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科技 文章内容

技术创新重要,体制机制创新更重要

发布时间:2021-12-17 13:10:44来源:上海科协

作者|陈怡

摄影|杨浦东

  去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要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同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加强分工协作,突破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

  上月底,上海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强调按照市委部署,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原则同意《关于新时期促进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该政策的出台,再次传递出上海持续发展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的恒心、大力延揽高端人才的决心及全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雄心。

  在此背景下,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指导,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电子学会联合主办,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上海市科协集成电路专业委员会、ASPENCORE、摩尔精英、上海市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等承办,主题为“久久为功 赢在未来”的2021中国(上海)集成电路创新峰会12月16日—17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

科学研判我国集成电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

  本次峰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院长刘明研究员担任会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上海市科协集成电路专业委员会主任许宁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褚君浩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研究员,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联合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赵海军博士,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总经理张卫教授,新思科技中国董事长兼全球资深副总裁葛群,彤程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宁等院士专家及来自相关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存储、电子化学品等各领域企业的专家、企业家等出席会议并作报告,科学研判我国集成电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以期在政、产、学、研、资等多方协同下,加速培育我国集成电路领域的企业,推动产教融合,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峰会采用“1+3”模式,即由核心论坛院士圆桌会议和存储技术论坛、电子化学品论坛、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论坛3个专题论坛组成。

  在昨天举行的以《竞争与创新,集成电路发展之路》为主题的院士圆桌会议上,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在致辞中介绍,作为市科协打造的高端学术交流品牌,院士圆桌会议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走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上海科协聚焦上海前沿科技和重点产业领域,更好发挥战略科学家和高层次专家作用的机制探索,也是以创新为特色,立足上海、辐射国内、面向国际的思想交流融合平台和高端科技智库。

  近年来,院士圆桌会议聚焦集成电路产业,连续3届举办集成电路创新峰会,发布了《集成电路技术路线图》,形成了高质量的咨政报告,行业和社会反响很好。

国际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本由政府和大企业共同主导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奕武在题为“打造高质量的长三角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主旨发言中介绍,从世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看,美、日、韩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本都由政府和大企业共同主导。欧洲半导体产业三大巨头不约而同地将产业聚焦在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芯片领域。郭奕武指出,制造是整个产业链的基础,设计是整个产业链的引领,建议各省市加强交流,在制定集成电路产业政策时,发挥各地优势,使产业链发展有序;把需要攻关的项目提出来集体进行攻关,以保障供应链,加强与芯片终端系统应用上的对接。

  褚君浩院士在发言中指出,我国近年来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设备、测试、材料、软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有几个方面特别需要加强:一是整个集成电路产业有许多方面的国产化替代及单项冠军的培育和引导要进一步加强;二是要加强集成电路产业新技术研发,加强对新原理的研究和重视非硅器件的发展,重视对交叉了磁学、光子学、电子学的自旋电子学器件的研究,这是一个“金三角”,里面蕴藏着许多“金矿”;三是要加强人工智能芯片、光电芯片和传感器芯片的研发和基础研究;四是要加强在工艺线上培养人才。褚院士建议,在已有的上海市工匠评选计划中增设集成电路工匠评选。

“一定要突出产业引领在集成电路领域的作用”

  吴汉明院士认为,我国当年第一块集成电路做出来时,行业相关工作启动并不晚,科学家们并非不聪明,但随着产业化的推进,慢慢就被遗忘了。现在大家突然发现我们产业水平跟不上,再去找科学,但产业和科学“两张皮”还没有很好地揉合到一起。

  现在有一种倾向:将整个产业做到“自主可控”作为一个热点,大家以此去申请经费,但在吴汉明院士看来,市场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也需进一步建立。国内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投入总额有限,如果大家把口号喊得过响,资源得不到合理分配,最后得到的结果反而令人沮丧。

  现在国内高校、研究所在相关领域做了许多创新工作,但可以落地、可以被产业用起来的还是少数。由此可见,在集成电路领域,产业引领作用一定要突出。如果没有成套工艺支持的中试,成千上万的成果都是浮云。

  眼下集成电路制造环节人才缺失的情况严重,国内高校所谓的集成电路专业课程中,90%是设计课程,没有多少制造相关的内容。这不是大学不想做,而是没有制造产教融合的平台,教师也没法教。目前的大学体制下,无论多么优秀的产业“牛人”,过了55岁都进不了大学,产业界很有水平的高级别人才进不了大学,就没法像美国的产业界那样,把产业界最新的概念带进学校,造成了“产”和“教”脱节。

  所以我国当前集成电路领域技术创新重要,体制机制创新也很重要。

  葛群认为,如果仪器不推进,最基础的研究就无法进行。中国未来10年要在半导体产业上有所突破,需要关注这个行业最底层的东西。张宁希望,各个研究机构能开放各自的产业图谱库,方便大家在开发新的生产线时参考。

点亮“在看”,把阅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不要让给大数据~

赞一个,转走!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