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04 13:31:18来源:桥本看天下
尊敬的读者:
由于微信更改了文章的推送规则,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请点击我们公众号每篇文章下的“在看”的标志或将《桥本看天下》号设为“星标”,以免错过推送
原名:日本30年后需要重新选择撤离中国?
近30年的日本没落是有多方面的原因,日本以外的评论家大体归咎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泡沫经济发生,广场协议的签订,而日本国内保守人士最近认为,日本没落的原因是30年前没有与美国一起对中国落井下石,而是选择了帮助中国改革开放,这样才造就了中国的崛起。持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就是前首相安倍晋三,他认为,如果日本与美国坚定贯彻制裁,或许日本还会继续保持有世界第2的经济地位,所以,安倍前首相在回到政坛后就一直推行遏制中国的战略,最初的俯瞰外交,以及之后的海峡有事都是基于这个观点。虽然任内因日本国内经济界强烈要求发展与中国经贸关系,不得不缓和与中国的关系,但遏制中国的基本基调没有变化。所以12月初,参加网上讨论会时的发言也是要表达这样的观点。更加上,现在的岸田首相并不完全听从安倍的“助言”,安倍就是要在日本政坛掀起风波,来牵制逐渐脱离自己的岸田文雄。
笔者并不赞同保守人士的观点,认为这样的推论是偷换概念。让日本失落30年的起因并不是中国,而是日本自身,在遭到美方一系列打压以后,日本彻底放弃了要买下美国的念头,因此,就算在美苏冷战之中,美国的这次出手惩治日本不亚于与苏联的军事对抗的强度。且美国一直对日本经济能力忌惮,逼迫日本忍痛放弃了包括芯片在内的关键行业,甚至把本国的关键电子制造业转移出,来打消美国的猜忌。如果没有中国,或许日本甚至连现在的经济地位也没有,因为只有中国能够成功接受了日本产业转移,日本转移其他地区的尝试基本都是失败。笔者的这个判断,也被最近解密的日本外务省文件所证实。
1989年到1991年是战后日本历史的重要阶段。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对中国的制裁充满争议,而日本在遭到美国强力打压后,还保持着世界第2位的经济实力,日本的制造业是当时世界三大制造业之一(其余是西德与美国),具有压倒性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在打压日本的同时,非常害怕日本的制造能力与苏联的军事能力结合,所以一旦发现日本制造能力流向苏联,都是给予最严厉的制裁。尼克松总统在访问中国时,曾经向中国保证,美国在日本驻留就是防止日本重新崛起,日本宪法第9条就是防止日本再次成为军事大国。
当时在美国的强力压迫下,日本与美国签下城下盟约,就如2年前美国逼迫中国接受美国要求方式一样,只不过日本完全接受美国的要求,“自觉”减少对美国贸易的赤字,日本由此开始了“失去的30年”。期间日本领导人也在利用外力改变日本所处在的不利境况,但日本能够选择的对象不多,与美国对立的苏联不能接近,而当时对抗苏联的中国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日本资本不能前往美国以后的重要去处,只不过很多日本企业并没有抓住其中的机会,认为中国还要30年才能达到日本的水平,丧失了很多重要的投资机会。如汽车行业的投资,高速铁路的投资等,这也是日本为什么在美国的打压下的不得已选择。当时的美国总统是老布什,他是里根政权的副总统,政策上也是继承了里根时代打压日本的做法。但是,美国出于战略的考量,最终并没有对日本斩尽杀绝,而是为了应对冷战对手苏联最终不得不放过日本。
日本在西方七国中不顾前一年美国方面提出的制裁决定,率先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某种程度安定了日本国内因为泡沫经济爆发的混乱,对外遭到美国经济上打压造成的动荡,犹如一名经过剧烈运动后的高手,乘势放慢自己的节奏,避免了日本经济的崩溃。1990年3月2日,老布什与海部俊树首相会谈,没有与美国媒体预想的一样,老布什不但没有在两人秘密会谈中逼迫海部,甚至放下身段要求日本在日本当时擅长的超级计算机,半导体以及卫星等方面出力帮助美国,试图缓和日美两国的关系。据说老布什还怒斥美国记者,明确美国对日本并没有太上皇那样的指手画脚。这个与安倍前首相与特朗普前总统的交往完全不同,安倍前首相对特朗普前总统的态度就是谄媚。
在经济上重点布局中国的同时,世界政治也出现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日本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这就是海湾战争。两伊战争以后,伊拉克成为中东最强的军事强国,与美国利益不断冲突,因为两伊战争的债务与科威特的边境纠纷,伊拉克出兵占领了科威特,并且把在科威特的外国人扣为人质,其中包括美国人,日本人,萨达姆还向美国提出要求。在这个背景下,美国更加需要日本来帮助自己。日本借机派出了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作为和平特使,在美国与伊拉克之间斡旋,在缺乏合适的人选时刻,日本的人质外交斡旋让日本获得世界的赞许,而“狡猾”的中曾根一边利用美国的压力,要求萨达姆释放人质,一边向伊拉克保证,一定会说服美国放弃战争。但是最终美国在一个月以后发动海湾战争,彻底把萨达姆打回原形,所以很多中东评论家认为,日本的和平特使就是美国派出拖延时间的角色。
1990年9月,老布什与海部前首相再次会谈,要求日本与西德一样与美国保持战略一致,甚至要在萨达姆毁坏中东油田时,日本向市场投放战略石油储备,面对有求于日本的美国总统,海部前首相也没有像安倍,菅,岸田等那样都不敢说不同意,而是态度非常坚定地表明日本的立场:战略储备是日本在海外供给减少,发生灾害时使用,现在没有发生预想的混乱,如果中东发生了引发油价上升的危机,政府会说服日本民众投放战略储备。一旦海湾危机造成日本石油供给的影响肯定要采取行动,可是日本现在不会采取这样极端的手段。海部这样的回答丝毫没有给老布什面子,但美国方面没有任何的怨言。(海湾战争期间,日本国家石油储备没有动用,日本民营公司部分动用一部分储备)而最近一个月,世界油价上升时,拜登总统一声石油储备放出,日本马上就放出了石油战略储备,岸田首相没有说任何的不行。
日本在里根与布什时代,答应美国10年时间内,要投资4.3万亿美元来改造日本经济结构,这样的大规模投资造成了日本今天万劫不复的命运。历届日本政府都打着与美国约定的名义大肆发行国债,进行各种无意义的基础建设。海湾战争时,日本拒绝了美国要求派遣自卫队前往中东的要求,而是发挥了日本的经济特长,给美国135亿美元的资金,避免了出兵尴尬。这样的不流血的方法却遭到日本国内保守势力的批评,认为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国际危机,让日本自卫队走上世界舞台。在这样的国内争论以及美国方面公开的鼓励下,到了之后的伊拉克战争,在小泉首相的运作下,日本派出了自卫队前往中东,在战场后方为美舰提供燃料,并且帮助美国守卫海上运输线,自卫队走出日本国门并不是日本主动的要求,而是美国的“‘鼓励”“要求”下经过10年时间才实现。
日本政界保守人士现在认为30年前,海部俊树首相如果不积极参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日本资本不大举进入中国,中国就没有今天的发展成果。首先历史不能假设,一定要假设等于看到答案去做题。其次,就算日本不参与,欧洲的德国与法国也在积极开拓中国市场。笔者一直列举的丰田汽车投资中国例子,上个世纪80年代前期,总设计师亲自邀请丰田到中国投资,条件特别优惠。却遭到日本方面在精心计算后的拒绝,因为他们觉得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还需要30年,(30年后,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日本不急于前往中国投资。这样本来北方大众,南方丰田的战略,就变为一汽大众,上海大众,没有了日本企业。等到丰田再前往中国,各种条件非常严苛,丰田公司的人员哀叹掌门人没有战略眼光。
所以,一直被日本保守势力诟病的海部俊树的发展中国经贸决定其实是帮助日本经济的一手好棋,如果不参与中国经济,日本经济会迅速被韩国等四小龙超越,因为看到四小龙在中国大陆的迅速发展,日本才在1990年率先与中国恢复经贸关系,也是在国内经济不断萎缩时,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保住了日本世界前三的经济实力。直到今天,日本经济界对前往中国的决定90%的企业都认为是正确的决定。所以,安倍首相的鼓励日本制造业返回日本措施没有很多企业响应的原因也在这里。现在日本国内政治斗争激烈,亲美派的安倍前首相要求日本重新选择,如果在30年前,日本宁可经济崩溃也不投资中国的话,或许中国现代化进程会慢一些,但经济也会发展。而现在,日本要重新选择,受到损害的肯定是日本经济,日本自身的利益。
原名:日本30年后需要重新选择撤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