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27 12:44:34来源:一视频
五百里滇池
数千年往事
(夕照,渔舟唱晚,摄影师@奎涛)
▼
云南高原本就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大海退去,云南诞生。
(滇池面积变化示意,制图@巩向杰&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120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导致断层陷落,积水而成古滇池,整个昆明坝子都是浩瀚的水面,水位比现在高出100米。
西山、滇池和昆明坝子,摄影师@陈肖
800年前,翠湖还在昆明郊外,与滇池相连,水草茂盛,是一个美丽的湖湾。
1900年,昆明洗马河中的驮马。
到了明代,修筑云南府城时,翠湖被圈进了昆明城。沐英在翠湖西岸建起了一座“柳营”,士兵常在湖边饮马、饮马,因此,才有了“洗马河”。
清末,洗马河畔一条街。洗马河原是昆明城的一条内河,源自翠湖出至篆塘,流经洪化桥、小西门、蒲草田等处。
洗马河是翠湖通往滇池的第一段河道,洗马河经过小西门流入篆塘,汇玉带河水形成运粮河(大观河)。明清以来,从大观河进来的运粮船、渔船,过潘家湾,便可悠悠撑船进翠湖。
云南政治中心五华山,就在翠湖旁边。
(翠湖,古时曾是滇池的一部分,摄影师@刘纲)
▼
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
大观楼外水上渔家人
玉带河,开凿于唐代南邵时期的拓东城,绕城西行再北行,汇入篆塘通滇池,宛若玉带。几百年过去了,这条护城河道依然畅通,盘龙江水自双龙桥附近分水闸经玉带河、篆塘河、大观河进入滇池。
40年代老照片、滇池航运、滇池草海船只后面为西山。
大观河又叫明运粮河,明朝初年,云南守将沐英修建篆塘码头开通运粮河道,来往运粮船只经篆塘交大西门仓库,必经水路即大观河。
民国年间,滇池草海内水上渔家过着凄苦艰危的捕捞生活
昆阳、晋宁、呈贡等滇池沿岸城镇的粮食,也是从滇池经大观河运入昆明城的。
清末,大观河畔的小村白马庙。一只渔船正从大观河上驶过。河道中间的木桥,在过船时,要掀开桥面,待船过后再重新合拢。
清朝初年吴三桂统治云南,为巩固其地位,解决滇池水运,重新开挖人工运河(大观楼至篆塘),直达城区小西门。
100年前,翠湖在沙场练兵声中醒来,湖畔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成为了“将帅摇篮”。
一渔妇在大观河入草海口处打捞海菜花
洗马河在昆明城市化进程中慢慢沦为了一条暗河,深藏在钱局街一带银行、图书馆的地下,默默流淌。70年后,洗马河水系恢复,柳营洗马,景色重现。
虽然,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翠湖与滇池相连,可不远万里来到昆明的西伯利亚小精灵——红嘴鸥,似乎洞察到了这条河流,从翠湖到环西桥再到滇池,流连忘返几十年。
清末老照,昆明运粮河(大观河)上的小渔船
大观河在朝代更迭,历史变迁中一直能够让人铭记的,除了徐霞客在《游太华山记》提到,从大观河乘船到到草海,还有孙髯翁撰写的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
大观河,一头是昆明的眼睛“翠湖”,另一头云南的母亲“滇池”,中间的“中国最美的菜市场”。既有小桥流水的乡愁,又有烟火气息的味道,还有诗和远方的梦想。
从翠湖到滇池,虽然只是大观河短短数公里,却是昆明沧海桑田千万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观河已不是原来的通行河道,而俨然已经成为一条城中河、景观河,呈现出的是现代城市景像。
春天翠柳如烟,夏天繁花似锦,秋天滇朴黄叶,冬日海鸥呢喃。
如今,昆明市着力打造大观河文化及滇池水源文化,以大观河及沿岸高大乔木自然条件为基础,梳理沿岸公共空间,打造靓丽璀璨的夜游经济带,一河清水,两岸绿色,城景交融,人水和谐。一幅现代都市生活大观滨河景观长卷。
清晨,薄雾中的大观河在鸟鸣声中醒来,锻炼身体的市民比鸟儿起得还早,沿岸大观路车水马龙,清洁河道的船只把一群白鹭惊飞,篆新市场的早集人山人海,秋园里的老奶奶唱起花灯小调,大观楼的游船起锚出海……
一轮拱桥,见证时间的流淌。
(,摄影师@小诗歌)
▼
斗转星移,昼夜更替。一河蜿蜒,一览大观。
大观楼内,奔来五百里滇池,远眺春城古往今来。
一条大观河
一幢大观楼
一幅山水画
一卷幸福书
滇池周边水系,制图@巩向杰&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曾几何时
滇池的入流河道多达35条
但出流河道却仅有1条
海口河(螳螂川)
海口河
是滇池唯一出水河道
跨越山海汇入太平洋
昆明船房河
人水和谐的典范
大墨雨水库
昆明的墨雨江南
回归自然的「世外桃源」
袅袅炊烟岸
秀丽金家河
昆明大坝水库
让滴水涌入湖面
滋养着心底最柔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