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历史上长江流域的水患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1-12-14 19:49:35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达180多万平方公里,宜昌以上为上游,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宜昌至湖口区段为长江中游,流域面积为68万平方公里;湖口以下为下游,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历史上,长江各流域发生洪水灾害较多,这在沿江石刻、历史文献里均有记载,特别是大洪水事件记载较多。但从整体上看,对长江发生流域性洪水灾害有较为完备的记载,是到了明清时期才出现,尤其是清代,反映各地雨水情形的“晴雨录”和赈灾所需的水情灾情等奏报所形成的档案资料十分丰富。通过对这些档案记录的研究,可以对历史上长江流域性水灾作出较为全面和详细的过程复原,探讨水灾特点和发生规律,为当前水情水灾的研判和应对提供历史经验。

长江南京段俯瞰

早期和水文石刻资料中的长江洪水

依据考古学、沉积学等分析表明,在距今8000年-2000年,长江三峡地区及江汉平原出现过5次大规模的洪水期和6次较小规模的洪水期。

先秦时期,包括长江流域在内的我国多数地区水灾由于资料记录的缺乏而难以细考,但一些零星文献史料仍能反映当时各地遭受过较大洪涝灾害。《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汜溢天下。”《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尧六十一年,荡荡洪水滔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昔在唐尧,洪水滔天。”据此推测,我国在公元前2400年到前2000年左右洪涝灾害相对较多。具体到长江流域,据扬雄的《蜀王本纪》记载:“时巫山峡而蜀水不流,帝令鳖凿通江水也”;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杜宇凿通巫峡江水”;《太平御览》记载:“时玉山雍江,蜀多遭洪水,灵乃凿巫山,开三峡口,蜀江陆处”等,显示早在春秋时期四川地区曾有较为严重的洪涝,出现水雍阻江、淹没沿岸浅丘地带的灾情,而人们多采用疏导泄洪之法来治水。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上游地区发生大水较多,“(江州)承三江之会,夏水增盛,坏散颠没,死者无数”;汉高后三年(前185年)夏,“汉中、南郡大水,水出流四千余家”。晋咸宁三年(277年),“六月,益、梁二州郡国八暴水,杀三百余人。七月,荆州大水……十月,青、徐、兖、豫、荆、益、梁七州又大水。”笔者据正史资料统计,汉晋时期“荆、益、梁”“益、梁”“益、荆”等地发生大洪水的年份共3次。据郭涛研究,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上游四川等地区在6-10世纪发生水灾年份达29次,受灾城次为64次。唐开成三年(838年)农历八月,川东、长江三峡地区一带,“山南东道诸州大水,田稼尽没”,该年夏季长江上、中、下游普遍发生大水灾。公元932年,夔州大水,以致赤甲山崩,“大水漂溺居人”,属于历史上水灾较为严重的时期。根据历史气候变迁的研究,秦汉至两宋有一千年的旱期持续时间短、湿润期持续时间长的气候特点,这与长江流域在内的多数地区水灾较多是有一定关系的。宋元时期长江上游地区发生大洪水洪涝也十分突出,现存的水文题刻资料记录下了这方面许多宝贵的水情资料,其中以今重庆忠县发现的两处南宋《绍兴二十三年洪水碑记》和《宝庆三年洪水碑记》最为久远,题记内容是:“绍兴二十三年,癸酉,六月二十六日,江水泛涨。”“绍兴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水此。”“宝庆三年,丁亥,去癸酉七十五年,水复旧痕,高三尺许。六月初十日,嗣孙道士史袭明书记。”

值得注意的是,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和宝庆三年(1227年)两年,均是川江大洪水年份,特别是1227年,洪水高程达159.55米(忠县东云乡汪家院子)居历史第二位。

地方志和档案资料中的长江洪水

明清时期,来自地方志“区域报告”和雨情水情及洪涝灾害奏报档案等详细记录,为我们呈现了更为全面和细致的多次长江洪水过境情况及其产生的灾情。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长江发生了一次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成因主要是7月间的大雨所致。四川“六月以来,于初七、初八、初十、十五、十六等日连得大雨”,湖北“缘入夏以来雨水较多,上游溪涧及川南诸同时盛涨”,湖南洞庭湖一带“兹于六月十九至二十二等日,连日阴雨,又值荆河、襄江二水并发,建瓴而下,一时宣泄不及,陡长二丈二尺有余”,江西“窃照,江西省本年五月及六月初间,雨水过多”,安徽“惟五月下旬及六月初二、三、四等大雨频施”,江苏“本年夏秋以来雨泽沾足”“江宁府所属沿江围田,亦因六七月以来江水涨漫,致有淹浸”。该年7月初及上旬,长江中游地区暴雨,随后雨带西移至上游地区,并于7月10日-20日间形成暴雨,导致洞庭湖、鄱阳湖地区洪峰叠加,造成灾害。从受灾情况来看,灾情最重的是四川、湖北、江西等地区,安徽次之,江苏属于一般性洪涝。咸丰十年(1860年),长江再次发生特大洪水。档案和地方志资料显示,该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金沙江、乌江、清江、三峡、荆江等地普降大雨,同一时期在汉江、洞庭湖流域也发生强降雨,荆江河段大水冲决藕池口,洪水、泥沙大量涌入洞庭湖,造成大范围水灾,受灾区域上起四川,下至荆江两岸,强度极大,洪峰所至,无所不摧,是历史上长江中上游地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之一。“楚北素称泽国,地势低洼,咸丰十年夏秋水涨,滨江各属田地多被浸淹……又,荆、宜两府入夏以来阴雨连绵,川江水涨异常,归州漫及城根,东湖县水浸入城。”“川江水势盛涨,荆、宜等处,猝被水患。本年入夏以来,荆、宜两府阴雨连朝,江水日增,五月下旬大雨如注,川江来源异常盛涨,传闻巫山以上有九处起蛟之说。先据归州禀报,五月二十三日后,川水入楚,高至二十余丈,漫及城根,沿河两岸全行被淹。”十年后的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灾,主要原因是上游地区强降雨引发。此次特大洪灾,是长江上游自宋绍兴年间以来800多年仅见的一次特大洪水,“本年六月间,川东连日大雨,江水陡涨数十丈,南充、合川、江北厅、巴县、长寿、涪州、忠州、丰都、万县、奉节、云阳、巫山等州县,皆大雨,城垣、衙署、营汛、民田、庐舍多被冲淹。”归州“六月二十九日,江水暴溢,归州河一带巨涨,高逾屋楼,沿江水势几有越岭之虑,实国朝二百余年目所仅见。”江西九江“德化夏秋大水”,安徽宿松、桐程“大水”,贵池、东至、铜陵等地“大水”。从洪水期和受灾范围上看,此次大洪水与1998年长江全流域大洪水类似,但1998年的大洪水强度和持续程度均大大超过1788年。

现代气象科学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是否受到上游水文影响,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上游地区暴雨须大范围发生,尤其是四川盆地与川东、三峡地区同步暴雨;若上游地区这三个地区不同步发生暴雨,即便是单一地区遭受强大暴雨,形成大洪水,一般不会对中下游地区造成影响;二是上游洪水未与中下游主要长江支流洪峰叠加,一般也不会构成较大的全流域性洪灾。在历史上,第一个因素导致的特大洪灾仅有一次,即发生在同治九年(1870年)的特大洪水,其发生概率十分小。第二个因素导致的大洪水却较为多样,历史上在上游洪水暴发的多个年份,中下游地区如果没有出现强降雨,则造成的灾害较小,甚至不多见;历史上中下游地区发生暴雨引发的多次大洪涝,与上游洪水过境叠加的情况并不多见,全流域发生洪涝的概率也不高。

历来长江水患的启示

  

通过对有史以来长江大洪水发生情况的回顾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上长江大洪水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全流域雨场流布、洪峰相加关系的整体作用问题,各区段自身受灾情况有大有小,发生机制不尽一致,但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这些相关性在致灾条件上一旦发生正相关(即同期、同步),极大可能将不同区段的洪涝转换为全区域的特大灾害。不过,因长江流域大气环流、地理环境、水系构成、水文质量等区域分异性较强,各区段洪涝发生正相关紧密作用关系的概率不是很高。然而,我们也应看到,长江流域水文是一个大系统,各区段和全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出现全流域同期强降雨,特大洪水发生的概率将会很高,历史上长江大洪水的发生机制便可证明。近年来全球变化带来的气候异常现象正考验着我们,强降雨发生的广度和密度都有加强的趋势,长江上中下游地区暴雨致灾因素的同步性可能性在加大。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作者:杨伟兵

编辑:鲍家树赵昕

团结报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