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刘伯温烧饼歌」是怎样骗人的? | 短史记

发布时间:2022-01-17 22:04:16来源:短史记-腾讯新闻

作者丨马佳秦

编辑丨吴酉仁

中国民俗文化当中,有两本影响力甚大的“预言书”。一本是《推背图》,挂靠在唐代人李淳风与袁天罡名下;一本是《烧饼歌》,挂靠在明代人刘伯温名下。

《推背图》的骗人方法,短史记在《》一文中,已有讲述。这里再讲一讲《烧饼歌》是怎样骗人的。

正如《推背图》的作者不是李淳风与袁天罡,《烧饼歌》的作者也不是刘伯温。明代史料中绝无刘伯温创作《烧饼歌》的记载。按陈学霖的考据,《烧饼歌》挂靠到刘基身上,是比较晚才出现的事情。早期流传的《烧饼歌》,其实是挂靠在铁冠道人张中名下,原本叫做《蒸饼歌》。

♦清末《烧饼歌》封面

这位张中是明朝初年的一位道士。他在明代很有名,与张三丰、冷谦、周癫齐名,所以明朝市井之中很喜欢传播他的奇闻异事。宋濂曾为他作传,《明实录》中也有关于他的记载。宋濂奉命写《张中传》,宣扬张中以预知祸福辅佐朱元璋,只是为了完成朱元璋下达的政治任务,宣传朱元璋拥有“天命”合该得到天下——按宋的说法,张中预言神迹的资料,乃是朱元璋提供。解缙在洪武末年上奏批评朱元璋,说他“神道设教”“欲以愚弄天下”,便包括将张中、周癫这类人物刻意塑造为“御用预言家”。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明朝史料里,并无只字提及“铁冠道人张中写过《蒸饼歌》或《烧饼歌》”。大概要到嘉靖末年,张中可以预知明帝国未来的说法才开始流行。此时距离张中活跃的年代,已过去了大概两百年。嘉靖时代之人郑晓在《今言》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朱元璋微服私访来到某寺庙,群僧早已在山门前伏地恭迎。朱问:“何以知朕至此?”众僧回答:“闻铁冠道人云。”于是朱元璋召见了铁冠道人张中。张中进门时,朱元璋“手上饼食未半,即赐道人”。朱还说,你既然能预料我会来到寺庙,那不妨再为我预料一下国事。于是,张中“讯口诵数十句”。被郑晓记录下来的,则只有“戊寅闰五龙归海,壬午青蛇火里逃”两句。郑晓说,这是准确预测了朱棣夺位和建文帝在大火中失踪。

这个君臣二人吃着饼预测未来的故事(是故事而非史实),后来被挂靠到了刘伯温头上。故事里的张中只“口诵数十句”,后世《烧饼歌》的体量远不止此,可知是后人刻意增补。

♦《三才图会》中的刘伯温像。刘伯温在朱元璋时代命运悲惨,屡遭打击,险些死于非命

《蒸饼歌》这个书名首次见于史料记载,已是明朝万历末年。

时人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载了一个与《今言》大不相同的故事:朱元璋游南京鸡鸣寺,见该寺所在位置能俯瞰皇城大内,于是生出毁寺的念头。尚未来得及说出,众僧已集体跑来求情。朱元璋问众僧如何知晓自己的内心想法,众僧回答是“铁冠道人语”。于是,朱元璋召见了铁冠道人张中,亲自测验他:“今日我有何事?”当天是中秋,于是张中回答:“太子某时进饼”。朱元璋遂将张中锁入房中,然后坐等,要看看太子究竟会不会在张中预言的时刻吃饼。结果是张中预言准确。朱元璋于是派人将自己吃的饼赐给张中。派去的人打开房门,发现张中已经消失了。桌上留下一篇《蒸饼歌》,里面预言了靖难之变和土木堡之变。

《今言》与《客座赘语》两书,大约相差了半个世纪。两书记载的“吃饼故事”情节大不相同,应是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的变异。虽然最原始的故事是何种模样已不可考,但从某寺庙(《今言》)变为南京鸡鸣寺(《客座赘语》),从笼统的“口诵数十句”(《今言》)变为留下一本《蒸饼歌》(《客座赘语》),由这种细节上的具体化,仍能看出“历史层累效应”的存在——时间越靠后的故事,细节往往越多,情节往往越完整,可信度也往往越低。

需要注意的是,顾起元的《客座赘语》,只记载了铁冠道人给朱元璋留下了《蒸饼歌》的传说,并没有说当时的明朝市井之中,已有《蒸饼歌》这本书在流传。事实上,也没有史料提到当时有人收藏、阅读过《蒸饼歌》这本书。逻辑上同样不可能——按《客座赘语》的传说,《蒸饼歌》没有外传,只留给了朱元璋,朱为了明帝国的千秋万代,没有将该书散播到民间的道理。

《蒸饼歌》从一个传说中的书名,变成现行刊本那样的实体书,已是它被《烧饼歌》取代、并挂靠到刘伯温名下以后的事情了。这一变化发生的大体时间是清朝中晚期。活跃于光绪年间的金陵文人王柳门,留有笔记《剑青室随笔》,其中提到:

“今所传《烧饼歌》,为明铁冠道人张中撰。……或又谓之《蒸饼歌》。或谓是刘诚意作(刘基获封诚意伯),未知孰是。今之传本,皆紊乱不可究竟。且钞字伪误不一,又非真本矣。”

据此可知,王柳门当日见过多种版本的《烧饼歌》。有些署名铁冠道人张中,有些署名刘伯温,有些书名叫做《蒸饼歌》,它们的文字也不统一。

♦王柳门:《剑青室随笔》

为什么明代只有《蒸饼歌》的书名流传,到了清代中晚期却出现了《烧饼歌》的实体书?

原因是当时的反清思潮。

鲁迅经历过清廷的灭亡与民国的成立。他依据个人经验在《阿Q正传》里写道:“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烧饼歌》里的“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人方罢手”,便对应着鲁迅的这种经验(“九十九”是百少一,可被解读为“白衣”)。日本情报人员宗方小太郎曾言,武昌首义后,他去拜访黎元洪,见到《烧饼歌》里的“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人方罢手”,被当成对联,挂在了军政府的门柱上。辛亥革命时年约14岁的萨孟武也回忆说:“大约宣统元年之时,刘基的《烧饼歌》与什么和尚的《推背图》,在市上都可以秘密买到。……当时同学——小学同学,几乎无人不能背诵《烧饼歌》,……‘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人方罢手’……时人均深信清室必亡”。11岁的夏衍也有相似的回忆,他说:“我每次走过邬家店门前,都有许多人聚集在那里议论《推背图》(注:夏衍手误,应是《烧饼歌》)上说的‘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方罢休’这两句话。”

显而易见,《烧饼歌》曾被晚清的革命党人用作对抗清廷的舆论武器。其中关于清朝灭亡的那部分内容,与其说是一种“预言”,不如说是革命党人对未来的一种“期望”。今天流传的《烧饼歌》版本,是经由革命党人编撰过的——1903年出版的邹容《革命军》一书中,除《革命军》正文外,也载有刘伯温《烧饼歌》。

♦1911年,《时报》报道京城之中有人张贴《新烧饼歌》

这也能解释刘伯温为何能取代张中,成为《烧饼歌》的作者。

首先,在明代,张中是远比刘伯温更有名的预言家,明代的《透天玄机》一书将刘伯温塑造为求教者,将张中塑造为点拨者和回答者,便是一个证据。但到了晚清,张中的名气已经衰落,刘伯温比他要有名得多,更适合成为汇聚各种传说的“箭垛式人物”。

其次,在清代天地会与洪门的传统里,刘伯温早已成为与诸葛亮齐名的神机妙算军师。咸丰、同治年间,民间传抄的天地会宣传资料里,有许多署名刘伯温的谶言诗。这些诗或预言太平天国与天地会将取得胜利;或预言“直去征广东”“真命在福建”,在天地会内部为后续行动制造合理性。晚清的革命党人经常与秘密会社合作,让刘伯温取代张中成为《烧饼歌》的作者,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1911年,《时报》刊文解读《烧饼歌》

《烧饼歌》究其本质,是一部集体创作的书籍。晚清革命党人是它最重要的作者之一。革命党人之外,它应该还有更早的作者,只是我们已经不能知道是谁。

不过,也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循。1900年,杭州的《游戏世界》月刊,登载有一篇《烧饼歌》。这是一篇小考据文章,作者读过当时民间流传的《烧饼歌》,这些书大多署名刘伯温。作者则称,根据《明史》的记载,与朱元璋一起吃饼然后“口诵数十句”之人不是刘伯温,而是张中。作者还说:

“今查流传烧饼歌,满纸俚词,独无戊寅闰五龙归海二语。除同治以前事,多不验。庚子拳匪之乱,亦绝不符合。或谓此书系道咸年间匪徒伪托,煽惑人心,理或然欤。”

此文作者称,他见到的《烧饼歌》,只能“预测”同治年代以前的事情,之后的事情就很不准了,连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逃跑这样的大事,也完全没有预测到。由此可知,该文作者见到的《烧饼歌》版本,还不是完全版,尚未来得及补足八国联军入侵这一段(今天流传的版本,是有这一段的)。革命党人此时,可能还没有接手编撰《烧饼歌》。

♦1900年杭州《游戏世界》月刊的文章

另据陈学霖针对《烧饼歌》文本所做考据,此书预言天下大事,“特别是明代的几场大劫,都是编造者缀拾明清稗乘传闻而成,所谓应验之说,亦是因袭前任,撰者不过稍费心思,排比称篇而已”。比如,预言靖难之变时,刘基对朱元璋说,南京城虽然建得很好,但“只恐燕子飞来”。这一段其实取材自明代人何乔远《名山藏》一书记载的刘基逸闻,化用了刘基“美则美矣,燕子得入焉”一句。简言之就是将前人创造出来的传说故事略作加工,然后整理到一起,编成了《烧饼歌》一书。

以上,便是《烧饼歌》的大致始末。历史事件发生在前,预言书的编撰发生在后;编撰者隐去自己的名姓,再将书挂靠在刘伯温的名下,这些“预言”,当然会准得不能再准。而在不得不描述未至时代之事时,除了清晰表达强烈的反清立场外,因无具体历史事件可供创造谶语,便只好在措辞行文上走隐晦恍惚的路子(如进入民国后的历史),以求无论发生什么,都可以牵强附会做一种解释。天底下所有灵验的“预言书”,其实都是这个套路。《推背图》如此,《烧饼歌》也如此。

当然,更重要的是,《烧饼歌》在清末出现,呼应了一种时代情绪。这是它能广泛流传开来的主因。(来源:腾讯新闻)

①陈学霖:《刘伯温<烧饼歌>初考》。

②(美)富路特:《明代名人传》之“张中”条,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版,地91-94页。

③《<革命军>版本叙录及各期版本》。收录于《邹容集》,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第144页。

④陈支平:《福建南安发现的清末天地会文件述略》。

⑤傅国涌:《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第04-06页。

⑥王柳门:《剑青室随笔》,《南京文献》1947年第2期。

⑦佚名:《燒餅歌》,《游戏世界(杭州)》1900年第3期。

相关阅读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