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军事 文章内容

【一日朋友圈】美日新冷战COCOM不会奏效:自大的“天佑台湾”;所谓“不共戴天”

发布时间:2022-01-10 22:45:50来源:夸克点评

一日朋友圈,手机输入,鸡毛蒜皮,匆匆整理。

一、美日新冷战COCOM体系会奏效吗?

日本《读卖新闻》今日报道说,美日打算建一个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多边框架体系”来规范全球先进技术出口,或涉半导体生产设备、量子密码学、AI等。

报道毫不避讳地说,该体系针对中国。因为它们担心中国持续利用全球开放技术提升军力。

那所谓“多边框架”也就此地无银三百两了。明明围堵中国。还那么多口实。

不过,瞅破新“多边”也挺有意思。

你知道二战后有个巴统协定。1949年11月,17个发达国家在巴黎偷偷搞了个所谓“多边出口管制协调委员会”(COCOM),专门针对社会主义阵营及部分刺儿青民主国家,管控禁运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稀有物资三大品类,上万个SKU。

一个鬼鬼祟祟搞出来的冷战组织,哪里谈得上什么“多边”。

巴统延续到1994年。45年里,有社会主义阵营包括新中国的技术坎坷史。今天的人别动辄嘲讽什么“贸工技”,上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科技、中企、中国企业家们,多少血泪。

94年巴统解散。有苏联解体背景。北约阵营认为全球没谁能挑战它了。

但它同样不放心。1996年7月,接续巴统的《瓦森纳协定》诞生。在常规武器、军民两用物品及技术层面有较多管控。比巴统适用范围更广更深,显然除了军事外,更有钳制其他国家产业崛起的用心。美欧等西方阵营试图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把玩在它们的手里。

为避免全球指斥新冷战,《瓦森纳协定》吸收了更多成员国,甚至包括俄罗斯,并粉饰成“多边体系”。确实,这组织表面松散,说是自行批准出口管制,且没有直接列出禁运国家名单。但谁都知道,不在列的都是。尤其中国、伊朗、朝鲜等国家。

这个虚伪的多边体系至今延续着,成效显著,尤其是针对中国、伊朗等国的钳制,案例甚多。中兴、华为,乃至前不久IPO一度遭遇延宕的商汤科技,种种被动,都有这体系伸过来的黑手。华为案当然最重。

那为何还要另起炉灶,搞个新多边?

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三重背景:

一是疫情影响下的全球供应链。

半导体业所谓产能不足只是其中之一,未来会有更多细分领域。尤其是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角逐。美国依旧相当强大,但并非无所不能,疫情这轮它可够被动的。简直丢人现眼,耻辱到家。

二是中国的崛起。

中国有一种压不扁锤不烂的铜豌豆的硬度,以及大国的韧性。毕竟全球600多个工业门类中,我们有200个居世界第一,中间件也是。中国抗风险能力足够。“华为案”看似被动,其实验证了中国的大国韧性。华为只是前台的力量,背后有整个国家综合的国力在。

三是《瓦森纳协定》表面粉饰“自愿”、“多边”过头,往日钳制效力持续弱化。

不仅导致自身约束吃紧,还因为当初拉入俄罗斯等国,使得这一组织想直接钳制中国,也充满很多压力。

毕竟,这20多年的全球化风潮,已经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供应链格局。想直接借助这一组织落实钳制,效率不会高,且不太可控了。

这就跟过去几十年由它主导的各种规则被其他国家尤其中国适应掌握甚至师夷长技以制夷后,它就开始耍赖一样。不是退出做个甩手掌柜,就是另起炉灶。

如此,它肯定要采用更为直白而露骨的策略。尤其过滤掉那些对它不够忠诚甚至反对的力量。

当然,它肯定还会打着所谓“多边”的幌子。美国的一套逻辑,简直是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但不管如何,此刻,可以预言,今日报道中的所谓“多边框架体系”,若成真,无疑会是一个新的类巴统COCOM了:过滤掉许多国家,留下几个可控的小弟。

事实上,看看这两年美国胁迫的几个国家与地区就明白新COCOM套路: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的荷兰与英国、中国台湾地区、韩国等。当然还有爱尔兰、以色列等地。

明显更多指向全球半导体业。因为,上述区域基本覆盖了这一行业核心的供应链体系。

而今,《读卖新闻》进一步强调了所谓量子量子密码学、AI。可以说,欧洲国家以及少数未来拥有数据高地的国家或地区,都会是它的拉拢对象。

这不是北约那种地缘政治概念,但可以说是一种新的“科技岛链”。也是数字化时代的新地缘政治。而围堵重心当然是我们中国大陆。

截至目前,这个虚伪的新多边框架尚未公布。

不过,我们照样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它会奏效吗?

常识是,只要坏人作恶,它就会有一定效果。毕竟,好人即便受欺,只要打不死,还击起来总还是充满恻隐。

不过,中国可不是几十年前甚至20年前的样子了。除了我们自身的科技实力与大国综合竞争力,还有全球化的演进,已经形成一种复杂的网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即便能胁迫几个小弟攒出个“群”,打个“多边”的幌子,来几轮操纵案,也不可能真正持续下去。顶多延缓中国细分领域或具体企业的发展节奏,但根本改变不了大势与产业风潮。

何况即便看似马屁功夫很好的小弟群,也不是铁板一块。尤其是美国拉拢的国家,几乎都是对全球化、全球供应链依赖最重的国家或地区,贸易立身的立场明显。一旦钳制过头,必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自损更大。

中国是全球无可替代的统一的大市场。它不但隐藏着巨大的内生发展、价值内循环空间,更有吸纳全球要素、建构全新供应链格局的能力。

综合人口、幅员、技术、产品、产业门类、供应链、基础设施、地理区位,多年来,中国建构的全球贸易网络,可以这么说,已经具有强大的分布式的能力。

所以,即便一个缩小版的新COCOM成军,短期操纵一些话题,甚至制造一些攻击案例,终归还是沦为寻常的棋子。

“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中国已经适应这种常态,并愈战愈勇。

何况,跟几十年前血肉之战换来的新中国以及后来的和平比,这些阻扰算得了什么。

二、自大的“天佑台湾”

“天佑台湾:电子业与航空运输业共创的奇迹”。

这是台湾地区《电子时报》社长黄钦勇的一则评论标题。

前段长荣航空年终奖金大撒币引发公众注目。华航日子也不错。去年它们货运营收成长超过60%。

但“天佑台湾”实在夸张甚多。实质是,去年全球客运跌惨,而台湾地区40%以上的出口依赖大陆,其中电子业占大头。1047亿美元贸易顺差更不必说。

这种高度依赖型结构,不仅保障了台湾地区的经济安全,实际上也为它的疫情防控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想想看,若台湾地区的进出口不依赖大陆,而是高度分散在全球。哪怕只是侧重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拉美。以疫情防控说,得隐藏有多少成本与破防的漏洞?

即便以今日岛内总人口与确诊数比例、岛屿屏障、大陆托底看,台湾地区的防控都算不上多出色。

所以,“天佑”一词,充满一种盲目的自大。

当然,黄钦勇是我较为佩服的媒体人了。虽然骨子里很绿。我还是从他多年的产业思考中吸收很多营养。

我也认同,疫情之后,全球供应链会进一步分散。中国大陆部分产能尤其电子制造业可能会有外迁,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担心也没用,我们只能顺应,并加快升级,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中主动建构新的体系,扮演新的角色。

相信自己的制造力、全球供应链重心地位不会变,更不会输,杞人忧天、强制阻挡、反复渲染一些外迁案例,说是危机,只会坑自己。

因为,我们自身也需要一种出色的耗散结构。

刚才说台湾地区出口依赖大陆,但也要意识到,话题另一面也有大陆对台湾地区部分制造体系的依赖。不是单一产品,而是体系结构。

台湾地区过去几十年形成的水平分工走向系统整合后,既能耦合,又有一种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不要轻视台湾地区在全球电子业中的系统整合枢纽地位。它也有自身一定的生态力量。

我们真诚地尊重台湾地区于大陆的产业价值。只是说,不要因为两岸产业尤其台湾地区企业的产能迁移而心生忧虑。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两岸产业结构与分工也会走向新的平衡。不能再固守过去的发展模式了。

过去我们太担心台湾地区制造业产能外迁,尤其担心半导体制造产能。

实际上,台积电们的核心产能,本来也不在大陆。它要真一边倒,大陆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会继续存在,整体体系顶多慢一点,不可能垮。台积电若是一头栽到老美那里,30多年来的核心商业立场完全垮掉,那它不可能活不去。不要吹了,一个企业怎么可能跟一个庞大的国家比,瞎扯淡啊。

但两岸必须走出现有的产业分工结构与竞合关系。否则内耗反而更严重。

最近几年,一些过去忙喊“两岸一家亲”的台湾地区企业家,一度骑墙观望,类如郭台铭这种大号甚至一度首鼠两端,墙头草一样。说白了,还是跟鸿海的基本面有关。大陆自身的供应链体系与核心制造正在崛起,鸿海作为个体的价值于大陆没过去那么大了。过往每到一地都成为地方政府座上宾的他,不能说已失去地位,但光环早没有那么绚丽了。面对这种复杂的竞合,加上全球贸易竞争,尤其美国对大陆的钳制,使得他的判断出现偏差,也在大的逻辑之中。郭真以为过去20多年是在拯救大陆,不如意,可以随便砸锅。不过是骑墙表态罢了。

而最近,两岸一个大活动,郭的口风又变了。不过,产业界尤其是大陆产业界可不像过去那样纵容他。

不过,无论郭们怎么骑墙,无论台湾地区产业如何外迁,大陆都应该更加主动。雁形模式放缓,尤其大陆内部能消化很多产能,有梯度效应,加上数字经济的包容性,确实使得许多制造能升级、延续更久,但是,必须意识到,部分外迁也是趋势。

我们应该顺应趋势,在前端基础设施、中端系统与中端制造、包括中间件层面输出自己的能力。全球600个工业门类中,200多个世界第一。即便有1/3输出,也会发挥巨大作用。

内循环不等于所有产能都在内部消化。那会卷死,也会消化不良。会有无名的火山。相比具体的产能,我更重视一种完整的能力与价值体系的循环。过去多年,我们经常说,产学研等协同不够,内循环其实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实践场景。一个看似被动的周期,实际上也是一段无可替代的能力建构的时光。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统一的市场,场景与能力沉淀价值亦无可替代。内循环是系统能力形成的保障,也是外循环、全球化输出的基础。

这个世上没有什么“天佑”。老天只会冷血观照世界。只有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才能真正自助并助人。中国有自己的道路自信。

三、“不共戴天”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语出《礼记·曲礼上》。

即“父之雠,不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

“杀父之仇”的渲染有太多夸张。

周礼本意跟上述语辞表层几乎相反。

《周礼·天官冢宰·叙官》强调的是“和”。没法和,那就通过分封调配区域。

“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凡过而杀伤人者,以民成之。鸟兽亦如之。凡和难,父之雠辟诸海外,兄弟之雠辟诸千里之外,从父兄弟之雠不同国;君之雠视父,师长之雠视兄弟,主友之雠视从父兄弟。弗辟,则与之瑞节而以执之。凡杀人有反杀者,使邦国交雠之。凡杀人而义者,不同国,令勿雠,雠之则死。凡有斗怒者,成之;不可成者,则书之,先动者诛之。”

“不与共戴天”,就有王朝中心与千里之外的差异了。

所谓“父”,未必亲生父亲。可以是王父、父辈。“兄弟”可以理解为“兄弟之国”。“交游”之雠,近从父兄弟,关系更远了些。

就算脱离原文往下演绎,“雠”亦并非那么吓人。

更多是仇怨。近似《诗经》“不我能畜,反以我为雠”之“雠”,仇怨、怨愤而已。

当然,春秋后期,确实已有不同。跟礼制、宗法渗透民间变异有关。

即便孔子的认知,也有很大变化。理解《论语.子路》一段就能明白。

叶公语孔子:“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楚地那里,父亲偷养,儿子揭发。他们的直。鲁地那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父子相隐。鲁地的直。

一个近乎契约,一个互相包庇。鲁地复刻周礼更深,孔子理念更近“父之雠,不与共戴天”。管它有没有理由,这是维持秩序的工具。

再往后,“不共戴天”就隐藏着王权的颠覆味道了。就算不是易姓革命,也得你死我活。

继续演绎。后世解释“兄弟之雠,不反兵”,说“不反兵”就是“不回来/回家取兵器”或“随身携带兵器”。渲染出十万火急的样子。颇近《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仇/同泽/同裳”。就是直接干。

“交游之雠,不同国”。“国”没注释者那么夸张。《说文》“邦也”。《礼记·王制》,“五国以为属,十国以为连,二十国以为卒,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孟子说的“小国”,就是“地方五十里”。不在一起混罢了。

夸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