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镜头中定格历史细节——王会悟与中共一大

发布时间:2021-11-30 18:42:37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社会转折时期具有凝聚人心、指明方向的重大意义,它所蕴含的精神也包括女性自主精神。随着学术研究的成熟和女性意识的提高,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中的女性力量逐渐被认识。王会悟被誉为“一大女杰”“南湖会议的红娘”“幕后功臣”“一大的坚强卫士”。电影《1921》中有较多关于王会悟的特写,本文以《1921》中关于王会悟的片段为“骨架”,以历史资料为“血肉”,回溯这位在中共一大召开前后的女性革命者。

王会悟

十年:历史与现实

王会悟,1898年7月出生于浙江桐乡。父亲王彦臣是晚清秀才,靠教私塾养家糊口。六七岁时,她入私塾学习。1918年,王会悟进入湖州的湖郡女塾半工半读,这是一所由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后来,她毕业留校任教。在校期间,王会悟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报刊,并用白话文大胆地给陈独秀、胡适等人写信,拥护新思想并向他们请教问题。陈独秀回信称赞王会悟“有胆识”,并勉励她“多读书”。

2011年,电影《建党伟业》上映。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献礼片,整部影片聚焦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王会悟在影片结尾部分短暂出场。《建党伟业》中王会悟仅仅是特约出场。2021年,电影《1921》上映。导演在《1921》中呈现了17位女性角色,其中以王会悟为主要对象。《建党伟业》与《1921》上映时间相距十年,十年前,只有王会悟化作南湖歌女的惊鸿一瞥;十年后,王会悟出场时间拉长,且有更多的特写镜头,有她着西式白纱出场时的明艳动人,有她饱含深情与李达对谈时的温柔撩人,还有她为中共一大忙前奔后时的坚毅过人。十年时间,变化的是镜头“书写”故事的视角。

《建党伟业》与《1921》大致以辛亥革命到中共一大为历史背景,十年里,有派系的升起与覆灭,如北洋派之复辟与革新,国民党之脱胎与改组,各派军阀之割据与鏖战;有观念的转变与兴起,如文化之新旧纠结;有民众之凋敝与生机,如京津之学生运动。十年历史纷繁复杂且快速更迭,王会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接触早期共产主义分子,这些是她与李达结缘、与中共联系的基础。五四运动后,王会悟毅然前往上海。经上海学联介绍,她到上海女界联合会做文秘工作。1920年春,李达从日本回国,参加上海学联,因此与王会悟结识。李达与王会悟都追求新思想,在相同信仰指引下渐生爱慕之情。1921年4月,在高君曼的主持下,两人在陈独秀家的客厅成亲,结为革命伉俪。婚后,二人便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1921》里王会悟向高君曼打趣道,“共产党才是李达的妻子,而她只是空气里的香味,闻得着却看不见”,中共一大的筹备期也就成为二人的蜜月期。

话语:叙事与轶事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生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男性逐渐占据生产资料,成为主导性生产力,建立起父系统治秩序。东汉刘熙的《释名》记载:“天子之妃曰后,後也,言在後不敢以言副也;诸侯之妃曰夫人,夫,扶也,抚助其君也;卿之妃曰内子,在闺门之内治家也;大夫之妃曰命妇,妇,服也,服家事也,夫受命于朝,妻受命于家也;士庶人曰妻,齐也,夫贱不足以尊称,故称齐等言。”表明男性掌握话语系统,男性是主体,女性则根据其君来定义,是客体。男性“受命于朝”,拥有社会职能,建构主流叙事,而女性“受命于家”,其社会职能就是家庭职能,保持缄默态度。

在中共早期历史中,也是以男性身影、声音为主。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是清一色的男性,关于中共一大历史几乎也由男性叙事所建构,如陈潭秋、李达、包惠僧、刘仁静、张国焘等人关于中共一大的回忆录,但长时间、大部分缺少女性“执拗的低音”,历史就会减少温情,从而体味不到历史人物内心的真情实感。

主流政治叙事之外,还存在琐碎但鲜明独特的部分,可以称之为革命轶事,流露出革命年代更为真实的情感。中国女性作为受压迫的群体,囿于社会观念和自身的条件,常常与革命保持距离。当一部分先觉的女性知识分子和工人认清自己的政治态度和信仰,主动加入革命队伍,承担起自我解放与民族解放的双重任务。女性天生的敏感和亲身的经历势必会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刻而特殊的记忆,她们能观察到与主流叙事相异但并不相斥的存在。王会悟接受曹仲彬访谈时回忆道:“李汉俊一听要在他家里开会,立即从椅子上跳下来,表示不同意。当时心里很害怕,我们谈到中午12点,他仍不同意。以后我又找他谈了几次,建议会议上午开,并在他家楼上开,以便好掩护……最后李汉俊同意了。”女性记忆为我们保留了大量丰富、有趣的历史细节,这对丰富男性记忆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中共党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1921》中也有相似的片段,王会悟提议向黄绍兰借用博文女校校舍作为开会代表住处,但是无法克服说谎时的紧张情绪,遂与李达在家一遍遍预演见面时的场景,这是整部影片中最为轻松的几分钟,是整个宏大且严肃叙事下渺小的几帧,但却令人记忆深刻,一方面可以共情到王会悟20来岁时的青涩与坚毅,另一方面可以感受到新婚夫妻“你一言,我一语”时的寻常乐趣。

中共建党史、革命史是鲜血与汗水交融的历史,是男性与女性协作的历史。由于时代的局限,男性叙事占据主流,具有粗线条的特征,注重记事而不重情。女性习惯倾听和迎合的姿态,擅于捕捉情绪,女性有比男性更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更敏锐的情感接收系统,她们可以观察到革命情绪化的一面。加之女性千百年来被深藏在家门内,她们要加入革命必须先“离经叛道”、冲破家门,这就决定了女性与男性有不同的革命路径,他们记忆中的革命起点自然也不同。秦德君、杨子烈、胡兰畦等人的回忆录中都曾提到初次踏出家门的兴奋、新鲜与不安,这是男性革命者回忆录中不曾有的内容。革命如同高山滚石,一路上或左或右、或快或慢,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所看见的情状也会不同。男性的主流叙事与女性的别样轶事相结合,能够描绘出中共革命这段精彩纷呈的历史。

身份:夫人与女性

1993年10月20日王会悟去世,《人民日报》刊发的消息里描述王会悟的身份:“王会悟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同志的夫人。她在党的一大筹备期间,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因病在家休养。”《人民日报》的盖棺定论中,王会悟没有属于自己的政治身份,她的身份是“李达同志的夫人”。据王会悟回忆:“党的一大将要召开时,我爱人李达同志把为大会安排会址和为外地代表安排住处的任务交给了我。”李达为王会悟安排的工作包括写通知、发通知、寻找会址和代表住宿。而作为李达夫人,王会悟对中共一大的历史功绩并未被李达本人所提及,学术界将王会悟与中共一大联系起来也迟至20世纪80年代。李达夫人这一身份,淡化了王会悟本人作为中共一大唯一女性参与者的历史,王会悟完成会务工作是对作为李达夫人责任的补充,是助君立功之人。

《1921》里关于王会悟“夫人”身份有不同的表达,毛泽东与李达、王会悟二人相聚时抱怨菜里没有辣椒,李达则以“夫人不能吃辣”为由搪塞对方,王会悟揭穿道“李达因长期伏案写作导致胃病而不能吃辣”,王会悟敢于直接揭穿李达的搪塞之词,不同于传统社会依偎在丈夫身边温顺的夫人形象,她是五四以来新女性的典型代表,开始瓦解两千年历史中女性处于被压抑、被统治的形象。

作为个体化的女性,随着革命的深入,她们的主体性、主动性越来越强。女性个体化革命者形象逐渐凸显之时,其身上的双重革命特质也越发明显,即自我革命和民族革命。1921年12月10日,王会悟参与创办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份妇女刊物——《妇女声》,刊物有通讯、评论、译述、诗歌等栏目,内容刊载文学、社会、政治、法律、经济、伦理、心理、教育等方面的著述,以白话文为主并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是一份形式多样、内容通俗的刊物。《<妇女声>宣言》表明了该刊的创办宗旨是“打破一切掠夺和压迫”与“取得自由社会底生存权和劳动权”。王会悟作为刊物的负责人,除了负责组稿、审稿外,还经常亲自撰写稿件,在《妇女声》上发表文章呼吁受奴役受压迫的中国妇女反抗封建吃人礼教,如《中国妇女运动的新趋向》一文中表明女子的历史使命“就是依据阶级的觉悟为阶级的结合去推到资本制度”,要联合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剥削。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有关于女性解放的讨论,指出女性解放已不是简单的争取参政权,要实现女性的劳动权,基于此要保证女性的受教育权。王会悟曾在《妇女声》杂志“通讯”一栏中指出“女子急待解决的问题,还是一个劳动权问题”。1922年,党中央创办平民女学校,李达担任校长,王会悟担任该校工作部主任,是学校的实际负责人。平民女校为无力求学和不愿接受传统封建教育的女子提供就学的机会和场所。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学校,该校施行半工半读,并且是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妇女声》和平民学校的创办不仅彰显了王会悟的个体化精神,还带领一群女性挣脱家庭牢笼,拥抱自我。《1921》里中共一大被迫转移到嘉兴南湖游船上召开,王会悟在船头扮演“歌女”放哨,哼着嘉兴小调,一手执扇一手振铃,是柔与刚的结合。影片结尾王会悟抱着刚出生长女为中共二大的召开放哨,王会悟抱女放哨是女性兼顾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的映射。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作者:林秋雨

编辑:鲍家树赵昕

团结报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