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育儿 文章内容

与十几岁孩子沟通的技巧:沉默与倾听

发布时间:2021-12-18 11:53:59来源:儿童心理课堂

置顶儿童心理课堂,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作者:杨小阳

小张进入中学后,每次听我讲道理,回应最多的话是:

“别说了,”

“烦死了,”

“有完没完,”

“唠哩唠叨。”

天地良心,我俩现在的对话,基本是二八开——我说二他说八。

即使如此,还被嫌说得多。

我们母子俩的对话,类似这样的:

“老妈,我跟你说......”

“哦......”

“今天生物课,我和我们班的***问了老师一些问题,老师说,问题太多了,影响上课,要我们下课再问。你猜怎么着?”

“怎么着?”

“下课后,我和***跟到老师办公室,才问了三个问题,就把老师问倒了。哈哈哈......”

“哦......”

“生物老师仓惶而逃,说她还没吃饭呢。要我回家问我妈,也就是问你。”

“哦......”

“我跟她说,我妈也不会。她说可以去问校长。哈哈哈......”

“然后呢?你们去问校长了?”

“对啊。老妈,你可别说,我终于知道,校长为什么能当校长了。他懂得太多了!我们居然没有问倒他,你知道吗?他太厉害了!真不愧是校长!老厉害了!”

“我是该为你们的勇气点赞,还是该为你们的勇气点赞?

相比每天都有新惊喜、新发现,我更愿你在学校平平淡淡,而不是经常被老师约谈。

能不能脚踏实地把作业写完?

能不能沉下心来把课本钻研?”

说教的话硬生生卡在了我的嗓子眼,源于希伯来的谚语灵光一闪:

智慧的起点是沉默,其次是倾听。

可是,现实的琐碎阻止不了内心戏的轮番上演:

不知道锅里的红烧肉汁有没有干,等会吃完饭还有PPT要完善......能不能长话短说?你今天有很多很多的作业要写,心里有数吗?

十几岁的孩子啊,家长一句不合时宜的话语,可能就发展成一场难捱的沉默,或一阵激烈的交战。

于是,千言万语堵在了我的喉咙里,只化作一个长长的“哦......”字。

“老妈,我要写作业了,你也该做饭了吧。”

这个13岁的少年,在确认被倾听与被关注了之后,愉快地打开书包,一本一本,一本又一本,拿出厚厚的一沓作业。

不用问,在学校根本没写。

我翻炒着锅里的红烧肉,思绪被拉回到九十年代。

13岁的我,在就读的中学寄宿,每周回家一次。

青春期的女孩,有太多的心事,太多的困惑,太多的疑问。为家庭琐事心烦,为同学关系伤感,为成绩排名敏感。

内心经常像高压锅一样翻滚,却没有排压的出口与渠道。

每周回家一次,面对的永远是为生活的艰辛折磨到情绪无法自处的父母,和母亲“好好学习、离开农村”的殷殷期望。

那时的我,周末回家,一句话不说,是常有的事。

不是不想说,只是没人听。

住校时,盼着回家;

回到家,盼着回校。

在学校和家之间,找不到一个可以安放青春的地方。

青春是什么?是外表像大人,内心仍旧是孩子啊。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不仅是成长与独立的空间,还有被倾听、被理解与被看见的情感需求。

所以,每当我听到有的家长说,青春期的孩子就是不愿意说话时,我总会想到当年的自己,不是不愿说,是根本没人听,才成为沉默的典范。

对于十几岁的孩子,父母能够影响孩子的唯一途径是关系。

亲子关系良好,父母的建议或许能够对孩子产生点滴影响;

亲子关系不良,所有的建议与道理,在孩子那里,都是正确的废话,都是唠叨与噪音。

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身体、心理、情感都充满动荡的时期,我们希望孩子能平稳度过,不出意外,不出太大的差错。

所以,一旦孩子出现偏差行为或过激言论,常常不是反应过度,就是用力过猛。

最后,不是伤了孩子,就是伤了自己,或者两败俱伤。

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我们想要的孩子,

首先是身心健康,

其次是学业有成。

这个顺序千万不能搞颠倒了。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因为自己内心的冲突而心烦意乱或情绪失控,甚至出言不逊、顶撞父母。

此时的他,就像一个溺水的孩子,需要的是救治,而不是教他游泳和责备。

沉默与倾听是救治,是控水,是做减法。

讲道理是教他游泳,责备是逼他再一次沉入水中,是做加法。

无论如何,

父母对孩子最有影响力的十年已经过去了。

剩下的路,终归要孩子自己走。

借用一名17岁的女孩说过的话送给家有青春期的父母:

当我回想时......你们似乎什么事情也没做,而只是在我身旁。

然而,如同一个港湾一样,它任何事都不做,只是静静地在那儿张开怀抱,等待着游子归来。

-END-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欢迎投稿,邮箱:tg@yrbaby.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