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04 08:30:48来源:品读诗词歌赋
文|网络·图|网络·编辑|向小园
现如今人们张口可颂李白,闭口能背杜甫,这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作为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其诗多是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的杰作,因而被后世誉为“诗史”。
杜甫的作品也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对后世影响可谓深远。晚年漂泊蜀地杜甫仍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为此他特地为诸葛亮写了一首诗,其诗最后14字更是成千古名句,年年入选中学课本!
虽然杜甫诗歌造诣极高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但是杜甫的仕途却非常坎坷,屡试不第,最终为了谋取功名杜甫竟然客居长安十年之久。
杜甫困居长安期间,不断向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推荐,但收效甚微。40岁那年,也就是京漂了6年之后,他进献的《三大礼赋》终于受到了唐玄宗的赞许,命其待制集贤院。
可等到分配官职时,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他又没有得到官职,还是只能等候任用。这一等又是数年,直到44岁时才被授了个八品小官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杜甫京漂近10年,总算还是获得了一个小官职,比起同时期的孟浩然已属幸运者了。然而,杜甫上任没几天,就爆发了安史之乱,他又失业了。
紧接着,潼关失守,杜甫被迫开始了自己漂泊流离的生活,期间他虽投奔肃宗授为左拾遗,但没过多久却触怒龙颜,被贬为负责祭祀、礼乐的小吏。
就这样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朋友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过着寄人篱下生活。
在朋友的资助下,诗人杜甫总算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而这一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高潮,不到两年里,竟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由于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到蜀中的第二年就探访了仰慕已久诸葛武侯祠,杜甫对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事迹大为称颂,当即就写下了一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推崇可谓非常高,杜甫一生写了近二十首关于诸葛亮的诗,如《八阵图》、《阁夜》、《咏怀古迹五首》等。
但是最著名的,也是最经典的就是这首《蜀相》,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文中,堪称绝唱。而纵观全诗,杜甫之所以格外推崇诸葛亮,根本原因在于杜甫自己身上也流淌着一腔热血,也有一颗“致君尧舜”辅佐之心,但他仕途坎坷,终其一生都未能如愿。因此这首诗就更加显得沉郁顿挫,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是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蜀相》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尤其是最后14字更是对诸葛亮一生的概括,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让全诗的意境陡转直下,让人悲叹不已。最后杜甫言“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不仅是为诸葛亮一人而垂泪,而是为当时无数诸葛亮一样的空有抱负却没功成的人垂泪。
这短短14个字,最终因感情真挚,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作为盛赞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佳作,《蜀相》也被年年入选中学课本,供无数学子诵读传唱!
纵观历代诗人,确实大多数都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如七步成诗的曹植、赐金放还的李白、生不逢时的李贺、变法失败的王安石、陷入乌台诗案的苏东坡等等,可谓数不胜数。
甚至可以说,大凡有才华有抱负的诗人皆命运波折,难以实现理想抱负,唯有寄情诗词文赋。杜甫虽然官场不得志,但那种立身群众中,与百姓同忧乐,替人民呼号,为黎庶请命,在这方面他亦是中国知识分子永久的楷模。
所谓“诗圣”,就是诗歌领域的圣人,中国三千多年诗歌史上得此殊荣的只有杜甫一人。杜甫死后其诗被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宋朝时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也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可以说杜甫的诗,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的影响。
投稿信箱:1871084747@qq.com
—后台回复“早安”,每天收获新惊喜—
让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