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26 22:38:24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11月26-27日,由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北京健康促进会、上海奥奇科技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上海市胸科医院、CSCO血管靶向治疗专委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诊疗专委会、亚太生物医学肿瘤分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CSCO小细胞肺癌专委会以及上海市抗癌协会血管靶向治疗专委会共同协办的“第十一届国际肺癌诊治和呼吸内镜大会”于上海举行。大会以“精准防治,变革出新”为主题,划分四大专场,大咖云集,内容丰富,是不可多得的学术盛宴。
值此大会召开之际,《肿瘤突变负荷应用于肺癌免疫治疗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TMB共识》)也在26日大会首日重磅发布!该共识的编写,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发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清华教授、东部战区总医院宋勇教授等共同担任编撰指导专家,由6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肺癌专家担任讨论专家,历时一年余,经数次修改,终于付梓,现已被《中国肺癌杂志》发表。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储天晴教授担任发布会主持,王洁教授、周彩存教授、韩宝惠教授分别进行了开场致辞。
王洁教授指出,临床实践中,TMB的检测、阈值的确定和临床指导策略仍然需要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共识的发布,对于TMB的研究和临床规范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开场致辞中王洁教授对为共识的制定做出贡献的各位专家同道表示了再次感谢,并预祝发布会圆满成功!
周彩存教授首先祝贺在韩宝惠教授的带领下《肿瘤突变负荷应用于肺癌免疫治疗的专家共识》成功发表,周教授指出,TMB与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MB已经成为免疫治疗重要的预测分子标志物。希望《TMB共识》的发布,可以规范国内的临床实践,同时对临床实践工作带来帮助和指导。
韩宝惠教授指出,《肿瘤突变负荷应用于肺癌免疫治疗的专家共识》凝聚了全国六十多位专家集体的智慧,反映了当前我们进入了免疫治疗的新时代——如何更好的应用除了PD-L1之外的新方法去精准选择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共识的发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修正、补充和更新的过程。希望共识的发布能够更加贴近中国患者的临床实践,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在致辞的最后,韩宝惠教授对于对共识制定付出心血的专家及申办方进行了诚挚的感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聂蔚教授作为《TMB共识》的执笔人登台,对TMB专家共识内容进行了简介。
遵守国家疫情防控的要求,本次大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钟华教授、发布会主持人储天晴教授及会议讲者聂蔚教授,作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和中国临床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的代表登台,与线上参会的45位专家共同在发布仪式上签字署名。
随着签字完成,各位专家老师们的名字相继汇聚到了屏幕上,最终飞入《TMB共识》之中,体现共识的撰写凝聚了全国各地肺癌专家的心血。
本次《TMB共识》发布会由思路迪联合大会专委会共同承办。思路迪始终秉承“患者至上,客户优先”的价值观,在不断推出能够满足临床需求的优质产品的同时,积极与临床专家携手合作,推动肿瘤诊疗行业的发展,致力于“让全球每一位患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得到精准的治疗”,为中国肿瘤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肿瘤突变负荷应用于肺癌免疫治疗的专家共识》
共识一:
WES是TMB检测的金标准,但目前测序成本和分析难度较高。NGSpanel与WES的TMB检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经过验证的NGSpanel可作为临床检测TMB的替代方式。
共识二:
通过病理质控的石蜡包埋肿瘤组织方可用于TMB检测。在肿瘤组织获取困难或石蜡包埋样本中肿瘤细胞含量不足的情况下,晚期NSCLC患者可选择外周血进行基于ctDNA的bTMB检测。
共识三:
既往未接受过免疫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在接受免疫单药治疗前推荐进行TMB检测。TMB预测SCLC一线免疫治疗疗效的临床证据尚不充分,暂不作为提示免疫一线治疗疗效标志物,但可考虑作为二线及后线免疫治疗的疗效标志物。
共识四:
不推荐PD-1/PD-L1抗体联合化疗的晚期NSCLC或SCLC患者接受TMB检测。
共识五:
暂不推荐TMB用于预测免疫新辅助治疗疗效。
共识六:
目前尚没有公认的区分高、低TMB的cut-off值,推荐各免疫治疗药物根据各自临床研究数据确定cut-off值,并进行前瞻性验证。
共识七:
TMB检测报告应呈现纳入TMB计算的基因变异类型、TMB排序以及支持TMB排序的参考数据库,并提供辅助临床决策所需要的医学证据。
共识八:
建议联合PD-L1表达、免疫治疗相关基因、组织和循环中的免疫细胞等信息,对TMB指导肺癌免疫治疗进行综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