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15 07:42:30来源:品读诗词歌赋
他是苏轼最得意的门生,但他的诗却全无苏诗之“豪放洒脱”。
他的每一首词,都弥漫着浓雾一样的忧愁。
他曾两次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受挫,拜苏轼为师后勤学苦读,终于高中进士,成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肩的“苏门四学士”。
他就是苏门四学士之首——秦观。
一首《黄楼赋》,让苏轼爱不释手,称他为“有屈原、宋玉之才”,也成功使两人从互相赏识,变为了密不可分的师生关系。可要说秦观的代表作,当属他晚年时期创作的一首《踏莎行·郴州旅舍》,苏轼读后悲痛不已。秦观不幸离世后,苏轼把其中两句写在扇面上,以此来纪念学生秦观。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写于绍圣四年,此时的秦观已年近50。
北宋元佑八年,由于宋仁宗亲政,开始重新任用新党之人,以苏轼为代表的元祐党人相继被贬出京城。
古人云:“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苏轼被贬到了惠州,作为苏轼的得意门生,秦观自然也少不了牵连。他先是被贬为杭州通判,又贬处州,后来,又迁徙到湖南的郴州,最后,又被贬到雷州。
这一次贬谪,对秦观影响很大,他被削去了所有的官爵、俸禄,而秦观本就是心思细腻,悲观之人,这次的打击使他身心俱疲,心中的悲苦凄凉可想而知。
在哀伤苦闷之际,他甚至为自己写下了挽词。而上文中的这首词,便是他被贬郴州时所写的,此时虽是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草长莺飞,但秦观根本没有心情欣赏美景。满腹惆怅无人倾诉,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这两句互文见义,对句工整。“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桃源望断无寻处。”
桃花源本是陶渊明笔下的一片乐土,如今却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失意时的精神寄托。秦观站在旅舍向外观望,一切都是那么虚无缥缈,词人越是苦苦追寻桃源的踪迹,他的愁苦郁闷之情就越发不能纾解。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一句可谓是凄婉至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秦观这一句词:“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春寒料峭时节,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一个“闭”字,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更有杜鹃声声,催人“不如归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阳沉沉,正坠西土,怎能不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感。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这一句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件,本应高兴才对,可身为被贬之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勾起的是诗人对往事的无限追忆以及对今天凄凉境地的无限忧愁。
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故于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最后一句可谓是绝妙至极,是词人情感的爆发点,也正是苏轼最钟爱的两句。这里词人借着质问郴江流向远方,实际是对自己的发问:我本是读书人,为何要卷进政治斗争,导致被贬到这样荒凉的地方呢?字字珠玑,采用发文的句式将词人内心的深悲沉恨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今读来仍旧让人肝肠寸断。
秦观写下这首词不久后就郁郁而终,苏轼得知消息后深感痛惜,在扇子正面写下了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又在扇子背面写下了“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跋语。
纵观秦观这一生似乎都离不开一个“愁”字,童年不幸使人愁、怀才不遇使人愁、仕途暗淡使人愁、爱情离索使人愁。可他恰恰运用这个“愁”成就了自己北宋婉约派一代词宗的名声,他以“古之伤心人”的旗号冲出北宋豪放派词人的重重包围,形成了独属自己的写作风格。
身处中年的我们,每天都会受到不同声音的质疑,但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守其初心,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始终不变。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该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投稿信箱:1871084747@qq.com
—后台回复“早安”,每天收获新惊喜—
让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