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旅游 文章内容

后疫情时代,国内徒步为什么首选西南?

发布时间:2022-01-08 12:34:17来源:徒步中国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九行(jiuxing_neweekly)

作者丨许桥

编辑|萧奉

排版|二叔公

△云南怒江州贡山县,云雾缭绕下的县城。/图虫

九行“旅行家”栏目想采访尼佬很久了。

尼佬是旅行作家,也是生活家。十几年前,他曾经是坐办公室的媒体人,在深圳上班,却和奋斗的一线城市格格不入,喜欢逛城中村和横街窄巷,也喜欢做选题写这些地方,在这里听会了粤语,习惯了有及第粥、油炸鬼的早餐。

【旅行家】是新开辟的栏目,主打原创深度游体验。每个人都可以是旅行家,我

们更想要了解世界另一个角落,还有人在这样生活。

十多年前,尼佬背起行囊离开职场,原打算旅行一年再回来工作,机缘巧合之下成了《LonelyPlanet》(孤独星球,下称LP)杂志的第一批签约作者。

从此成为了背包十斤的驴友,参与调研和撰写过超过二十本旅行指南,走遍了云南、川渝、西藏、新疆、青海、东南亚、土耳其、喜马拉雅山区、高加索山区、阿尔卑斯山区、中东、南美洲等地区。

△2019,尼佬带队徒步约旦。/微博

再后来,他把自己最喜欢的路线选出来,开始带队徒步。春天去地中海,看见“来自撒哈拉的扬尘肆虐在利比亚海上空”;夏天在喜马拉雅的山里,发现“成熟的杏子掉在遥远的山谷里”;深秋到不丹布姆唐,“和黑颈鹤一起飞向不丹的心脏”,寻找最后一个喜马拉雅王国的发祥地;冬天或许回到滇西南,看怒江的山村,“两岸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都挂着雪,村里依然常绿花开”。

读尼佬的旅行指南和笔记,是一种感性和理性上的双重享受,他能把一条徒步路线的历史文化和沿途见闻写得如临其境般迷人,也能提供妥帖的请假、签证、装备、行程等建议,令人舒适。

在这个无法出境旅行的时期,他开始重新漫游中国,云南、西藏、海南、甘肃、山西等等,把错过的地方扫一遍,去过的地方再走一遍。趁他刚刚结束一段滇藏小环线,我们和他聊了聊后疫情时期的旅行。

△丙中洛雾里村。/图虫

在后疫情时代漫游中国

去云南这一趟走了哪些地方?

尼佬:这次走了一个滇藏小环线。从大理出发,经怒江大峡谷到丙中洛,丙中洛再往北,就是进藏的丙察察线。到察隅之后,再去到318线上的来古冰川,然乌湖那个位置,然后往东走,到了芒康,又往南沿着澜沧江走到飞来寺,最后回到丽江。差不多就是把两条云南进藏的路线走了一趟。

从丙中洛到察隅县察瓦龙乡的这段公路,

去了之后感觉怎么样?

尼佬:那里确实是中国最偏远的地区之一。丙中洛最近的机场是保山机场,开车过去都要几百公里。到察瓦龙就更不用讲了,从灵芝机场到察瓦龙,开车需要两天。

但我还挺喜欢偏远的地方。走了之后你会发现,现在西部的基础设施确实好太多了,虽然“丙中洛-察瓦龙-察隅”这段路仍然没有铺装,但已经全面整压过了,如果你车技还可以,开两驱的车也可以走。

在察瓦龙,我们岔进了一个村庄,叫甲应村,在卡尔格博的西边。让我惊讶的是,那个村庄至今还没通电话,村里的人要打电话,要骑摩托出村口,到3公里外的一个地方,而且那里只有电信电话,移动和联通都还没有。

可能是因为人口太少了,移动通信还没有覆盖。我本来以为这是十几年前的雨崩,后来发现不是,因为这里已经通公路了,村里虽然只有4户人家,但每户人家都在做客栈。

△甲应村。/图虫

现在有游客了吗?

尼佬:有,但不多。我去的那一天就我们几个人,第二天下山的时候,还遇到了一辆车上来。现在是非常淡的旅行季节,人最少的时候,但就是这样一个偏僻的村庄,每天还是有两三辆车开进来玩。所以,你会看到旅游业已经无处不在。今天在中国,很难找到一个完完全全的世外桃源了,如果一个地方真的具有世外桃源的天资,现在肯定也开始搭上旅游业的车了。

甲应村之后,我们绕了一圈,去到卡瓦格博的东边。从214国道往山上的村道开了一个小时,从海拔2000米的澜沧江河谷开到海拔3300米的地方,在那里又遇到一个小村子,叫“说打村”,村子正面就是梅里雪山,一排雪山一览无余,小山谷的田园风光非常优美。虽然一个游客也没看到,但那里已经有一家盖好的、看起来很豪华的Lodge(旅馆),感觉就是会卖800元以上价格的那种,看上去就等待时机开业了。

这两个小村庄,我觉得都是有顶尖资源的地方。有这种顶尖资源,往往都逃不过商业和旅游业。

不过我有一个理论,就是在同一个区域,肯定有一个顶尖的地方,但也有次好、三好的地方,你去这些非顶尖的地方,就不会遇到那么多人来打卡,可以获得跟当地人交流、跟风景相处的更好体验。

就像我刚才说的梅里雪山东边,有一个村子盖了个很豪华的小山居,你再稍微多开10多分钟的车,到山的另外一侧,那里的几个村庄虽然没有直面雪山,但也非常漂亮。

△云南丙中洛,村里有十九世纪末的教堂。图/蒋亦炯/WIKI

除了云南,还去了哪些地方?

尼佬:去了甘肃和青海,从张掖穿过祁连山。路上也去了很多网红景点,比如海西州,那边有一个太空舱,一个床位就要1200元,非常荒谬。

现在的旅游业,特别积极地跟社交媒体融为一体,游客主要目的是拍照,不是体验。再比如青海的“恶魔之眼”,你必须拿无人机在空中拍摄,它才看起来像一只眼睛。你走到它面前去看,它就是一个狗屎嘛。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玩无人机,这就是一个原因。我觉得“无人机”就是以前的“老法师”,那种到处去拍花、拍鸟的大爷,拍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模一样的。可能还有短视频的影响,大家并不是更积极地去做原创的东西,而是去模仿、去copy,copy了一个东西出来,也不觉得自己毫无创意,还觉得自己跟上了潮流。

△察隅的山。/图虫

徒步旅行,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在那么多旅行方式里,

你为什么喜欢徒步?

尼佬:首先,徒步不仅仅局限于在自然界的徒步,我去很多城市也会去徒步。但中国城市确实不太适宜徒步,因为很多城市的设计不是为行人考虑的。你去欧洲的话,徒步肯定就是体验城市的最好方法。

如果是不太大的城市,我会选择去最有人气的地方,不是商业街,而是比较市隐的地方走一圈,看看那些招牌,看看当地人在吃什么、做什么,走走逛逛。

徒步不那么快速,不那么走马观花,你可以花多一点时间,跟自然相处也好,跟高山相处也好,跟城市人居住的地方相处也好,对自然或者对这个城市,都能够有更多理解性和同情性的亲近。虽然走得慢,但你可以跟它们对话,或者跟自我对话,产生一个有机的碰撞。

通过徒步的方式,有发现这些城市不一样的性格吗?

尼佬:差别太大了。当年去西北时,被西北夏天的夜市惊呆了,以前以为只有南方才有夜市,结果西北一到夏天,街上竟然会有很长的夜市,有很多小吃,很多卖货的。后来我明白了,因为他们夏天太短暂,他们要珍惜夏天。

当然从传统的味道来讲,肯定还是南方夜市更好一些。这跟历史也有相关,北方经历的历史变革是比较多、比较剧烈的,像海口、厦门这些地方的老街区还有很多晚清民国的建筑,这在北方基本不太可能看到。

△甘肃敦煌夜市。/图虫

如果没有疫情,本来有什么徒步计划?

尼佬:去年原本打算有两个季节在南美,从北到南走一下,先从厄瓜多尔到秘鲁,然后再从智力到阿根廷。

南美北部是很典型的安第斯山脉,这里的人种、文化受到原住民文化的强烈影响。南部的智利跟阿根廷是两个比较欧洲化的国家,欧洲文化移植到那边后的变化,以及那里的自然风貌,都很有意思。而且这里还有很多葡萄酒,如果你喜欢喝葡萄酒,肯定要去那边喝,因为国内酒税太高了,在智利只要几十块钱的酒,在我们这边要卖到三四百块钱。

这也是旅行很重要的一个吸引点,你可以尝到每个地方不同的新鲜的产出。在国内旅行,我也有一个原则——最好吃的东西是产地50公里以内的东西。

这就是旅行带来的一个好处,你可以尝到每个地方的饮食文化,体验它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还有人跟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方式。

△秘鲁,奥桑加特山,属于安第斯山脉中韦尔卡努塔山脉的一部分。/Marturius/WIKI

徒步的时候,

偏向于去一些非中心的地方,它们可能一直是世界的边缘,

或者曾经有过灿烂的文明。

尼佬:徒步首先是希望看到美丽的风景,这是一个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你必然会去找一些有山脉的地区,比如说喜马拉雅、地中海或希腊,都有很多山脉,再比如克里特岛和西西里岛,有很高的雪山。

其次,我不属于荒原爱好者,比如穿越无人区之类。我喜欢去有历史、有文化的地方,你可以在那里看到古人当年所看到的东西,也会承受和古人一样的体力痛苦,但是这些地方现在依然有人居住,又能得到一些现代的服务和享受。

在这种古代和现代的交错体验中,我会对人类为什么这样生活,有更多理解。他们怎么选择一个居住地?怎么建立和维系家庭?然后再看看现在居住在那里的人,他们可能已经不是早期居民的后代了,是从另一个地方移民过来的,他们选择这个地方的理由又是什么呢?你会有很多有趣的思考和发问。

比如土耳其,当年是弗里吉亚人在这里居住,而弗里吉亚是一个希腊化的民族,但又不是纯希腊的民族。现在居住在土耳其的人,可能是从远方搬过来的,也有一些本来就是当地人,那他们如何看待祖先?他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以前的生活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你不亲自走一走,就没法得到感性的体验。

去喜马拉雅徒步也是这样的,你走了之后,才能了解当年人们选择的智慧,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个山口而不是那个山口,他们的理性或感性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我们去探寻历史,不是要完全复古,其实也是观察我们在当下的选择。虽然说我们现代化了,但面对自然和生存选择的时候,古代人和现代人有很多事是共通的,这也是我喜欢走古道的原因,你可以对人性和人生有更多的理解。

△喜马拉雅山区,木斯塘峡谷,这里曾是木斯塘王国所在地。图/Jmhullot/WIKI

去尼泊尔那边的喜马拉雅山区徒步的时候,走过樟木口岸,现在这个口岸在2015年地震后已经关闭了。

尼佬:这真的就是历史在你面前发生了。我们以前觉得一个城镇可能会一直在,但实际上它很可能突然就被抛弃了,可能因为地质原因,可能是因为战争,突然就被抛弃了。大概在地震之后,中尼口岸就搬到了吉隆,樟木就暂时作废了。

去年我还专门去过一次吉隆。那边海拔很低,2000多米,它整个植被、风貌很像尼泊尔。因为它是口岸,也有尼泊尔餐厅,但大部分是倒闭的,因为封关嘛,人家过不来,我们也过不去,餐馆没有生意。

不过当时很有意思,我徒步去了一个村,那个村庄直接可以看到对面尼泊尔的学生,有一些地方是我们以前在尼泊尔去过的,这个感觉特别有意思。因为国家界线的存在,你不能一次走一个大环线,只能先在那边国家走一遍,然后在这边国家再走一遍,才能对这个地区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亚洲的情况就是这么复杂,不像阿尔卑斯山,在那边从法国走到意大利,或者从意大利走到奥地利,都是无所谓的,这和亚洲交错复杂的地缘关系很不一样。

△2010年,山坡上的樟木镇。图/Bgabel/WIKI

国内很多人对徒步其实是有偏见的,那怎么看?

尼佬:我们整个大环境,包括社会、老百姓、网民,其实都不太喜欢徒步者,觉得徒步者是一种冒失、冒险、惹麻烦的人。现在自然保护区划得越来越多,其实除了保护动植物之外,还有防驴友的功能。整个画一个圈,你就不能进去了。

很多人骂驴友,说他们浪费社会资源,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无解的社会氛围。总体来讲,我们国民不太有冒险精神,也不太鼓励冒险精神,导致整个社会在制度设计上并不想给这些偶尔的冒险者一些帮助。比方说出动救援,其实完全可以用保险来解决啊,还可以由一些户外团体提供支持。但这些都没有,导致现在破罐子破摔的情况。

我觉得这个情况未来几年都是无解的,虽然中国还是有很多很厉害的徒步者,也有很专业的户外运动从业者,但整个社会氛围是不支持他们的。我们很多景区,其实是把风景当成一个动物,把它关在笼子里,你在动物园里面漫步就好了。

△虎跳峡拥有国内较为完善友好的徒步道。/图虫

你觉得国内哪个地方的徒步氛围好一些?

尼佬:我个人觉得成都、滇西北比较好。四川和云南这两个地方,自然条件都比较好,也拥有了很多杰出的路线,比如虎跳峡的徒步路线,几乎所有喜欢户外的老外都喜欢到这里徒步。不过有些地方也不行,比如说四川贡嘎雪山,路上会有很多垃圾,可能是因为它离成都太近了,游客很轻易就可以过去。

滇西北的风光虽然没有西藏那么极致,但也有很漂亮的风光,人文也很不错,翻过一座山就是另一个民族,语言、风俗、生活习惯都不一样。最难得的是,这里的村民会互相协作来帮你完成徒步。

比如翻越碧罗雪山的“传教士之路”,这是很有历史的徒步路线,一百多年前就有天主教徒到这些村落传教,现在这里还做葡萄酒。村民们会自发地帮助徒步者,带他们进山徒步,价格不贵而且很稳定。这是国内很难得的那种乡村,有非常好的徒步氛围。

△碧罗雪山垭口。/图虫

云南的这种氛围跟它的旅游史应该很有关系,

因为云南一直是一些植物猎人、博物学家、探险家喜欢去的地方。

尼佬:有关系的,我刚才说的传教士之路,后来就是有一些外国游客直接跑到村里,让村民做向导,帮他们走当年的传教士之路。然后有个向导就发现,原来我还可以做这样的工作,而且还能给大家提供很愉快的体验。

这两个村子就开始发展起来了,而且翻越碧罗雪山需要三天行程,两边的村子分别在山的中间修了两间小木屋,这样大家就不用背帐篷了,徒步中途可以在里面烧火、做饭、睡觉。

这是自然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人民自主的一个产物,而且有一种互助的氛围,不是你死我活的野蛮竞争,我觉得是很难得的。

△云南,迪庆州德钦县茨中村,清末有法国传教士到此建立了教堂,如今教堂、厢房、大门、地窖、葡萄园等依然保存完好。/图虫

一些旅行TIPS

你去过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你是如何找到这些有趣的旅行地的?

尼佬:我觉得,首先你要对某一个地理单元或者某一段历史感兴趣,你心里本来就有一个想去的地方,那么你就会很认真地研究这个路是怎么样的,路上有什么东西。

比如我很喜欢喜马拉雅的文化。一般别人说起喜马拉雅就只知道珠穆朗玛峰,但我会研究喜马拉雅前10名的山峰是哪几座,那些山峰下面都有什么地方可以去。

喜马拉雅有很多山口,哪些是历史上的山口,哪些是藏族人走的,哪些是英国人走的,哪些是克什米尔的商人走的,他们当时为什么这么走,现在是什么人在走?有了一个你真正的感兴趣的地方,你就会很自觉的去寻找这些东西,而不是被社交媒体带着走。

△扎格罗斯山脉,伊拉克与伊朗境内最大的山脉。这里或许没有很丰富的食物,但自然风光极佳,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图/AlirezaJavaheri/WIKI

所以,我觉得像《LP》这样的旅行指南,还是非常有用的。不过很多人是上路的时候才看,我建议,如果你对某个地方感兴趣,平时就把它通读一遍,可以给你很多灵感,比如哪些地方是最火的,但旁边可能有一个有趣却没多少人去的地方,然后你再按照《LP》的推荐,或者你自己组合出一条路线。

我觉得,现代人直接跟着社交媒体推荐的路线去旅行,其实挺可惜的。大部分上班族一年可能就出去两次,既然你的旅行是很珍贵的,为什么要随波逐流?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路线,这样旅行才有意思。

△加德满都,看得见喜马拉雅,同时拥有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是尼佬最喜欢的城市之一。图/ShadowAyush/WIKI

十几年的徒步,有没有过倦怠的时候?

尼佬:老实说,有时候已经买好机票,离家的时候会突然想,干嘛要走啊,宅在家里面、躺在床上看电视不好吗?但你已经花了机票钱,舍不得浪费,还是要走出去,到外面恢复了两三天的节奏之后,我还是会沉浸到那种见到一个新世界的欢乐当中。

之前我经常被问一个问题:“你们常年走,不累吗?”我只能说,因为你们是偶尔旅行,不太知道我们经常旅行的人的方法。

你们出去玩两个星期,行程通常会安排得很紧密,但我们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两个月都安排得这么紧密的话,我早就死掉了。

我肯定是某一段时间走得比较紧,走了7天、10天之后,我就会找一个路上碰到觉得不错的地方,停下来住上一两个星期,这样的话就会对当地有更多的认识,然后我也得到了休息。这是我们徒步旅行的一个诀窍。

我在意大利旅行的时候,在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徒步了几天,一路玩了5个城市,突然到了一个海边,我就在海边呆上一个星期,然后再出发。这就是我的节奏,旅行要控制节奏。

-End-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九行》微信公众号(ID:jiuxing_neweekly)。九行是《新周刊》旗下的新锐旅游平台,专注于研究一切不正经的旅行艺术。你的城市有什么值得观察?不如来看看诊疗单:奇遇记、旅行观、格调局、觅食计、城会玩……分分钟十万灵感!

欢迎关注「徒步中国」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徒步中国》活动

↓↓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