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16 09:35:49来源:央视网
“你喝咖啡吗?”
“去买咖啡吗?”
这届年轻人,
在职场上可以没朋友,
但绝对不能没有咖啡之交。
疼痛青春文学真正的主角
二十年前,
咖啡馆
是都市小布尔乔亚们的“第三生活空间”。
它活跃在疼痛青春文学中,
女作家笔下爱穿白衬衣的女主角,
经常披着海藻般的长发,
坐在咖啡馆里经历邂逅、
或者独自emo。
那时候喝咖啡,
图的是个讲究。
打工人的续命良方
二十年间,
咖啡的逐渐普及削弱了附着的“小资”标签,
它摇身一变,
成了格子间打工人的“续命神器”。
起床后用咖啡机
快速制作一杯美式快速醒神、
上班途中
叫了一杯咖啡外卖补充活力素、
午休时间溜到楼下咖啡店小憩
享受片刻的独处时光、
网红咖啡馆打卡
是周末和好友相聚的必备仪式感……
“咖啡成瘾”似乎变成当代年轻人的普遍生活方式。
打开豆瓣小组搜索“咖啡”,
你会发现
“今天你喝咖啡了吗”
“手冲咖啡研习社”等咖啡主题小组,
活跃着成千上万的咖啡爱好者。
大部分组员保持着每天一杯咖啡的节奏,
一天三到四杯的也不在少数,
“别人身体里流淌的是血液,
我身体里流淌的是咖啡”。
据统计,
北京目前有超过4000家咖啡馆,
各大商圈中分布着各大咖啡连锁品牌,
胡同中也不乏小而美的网红咖啡馆。
而“咖啡浓度”最高的上海,
凭借全市7200家咖啡厅,
已经超越纽约、伦敦、东京
成为世界上咖啡数量最多的城市。
预测数据显示,
到2023年,
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将提升至10.8杯,
市场规模也将达到1806亿元。
饮食男女
饮食总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我们生活在一个时刻要求高效的时代,
保持清醒,
是当代年轻人选择咖啡的最初原因。
在提神醒脑方面,
咖啡比茶叶见效更快、代谢更慢,
喝起来负罪感又没奶茶那么强。
在效率不高、精神不振时,
点一杯咖啡,
就是为自己加码一剂
“进击力”和“爆发力”,
挽救快要宕机的大脑,
让身体和精神“满血复活”。
面对高强度、快节奏、
连轴转的工作和生活,
一份意式浓缩的效果,
可比领导天天的口头打鸡血强多了。
久而久之,
咖啡成了一种能让人们重燃热情的“暗号”,
我们喝的不只是咖啡,
更是在品味一种精神态度,
创造一份忙里偷闲,
和一次短暂逃离的情绪出口。
咖啡社交
除了放松提神的功能性作用和情绪价值,
更多时候,
咖啡是年轻人生活里的社交货币。
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
一杯来自同事的咖啡,
代表接纳,
能消除职业生涯起点的迷茫和焦虑。
忙碌冰冷的职场生活中,
和同事为数不多的走心片刻,
可能也蕴藏在五分钟的coffeebreak里:
“还是更爱手冲一点”
“甩个珍藏的手冲豆链接吧!”
……
咖啡既可以是人情往来的回礼,
也可以是职场上杀伐决断的“温柔一刀”。
被工作淬炼过的打工人,
就像冷萃咖啡一样,
磨掉了苦和酸,
言笑晏晏端起几杯点好的咖啡,
不动声色地跟同事抢夺内部资源。
咖啡馆作为曾经的“第三生活空间”,
依然承担着休闲和社交的功用。
点一杯咖啡,
与三两好友谈天论地,
这份咖啡热气氤氲下的闲情逸致,
是纷扰都市中,
让人心头一暖的“小确幸”;
抑或是独自坐在咖啡馆看着流动的人群,
行色匆忙、人心喧嚣,
又何尝不是对生活的入微体验?
有人说,
现在喝咖啡不再有情调,
慢吞吞、悠闲的消费
怎么就沦为了加速工作生活的燃料?
但年轻人在心里默默感谢咖啡,
在每一次犯困、头秃、emo的时刻,
没有什么是一杯咖啡解决不了的。
说说,你爱喝啥咖啡?
辛丑年腊月十四
2022-01-16
编辑:文柯松
责任编辑:瑞雪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