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28 14:06:24来源:丁香园
本文作者:joy
换血手术开始,挤满了医护人员的手术室里一片静默。
手术医生将听诊器放在自己手心焐热,然后轻轻帖到婴儿胸前,同时用手示意来控制抽血与输血速度。
随着鲜血进出,婴儿肤色由黄转红,在反复三次换血之后,这个被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症的孩子得以重获新生。
这是中国第一例新生儿溶血病手术,手术成功,而主导者正是曾接生过袁隆平的林巧稚医生。
这部不到8分钟的纪录片,用一组拍摄于协和医院的老照片讲述了林巧稚的经历,更是用简单几笔勾勒出了三位协和医生的传奇一生,将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历史呈现在观众眼前。
斯人已逝,但余音犹存。张孝骞,林巧稚和曾宪九三位「大」医生的故事何以打动无数后继者?这组老照片或许就能给我们答案。
张孝骞和他的1000份病历
北京协和医院张孝骞大夫,我国消化病学奠基人,他终生没有留下鸿篇巨著,人们却说,他为中国医学写下了一部「无形的巨著」。
为什么呢?这还得从发生在张老身上的一个小故事说起。
上世纪60年代初,马寅初的夫人得了「怪病」,一感冒就休克,别的医院诊断为「肝炎」。
马夫人的病历
来到协和医院,张教授没有轻易下结论,他记得自己看过这名患者,时间是——三十年前。
当时,这位患者遭遇难产大出血,在协和医院接受抢救,而自己正是参与那次抢救的医生之一。
张孝骞推断,产妇大出血会引起脑垂体坏死,进而导致脑垂体机能减退。因此造成了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不足和应激反应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一旦受到紧急感染就会发生休克。
除此之外,张孝骞同时参考了马夫人的「阳性血清浊度试验」,其有力验证了甲状腺机能减退,血脂增加的判断。
经病史和临床症状相结合分析,张孝骞最终做出结论:马夫人所患的不是肝炎,而是「席汉氏综合征」。
席汉氏综合征,又称希恩综合征(Sheehansyndrome)。一种垂体功能低下的疾病,主要是由于产后大出血,特别是伴有较长时间低血容量性休克,引起的垂体前叶缺血性坏死,继发垂体前叶多种激素分泌减退缺乏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
于是,病人口服甲状腺片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作替代治疗,病情很快好转。
1981年北京,张孝骞参加内科大查房
这个故事的发生并不是偶然,而是张老从医几十年来心系患者的结果。他留在协和的那一摞摞小本本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原来,张老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每看一个病人,就记下姓名、病例号码、主要诊断和特殊病情。即便遇到疑难病例,他随口就能指出某年某月某病房某病人与此类似。
从医六十年,他似乎从未离开病人身边,用上百个小本子记录了患者的点点滴滴。
张孝骞记录的病例
据不完全统计,张老为协和留下的记录病案的笔记本竟有56本之多,总共有约1000个病历!
此外,张老对待患者的严细和审慎的态度也是出了名的。
他曾说:在病人面前,我永远都是一个小学生。这不是故作姿态的谦虚,而确实是经验之谈。
因为,无论出门诊还是参加会诊和查房,张孝骞从来不依靠下级医师查体,而检查之细,是其他医生极少能达到的境界,经常发现旁人发现不了的体征,从而使疑难病症的诊断如拨云见日。
终于,一次又一次「奇迹」积累起了张孝骞传奇般的声望,然而,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患者以性命相托,怎能不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他永远忘不了自己的失误:上世纪50年代,由于他没能及时发现一位病人的静脉炎病史,间接导致其出院后因肺动脉栓塞死亡。
「当医生的时间越长,信心反而越小。」他在文章中写道,「我看了一辈子病,我总觉得,一个医生不管他的本领多么高,他对病人病情的了解,是无限度的,是无止境的。」
「万婴之母」林巧稚
她,就是我国首位女学部委员(院士),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林巧稚。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关于林巧稚,我想先讲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
1921年,林巧稚参加协和医学堂考试,在考试期间,她的一名女伴发生昏厥,林巧稚当即投入对同伴的抢救,使其最终脱险。
由于这个插曲,林巧稚错过了原本最有把握考好的英文。本来已经无望入学,可是她冷静的处理、温和的态度让负责考试的老师大为感动,认为这是一个医生最需要的素质。
于是,纵使试卷未完成,协和还是破格录取了这个外柔内刚的女学生。
1939年,林巧稚(右)
在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妇产科进修
这次考试的经历似乎成了林巧稚一生的侧影。她后来的行动也应证了那位老师的判断:不仅是一个学术风范极佳的科学家,更是一个传递爱心的使者。
第二个故事
1962年,林巧稚收到一名孕妇的求助信:
「我是怀了第五胎的人了,前四胎都没活成,其中的后三胎,都是出生后发黄夭折的。求你伸出热情的手!千方百计地救救我这腹中的婴儿!」
林巧稚根据信中所说的症状判断,她的孩子患的是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免疫性溶血。在怀孕期或分娩时可有为数不等的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若彼此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缺乏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母亲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免疫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做出诊断并不难,但问题就在于,这种病当时全国都没有治愈的先例,已超出能力范围。林巧稚本可以拒绝,但婴儿一个接一个死去的惨状,却刺痛着她的心。
她遍查全世界最新的医学期刊,搜寻有关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有关资料,最后决定用婴儿脐带换血的手术,来挽救新生儿的生命。
上世纪70年代,林巧稚
她组织了各科专家制定了整套方案,并准备亲自主持手术,最终手术成功,孩子获得新生。
为了感谢林大夫和全体医护人员,这对父母给孩子取名「协和」。
时隔50年,王协和的母亲焦海棠说起那段令她终身难忘的日子,汪然欲涕。老人家激动地说:「特别辛苦,7天啊……(林巧稚)不离他!什么都是她管!」
1962年北京
林巧稚成功抢救了新生儿溶血患者
终身未育的「万婴之母」
林巧稚称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为了不干扰工作,甚至无暇考虑个人感情。
她终身没有婚育,然而,她却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新生命,被称为「万婴之母」。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去世。弥留之际,她仿佛又回到了紧张的手术台前,喊道:「快拿来,产钳!产钳!……」
提起这一幕,不知多少因她接生而取名「念林」「仰林」「爱林」的人泪流满面。
上世纪60年代
林巧稚和北京民众在一起
给患者写信的医生曾宪九
曾宪九,北京协和医院一级教授,我国现代基本外科、危重病医学和肠外肠内营养学科的奠基人。
1984年10月,他曾给一位患者写了这样一封信:
「张贵纯同志,你在9月16日诊视后已将近一个月,应该返院随诊,以明确诊断,希望您不要延误。」
曾宪九写给张贵纯的信
患者张贵纯因胰腺增大被怀疑是胰头癌,自己都放弃了希望,就没来复查,曾宪九比患者还着急,又给张贵纯单位领导写信,请他一起催促。
张贵纯并不知道,曾宪九写信时,自己的生命也只剩下7个月了。
那时,年过古稀的曾宪九已是肺癌晚期,身体每况愈下,越来越瘦,从家走到医院200米的距离,都要在路上歇几歇。
1985年北京
曾宪九身患癌症住进医院
30多年后,张贵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曾宪九关切的叮咛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不觉湿了眼眶:
「他抬头看见我敲门,乐了,说你终于来了,你自己对生命怎么不珍惜啊,这小同志。」
30年前后的张贵纯
即使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心里还装着患者,这就是大医仁心。
身体力行的「医者仁心」
世人都说,林巧稚、张孝骞与曾宪九是真正的「大医生」。
这个「大」字,或许就写在张孝骞那一摞摞发黄的小本本上,印在曾宪九于生命最后时刻寄给患者的信件里,隐藏在林巧稚弥留之际的那一声声呼喊中……
「医者,外治肌骨,内驯五脏,袪疾患,消病痛,以精专之术救死扶伤,此为妙手仁心。医者,上循天道,下探良方,扬善义,慰人情,以公共立场济世安民,此为杏林之侠。世有良医,天下之福,幸甚至哉,幸甚至哉!」
22岁的张孝骞曾在他题为《公共卫生设施之程序》的文章里写下了这段话,往后未来依然有无数的医学学子如是默默践行,在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如果问医者仁心究竟是什么?林巧稚、张孝骞与曾宪九便是最好的诠释。(策划:杨媛、琦琦、carollero、gyouza)
本视频来自北京卫生计生系统「杏林杯」电视片汇映。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协和医事》
丁香园招聘
1.新媒体运营(丁香园)
独立完成原创内容策划
协助运营丁香园公众号微博等
工作地点:杭州
2.线上主笔(兼职)
独立完成医疗相关原创内容生产
工作地点:远程不限
也可将简历投至邮箱
hujiafeng@dxy.cn
邮件标题:投递岗位名称-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