育局给小学四、五年级孩子布置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中,120多个题目中,有近40道与自杀相关,部分问题诱导性强,内容偏负面,引起学生家长的强烈反感和投诉。
11月19日,上海长宁区教育局发布公告称,日前接家长投诉,反映区内部分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内容不适当,教育局已要求停止该调查问卷工作。经查,系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局相关科室对问卷内容审核把关不严,对此区教育局致以诚恳的歉意。
致歉虽然来得很及时,但是下发这样的调查问卷之前,不得(dei)先把问卷用途、内容,针对的对象这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先告知家长,而不是这样潦草行事。毕竟未成年人做此类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需要法定监护人知情吧。就算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检查,也是需要家长陪同的。
学校需要区分两种调查,一种是发现有自杀风险因素后的,针对自杀的调查,另一种是普筛,也就是对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调查。而调查问卷的具体设计和实操,需要请专业人士进行充分的评估之后再来做。
01.
今天你抑郁了吗?
学生自杀悲剧屡屡发生
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抑郁症成为当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威胁。
在中国,几乎每4到5名青少年中,就有1名出现抑郁症状。这一比例远高于《柳叶刀》杂志在2017年披露的中国整体抑郁症发病率6.9%。
11月9日,教育部对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明确答复,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中国儿童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其次为早恋(22.7%),父母离异(13.6%)。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数据来源https://news.99.com.cn/xinli/20170822/705512.htm
上海14岁女孩跳楼自杀身亡,留下的千字遗书让人泪目。“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就是毁掉她的童年。”是什么原因让花季少女如此决绝的告别这美好的人世?
泸州跳楼小学生留下遗言:“活得太累...想多睡一会儿”。14岁“火箭班”初中生从11楼跳下,因为考试成绩下滑。女大学生跳桥死亡,遗书称压力大。学习压力、父母的管教、原生家庭、留守儿童......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02.
调查问卷不是自杀暗示问卷
相关负责人到底有多不专业?
上海长宁区教育局的本意是好的,想进一步落实教育部的新规,可是有些操之过急。
首先,教育部表态只是政策方向,并没有出台具体的方案和措施。高校心理教师唐映红表示,针对儿童和青少年要开发两套不同的抑郁筛查工具,要想达到信度、效度、效用科学可靠,还要经过主管部门的试点、督察、评估、落实部署等,最起码还要两年时间。
其次,引起本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最大争议的,是问卷中的58-95题,全部与自杀、自杀准备、自杀步骤、自杀遗书等相关。
面对这些问题,别说是孩子了,就连成年人看了都背后发凉。比起心理健康调查,这更像是一个自杀指南。
家长的反应
对于这部分与自杀有关的问题,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它们一字不改地来源于心理测量工具《Beck自杀意念量表》(ScaleforSuicideIdeation)。
这一量表本身是国外学者编写的自杀意念测量工具,专门针对已有自杀倾向的人群提供,且明确适用范围为17岁以上人群。
也就是说,所选内容不仅不适合中小学孩子填写,它本身就不是一个面对于普通大众的量表,而是对于已经有自杀苗头、甚至情节严重的患者使用。
其次,在美国,心理量表的使用资格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心理咨询师分为ABC三个等级,每个等级有不同权限使用不同量表。
而《Beck自杀意念量表》的使用资格,明确写了需要达到B级,也就是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一个:
拥有心理学、教育学、语言病理学、职业治疗、社会工作、咨询或与评估的预期用途密切相关的领域的硕士学位,以及在道德管理、评分和临床评估解释方面的正规培训;
拥有相关评估领域的培训和经验的专业组织(例如ASHA、AOTA、AERA、ACA、AMA、CEC、AEA、AAA、EAA、NAEYC、NBCC、CVRP)的认证或正式会员资格;
在医疗保健或相关医疗保健领域执业的学位或执照;
拥有正式的、有监督的心理健康、言语/语言、职业治疗、社会工作、咨询和/或专门针对儿童评估或婴儿和儿童发展的教育培训,以及临床评估的道德管理、评分和解释方面的正式培训;
为被认可的机构工作。
很明显,这是一套给具备专业知识、专业培训、专业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给通的。
也就是说,普通学校老师根本没有资格拿给学生。
这种情况往小了说,是负责人的专业知识不够,往大了说,就是无证医生上岗治病。
我们尚不知道这套发到孩子手里的100多道题,还有从哪里取材“拼凑”而成,但即便是拼凑的国外的量表,中文翻译也极其拙劣,根本没有心理问卷所需要的谨慎用词。
肉眼可见相关负责人的不专业、不负责,敷衍了事。
此事一出,包玉刚小学部家委会马上上书长宁区教育局,对此次中小学心理健康调研的合理性、隐私性,以及后续的跟进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说几个比较关键的。
一,是问卷的内容和提问方式,显然不适合4、5年级学生,尤其是涉及自杀及自杀方式的问题。
二,这不是一个匿名问卷,需要提供身份证号码才能填写,且涉及很多关于父母与家庭的问题,最好先需要监护人的书面同意。
三,问卷填写完毕后,校方的下一步动作是什么?能否为需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专业心理辅导,以及学生的隐私数据该如何处置?
家委会的问题一针见血,非常清晰地指出了此次事件的核心问题: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好事,但绝不能求速度、求效率,在底层逻辑、支持系统都没有搭建好的时候,乱投医。
既然我们开始重视心理疾病,就要认真的去对待它。
人命,不是玩笑。
03.
专业问题,需要留给专业人员
美国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度已经比较高,且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使大众能够通过保险等形式享受到合理价格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但针对于青少年的校内的心理咨询系统,一直在革新。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在2017/2018年度,51.2%的公立学校提供诊断性心理健康评估,38.3%的公立学校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治疗。
如果我们也想搭建一个完善的校内学生健康系统,其实可以了解一下美国学校使用的MTSS(Multi-TieredSystemofSupports)方法——多层支持系统。
MTSS通过将学生的需求分成三个等级,为不同情况的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是一个主动出击,帮助教育工作者在早期发现学生多方位需求的系统。
绝大多数孩子都在Tier1,学校会通过心理学讲座、情绪认知活动,为全校学生提供广泛的心理支持。
对于需要更进一步帮助的学生,也就是Tier2,学校会针对他们的情况通过小组的方式单独为他们展开辅导。
而对于困难更大的Tier3孩子,则会进行一对一的帮助。
MTSS就像一个大漏斗,通过普遍的筛选,精准定位到那些正在挣扎的学生,并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且问题可以是非常多元化的,学习不好、家庭关系、心理健康,都是可以帮助的。
同时,校内还会有专业的辅导员、心理学家和其他专家组成的团队,评估学生的情况并且提供措施。
拿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来说,如果学校要关注有自杀倾向的学生,那么一定是从一个最轻微、普遍性的问卷开始,发放到每个学生手里,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反馈,筛选出一些觉得可能有潜在抑郁可能性的学生,让他填写一份更具体的关于抑郁的问卷,然后再从这个结果里面找到可能有自杀想法的学生,让他们填一份与自杀有关的问卷,层层递进。
但即便如此,关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探讨:
学生的调查结果,学校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哪些老师有权限查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是专业配备的心理咨询师,还是班主任?如果班主任有资格查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他能否不带偏见地对待学生?班主任是否也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
对于调查结果显示需要进一步帮助的学生,学校如何展开与其的接触?如何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任?
心理咨询师的费用是很高的,每个小时500-1000元不等,甚至更高。学校真的有资金去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吗?
如果是学校内聘的人员,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心理老师基本都是行政岗,他们真的能够受到重视,能够有权利从内行的角度执行方案方法吗?
不得不说,教育局的初心是好的,但专业的事情需要留给专业的人来做,更需要一些时间来搭建一个完善的系统。
反过来作为家长,在为孩子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及时开导,孩子遇到问题时要求助专业人士,必要时要去医院就诊。
心理健康,虽然许愿共同行动起来,但因为心理问题本身的特殊性,也千万不要操之过急,以免造成相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