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教育 文章内容

大学生60分万岁?大学老师:你知道为了这60分我有多努力吗?

发布时间:2021-12-30 20:07:04来源:麦可思研究

最近,很多高校都进入了期末考试阶段。在微博上搜索“期末60分”,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大学生表示“希望期末能考到60分”、“60分万岁”、“求不挂科”……

但是,当学生期末正好考了60分,真的是他们自己的成果吗?

为了60分,老师可以有多“努力”

每到期末分数出来的时候,一些期末没有及格特别是五十几分的学生会认为老师刻板、不讲情面、不尽责,觉得老师要求太高,明明卷面要求放低一点或者加点平时成绩就可以及格。

而事实是,如果学生五十几分,那么他的真实得分可能并没有这么高。背后情况或许是老师在努力给他拉分,但确实拉不到60分。

很多大学老师期末阅卷都有一个共鸣:如果大学生考了60分,这背后是老师努力阅卷,东拼西凑之后的结果;如果他们最后没有考到60分,那么这是老师在很努力的情况下都改变不了的结果。

最近,一张“因对学生学业不满,63名学生微信群被老师解散”的截图在网络热传。一名李姓老师因对学生学业表现不满,解散了该微信群。该老师在群内表示,他为一学期的辛苦付出感到不值,认为学生并没有尊重学业,“我没想到静力学63人仅有几人能做对,百分之八十的人不认识约束类型。运动学没人能做对。绝大部分人需要靠老师施舍平时分加满到20分才能及格。”最后,该老师称,他将解散本群,今后“江湖不见”。

通过了解,李老师授课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学生满意度高,业务水平较高。而本学期因疫情需线上、线下结合教学,特此建微信群,方便与学生沟通、课后答疑、布置教学任务。对于这件事,很多网友认为老师的做法没问题,也有人认为这算是变相对学生的鞭策。

大学生期末成绩不合格并不是件新鲜事。麦可思曾对大学生期末备考进行研究,根据“有过挂科经历的在校大学生考试不及格的课程类型”的相关数据显示,55%的被访大学生挂科的课程类型为“专业必修课”,42%为“公共基础必修课”。而另外一项关于“日常学习状态及备考方式”的数据显示,47%的被访大学生属于“平时懒散,考前突击”的类型。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也曾进行过一项研究,数据显示,80%的学生认为大学课程仅需通过期末前的“加紧复习”就能通过。

“临时抱佛脚是不少学生的学习常态。”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的龙永红说,这是因为在不少课程考核中,不太重视平时学习考核,平时成绩所占比重也不高,只要期末获得一个好成绩,就可以轻松拿到及格甚至优良的总评。而很多时候,期末考试的内容不能体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和思考、广度的延伸和拓展、灵活的掌握和运用,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对平时课堂的轻视,减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除了提升课堂质量,还可以怎么做?

虽说好些大学生都有期末考试不及格的经历,但大学老师对学生不及格这件事往往都比较痛心,很多老师还会因此进行自我反思。

如何上好一堂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多大学老师教学努力的方向。关于改进课程教学我们昨天发布的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但期末考试所涉及到的并不只是课堂质量,很多教课好的老师也会出现学生不及格的情况。对此,除了提升课堂质量,我们还可以从那些方面出发呢?

学生评价更注重过程

华中师范大学在改进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方面颇有心得。近几年,该校着力推进本科教育,从学校的考核管理、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评价指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改革。例如,该校采用精细化的学习评价和考核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只是期末试卷上的一个数字,现在对学生的评价更注重过程考核,到课考勤、课堂研讨、论坛发言、平时作业、课下实践都被视为评价指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过程记录,做出综合性评价,力求扭转过去散漫的学习习惯。

考试,来点新“花样”

对于上面提到的一些现象,除了让老师在课堂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还有人认为高校教师或许可以在考试的内容以及形式上下功夫。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早在2011年就引入了“两步考试”方法。这种考试形式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学生独立完成试题并上交试卷,随后学生被分为若干小组,协作完成一份试题。两次试题内容基本一致。最终的考试成绩由两部分成绩按比例构成。

学校的初衷在于检测学生在当前阶段的学习情况,同时,小组协作能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及时发现问题,查缺补漏。实际情况是,学生对这一考试形式接受程度很高,因为他们在与同学讨论的过程中能及时验证自己的做法正确与否,同时,与他人协作解决难题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014年,该校地球海洋与大气科学学院布瑞特•加里教授和生命科学学院布里奇特•克拉克斯顿教授进行实验研究,确定“两步考试”带给学生的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并在《高校科学教育期刊》发表了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经过小组考试,平均每名学生能从至少三分之一的错题中掌握相关知识,并且至少在三天后的突袭考试中运用自如。更重要的是,实验结果显示,不论学习成绩高低,所有学生的成绩提升幅度都非常接近,这也打消了有些教师认为小组考试形式不过是学习好的人炫耀自己博学多才、样样都懂,而学习差劲的学生则投机取巧、提高分数。

究其原因,或许就在于考试与学生利益休戚相关,而小组参与的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大家踊跃参与,各抒己见。知晓问题解法的学生详细解释以求获得他人支持,在此过程中自己的思维也愈加清晰,想法更加完善;尚未理清思路的学生在同学的讲解下也能积极思考,学习新知。这种知识学习过程比死记硬背要更为深入,学生自然掌握情况更好。此外,学生普遍反映小组考试能减少考试焦虑情绪,发挥正常水平。同时,小组成员在相互解释、说服,最终达成一致看法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对于授课教师而言,“分步考试”的一大优点是可以很方便地与现有的考试形式结合起来,而不需要作出重大的改变。正如前文所述,传统考试形式得以保留,只需增加时间加入小组考试即可。

来源:麦可思研究综合整理自@Vista看天下、中国教育报、教育部网站、麦可思研究等,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责编|麦可思王捷

我们的视频号上线啦~

快戳↓

关注我们

观看更多视频

往期推荐

01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