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24 20:45:10来源:麦可思研究
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外院校合作办学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增长极。近期,多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取得进展。
南方科技大学官网11月19日发布文章,其中提到教育部已发文同意设立南方科技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医学院。该学院隶属于南科大,在南科大校内办学。设立初期,联合医学院将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开设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三个专业。
中国新闻网10月27日发布消息:作为中国音乐及表演艺术教育领域的第一所中外高等院校,由纽约茱莉亚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合作办学的天津茱莉亚学院新校园正式落成启用。
上观新闻9月7日发布消息称,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在“十四五”期间将引进1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德合作办学应用科学办学,已选定德国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与同济大学合作筹建,计划年内中德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及办学协议。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势头正盛
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优化全球布局,加强国际人才培养和科研国际合作,推动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部署。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在教育对外开放中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中外合作办学在满足社会对多样性、促进学科建设、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也能发挥独特作用。因此,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能够不断得到政策支持。
2003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走上规范发展的快车道。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
此外,部分地区也鼓励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个省市发布的“十四五”教育事业规划文件中提及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比如,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0月印发的《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建设,建成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在各方的参与、推动下,中外合作办学的数量、质量都稳步提升。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作为融合创新的办学形态,覆盖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合作对象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所外方高校,包含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农学、医学、法学、教育学等11个学科门类200多个专业。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0年底,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332个,其中本科以上1230个,国内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在读学生已超过30万人。
此外,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在给正常的教育合作交流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发展新机遇。比如,教育部在8月25日发文表示将继续支持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及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下简称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通过自主招生,缓解疫情影响下我学生无法出国学习的困难。
可以说,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凸显,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如何保障?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取得长足发展,在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认可度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但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机构和项目存在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学科专业能力不强,缺乏内涵式发展机制等问题,导致学生满意度低,吸引力弱,办学活动难以持续。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批准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终止的通知》,终止23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从项目停办名单中可以看出,不乏有清华、北大等多个名校在内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9年,教育部再次发文终止5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针对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学者曾建议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可在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强强联合型合作。学科布局应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构筑“一流学科群”生态。强强联合型中外合作办学,要结合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充分调研合作学科在本校、外方合作院校的优势以及该学科的国际发展趋势,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搭建平台,把国际先进学科建设经验与成果,通过教学、人才培养和合作科研等方式引进来。同时,注重学科建设的差异性分析和多学科融合论证,创新思维,布局交叉学科和交叉专业,提升对合作学科建设的贡献度。如果学科布局论证不充分,专业设置不科学,合作办学就很容易成为现有合作学科的“复制”,对合作学科发展帮助不大,也不利于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
其次,补短板型合作。学科布局要注重行业需求,注重协同创新和本土化创新,快速填补行业短缺或空白,完善创新产业链。目前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有不少属于补短板型,多数目的是为了提升中国高校的吸引力,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但往往止步于人才培养的层面。对于必须攻克的“短板”,需要从中国高校现有学科特点、行业需求以及协同创新需求出发,通过广泛的国际调研,主动出击,寻找合作对象,立足于一流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科研国际协同创新,来完成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
最后,区域布局型合作。学科布局要注重外方合作院校的优势与区域特点的匹配度,形成特色的学科建设优势。西部大开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署。而教育的均衡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其他产业的均衡发展。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快速引进、吸收国外高校优质资源,从而推动中西部地区教育快速发展。根据区域发展规划以及区域的优势和特点,充分论证外方合作院校的资源优势、学科优势以及与区域发展的互补性、匹配度,形成双赢合作模式,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教育长足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的设立目的是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其溢出效应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在新的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的工作重点应进一步从规模扩大、外延发展向质量提升、内涵建设转移,进一步加快培养我国急需的国际化人才,逐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道路。
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南方科技大学网站、中国新闻网、上观新闻、中国教育报、山东省教育厅网站、教育部网站、麦可思研究等,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责编|麦可思傅业洋
我们的视频号上线啦~
快戳↓
关注我们
观看更多视频
往期推荐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