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唐僧最后是怎么死的?有何记载?

发布时间:2021-12-20 07:23:57来源:朝文社

作者|我方作者张嵚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654,阅读时间:7分钟

历史提问

唐僧最后是怎么死的?有何记载?

答:比起神话小说里“唐僧师徒取经回大唐”的热闹景象来,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即大唐高僧玄奘,也在返回长安时,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荣耀时刻。

大唐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四日,西行取经十九年的玄奘抵达长安,整个长安城当场沸腾了。大唐宰相房玄龄亲自迎接玄奘的到来,单是从都亭驿到弘福寺这一路上,沿途就聚集了长达十里的欢迎队伍。玄奘从印度带来的六百五十七部佛经等珍品,也都全部陈列在长安朱雀大街,供全城官民瞻仰。由于现场气氛太过热烈,因此还有了特殊规定——不许擅自烧香散花……

但享受着这一系列荣耀的玄奘,态度却十分低调。在进入大唐国界之前,他就主动上书请罪,请求大唐饶恕自己当年偷越国境的罪过。进入长安后,面对空前热烈的欢迎仪式,他更是“坐镇清闲,恐陷物议,故不临对”。随后他来到洛阳,拜见了即将亲征高句丽的唐太宗。接下来的20天里,玄奘多次被唐太宗召入内殿深谈,每次都是从早晨谈到晚上。如果说《西游记》里玄奘与唐太宗的“御弟御兄”关系属于杜撰,那么从此刻开始,46岁的玄奘,真正成为了唐太宗晚年无比器重的高僧。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从这次会面开始,唐太宗不止一次劝说玄奘“还俗任官”,甚至在亲征高句丽时,他也曾命玄奘与自己同行。虽然这一切都被玄奘婉拒,但两年后唐太宗在玉华宫养病,又对玄奘旧话重提,让玄奘帮自己“理朝政书”,在遭到玄奘的又一次拒绝后,唐太宗差点暴脾气上头,幸亏宰相褚遂良赶快打圆场,才叫唐太宗消了气。这事儿之后,玄奘的“还俗危机”,才算基本解除。

但是,淡泊政事的玄奘,却有着弘扬佛法的坚定信念,他更知道的是,唐太宗之所以对他如此礼遇,也绝不是因为“佛法”。一来玄奘巨大的影响力,是大唐王朝的重要“招牌”。二来熟悉西域及中亚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地理的玄奘,是这时正苦心经营边疆的唐王朝,最为急需的“专业人才”。无心高官厚禄的玄奘,既需要唐王朝对他“弘扬佛法”的支持,更要避免触碰到唐王朝的忌讳,所以,他必须要小心翼翼,周旋在大唐的权力场上。

玄奘的苦心也没有白费,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弘福寺有了规模庞大的“译场”,开始全力翻译他带回的经卷。他归国后不到两年,唐朝境内的寺庙就增加到三千七百多所,唐太宗还为玄奘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玄奘“弘扬佛法”的目标,就这样一步步实现着。

也正是在此期间,玄奘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十二卷《大唐西域记》,该书以生动详实的文字,记录了他一路经行的一百多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为唐代时的中国人打开了看世界的窗户。这套书的影响力有多大?《新唐书》《旧唐书》关于中亚南亚国家的记录,全是大段从《大唐西域记》里摘抄,近代的英法日学者,又将其翻译成多国文字。甚至现代印度人研究自己本国的历史时,也常需要翻阅《大唐西域记》找资料。

尤其神奇的是,随着印度大陆接下来数百年的战乱,印度历史上的许多名胜古迹,诸如“王舍城”“鹿野苑”“那烂陀寺”都隐没在战火中。幸亏有了这本《大唐西域记》,印度的现代考古工作者才得以依据书中记载,将这些人类文化遗产一一发掘出来。中国道家典籍《道德经》也是由玄奘翻译成梵文,从此在印度大陆传播。所以在今天的印度,玄奘依然有着崇高地位,在印度的教科书里,也有专门讲解玄奘的课文。

以现代印度史学界的公认,如果没有玄奘,“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不过,在归国后的玄奘眼里,撰写《大唐西域记》还只是一个次要工作,他后半生最重要的追求,就是翻译他带回的六百多部佛经,这是个长期且艰苦的工作,也是最需要唐王朝提供人力物力支持的事。所以唐太宗晚年时的玄奘,一度过着看似风光,其实每天都几乎透支精力的事情:他居住在皇宫紫薇殿弘法院,白天与唐太宗讲经说法,夜晚熬夜译经,每一段文字“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天天呕心沥血。

而在唐太宗去世,唐高宗李治即位的早期,玄奘获得的荣宠也丝毫不减:专门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佛塔,请他担任慈恩寺“上座”。唐高宗去洛阳时,也命玄奘“伴驾”。作为洛阳人的玄奘,还专程回家为父母扫墓,看望了姐姐一家。仅是他“衣锦还乡”的现场,围观的百姓就多达一万多人,可谓荣耀之至。但也恰恰是在这时,玄奘的“风光地位”,开始发生了微妙变化。

首先是玄奘一直拼尽全力的“译经”工作,在玄奘“伴驾洛阳”的前一年,即公元656年时就变了样。唐王朝虽然依旧全力支持,却派了六个大臣“监督译事”,等于是监督玄奘。而且虽然“伴驾洛阳”,但比起与当年唐太宗的亲密关系来,玄奘与唐高祖的关系就“冷”得多了。在洛阳期间,玄奘住在城西的积翠宫,唐高宗住在城北的洛阳宫,其实一直很受冷落,甚至生病了都得不到太医的医治,只能私自外出求医,虽然事后玄奘主动上书请罪,却还是“帝闻不悦”,让唐高宗很不满。

也正是从洛阳回来后,玄奘的地位急转直下。回到长安没多久,他就被迁居到另一座寺庙西明寺里,得到的待遇只是“上房一口,新度沙弥十人充弟子”。但让玄奘最焦虑的,还是他的“译经”大业。由于离开了慈恩寺译场,他来自己当年辛苦跋涉取回的“真经”都看不到,这个重大事业眼看就要停摆。

于是,玄奘做出了他晚年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在公元659年主动给唐高宗上书,请求离开长安,远赴陕北玉华寺。而且表示自己只需要带一两个弟子和四五个卫士。已经对玄奘冷落多时的唐高宗,这下反应十分痛快,是年冬天就命玄奘迁居,并且“其供给诸事一如京下”,也就是一切待遇不变。当然“监督”也不变:玉华寺除了要有卫士外,协助玄奘“译经”的僧人,定期要回长安述职……

这场风波,也足以让后人看清玄奘“失宠”的原因:唐高宗“不悦”的,哪里是玄奘私自求医?反而是多年来玄奘的巨大影响力。作为封建帝王的他,自然要对此深深忌惮。而深知他心思的玄奘,也果断做出了选择:心甘情愿放弃自己取经归来后获得的所有荣耀地位,只为自己一生孜孜追求的“弘法”大业,同时,也选择了自己最后的归宿。

接下来的五年里,曾经经历了无数喧嚣、政争、风光的玄奘,进入了他晚年最为安静的一段时期,几乎彻底淡出世人的视线,如愿埋头经卷之中,进行这场深远影响中国文化史的“译经”大业。公元664年一月初九,玄奘在劳累中跌倒伤足,随后就一病不起,二月初五在玉华寺圆寂。当他的遗体被送回长安时,沿途送葬者竟高达百万人。虽然唐王朝没有派任何朝官参加葬礼,甚至在他圆寂173年后,才为他修建塔铭。但唐高宗本人的一句话,却也说明了玄奘在那时的大唐,无可替代的重大影响。

“从此,僧侣们失去了导师,佛教中失去了栋梁,而我失去了国宝”。

而玄奘留下的,还有他历经十九年,翻译出的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多万字的经卷,虽然这个数字,比起他取回的六百多部经卷还是差了好远,但依然堪称世界翻译史上的奇迹,影响更是超越了时代、国界、教派的界限。

以这个意义说,比起《西游记》里的唐僧来,历史上真实的玄奘,也许并没有小说中那样“高深”,但是,却是一位更加值得让平凡世界中的我辈无比敬重的英雄。

参考资料:《唐玄奘晚年活动散论》《玄奘的最后十年》《玄奘晚境之我见》《大唐西域记在国外》

好书推荐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