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15 11:44:23来源:送你一程
Dec.15,2021
虽然已经过去几天,但这个事我还是想要聊聊。
上周末,腾讯搞了一个颁奖典礼,典礼上发布了年度十大热歌。
这十大热歌,单看名字,你感觉好像一首都没听过。无语的是,只要点开任意一首播放,你就会发现,几乎每首你都在刷抖音的时候听过了。
退一步说,就算你不刷抖音,你总会逛街吧?不逛街,总会剪头发吧?专门强调这两件事,是因为即便如今已经不是那个《两只蝴蝶》和《爱情买卖》横行大街小巷的彩铃时代,但只要你还出门,尤其是在逛街和理发时,依旧有很大的可能性接触到这些你可能无法主动选择的”互联网垃圾”。
所谓的“华语音乐已死”,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也不一定逃脱的了干系。
首先得问一个问题,华语音乐真的死了吗?
我觉得还没有。但确实已经是半死不活。拿我自己举例,11月份,我单在QQ音乐这一个平台的听歌时长,是3245分钟。(图上还特别标注了比上个月减少了24.17%)。
同时我还会使用网易云音乐以及applemusic,再加上另外两个平台的听歌时长,基本上按照我的习惯,从睁眼离开床的那一刻,手机就已经连上了音箱,开始放歌了。
但即便如此,有时QQ音乐还是无法按照我的听歌习惯,去给我推荐我喜欢的音乐。总是时不时在“猜你喜欢”中,混杂着几首“抖音热歌”。即便我点了“不感兴趣”,下次它还是顽固的出现在我的榜单里。
和大部分的90后一样,我们这代人都是听着周杰伦,孙燕姿,梁静茹,林俊杰以及其他一些港台流行音乐长大的。
无论是从经济不景气,或者歌手自身的原因来讲,客观现实就是:这批歌手如今发歌的频率,的确无法和当年相提并论了。即便如此,对我个人而言,只要他们还唱,我都会贡献几个微不足道的播放量。
孙燕姿在21年一共发了三首歌:《余额》《匿名万岁》和《世界终结前一天》。林俊杰在上个月也发了一张EP,梁静茹在今年九月份也发了一张EP。
我个人比较主观的一个感受,是和这些歌手的巅峰时期相比,新歌的质量似乎都“没那么能打”。但拿来和“十大热歌”相比,这些歌依然可以吊打它们。可如果这些歌,已经沦落到要和“十大热歌”去比质量,多少有些心酸。
所以不是“华语音乐已死”,而是十年前那种单凭歌曲质量,就可以冲出重围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
曾经的歌曲冲出重围的标准是“好听”,如今的标准已经变成了“洗脑”。
造成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原因更加悲壮:不仅是音乐,很多东西都被所谓的“算法”绑架了。
最典型的情况,比如上一秒你和朋友讨论的东西,下一秒就出现在了手机。有时我甚至觉得有些灵异了,好几次的情况是,我还来不及和朋友讨论,只是在路上看到了某样东西,在脑子里简单的过了一下,过两天,它也能出现在我的手机里。
这就是算法的厉害之处。
它更可怕的一点,是它不光能决定给你看什么,还能决定不给你看什么。
拿公众号举例,前几年主要你关注了某个号,它所有发出的内容,你都能收到,具体看什么,由你决定。前两年经历了一次改版后,公众号变成了和一样的“算法”。如果你经常看某个账号,你接收到它更新内容的机会就会多一些,如果你不常看,以后就算它更新了,你也很难收到它的推送。
这几年很多人都说公众号“不行了”,除了这个平台本身的内容创新遇到的瓶颈,“算法”的补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往火上添了把柴。
前段时间,我关注了一个教人“如何运营抖音”的抖音博主,当中一个教程,虽然还未试验成功。但据说这样操作,就可以有效提高视频播放量。
做法如下:从抖音的热门音乐榜进去,挑选榜上最热门的音乐,选取“拍同款”,假设你并不想使用这首音乐,也可以在设置里选择关闭音乐。这么做的意义,正是因为你使用了这首热门音乐,所以你的视频,就有相对多的机会被人看见。
当一个博主,不去想着如何通过内容吸引关注,而是通过技巧去吸引关注。本质上,和一个音乐人不去思考如何做出好音乐去吸引听众,而是思考如何通过“洗脑”的音乐去吸引听众一样,多少有些可悲了。
以上提到的一系列事情,都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看过的两个视频。
一个是Adele在接受采访时说的,“如果谁都去为了tiktok(国外抖音)做歌,那么谁来为我们这代人创作音乐?”
一是某博主分享的奇幻事件,在抖音上大火的那首“删了吧”,在它火了之后,短短一个月之内,这首歌恨不得出了二十个版本,简单来说,匪夷所思。
所以如果说“华语乐坛已死”,那么死因应该就是,环境太过恶劣,活活把它给逼死了。
合作联系wechat:SNYCXZL
图:网络
编辑:M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