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19 08:45:23来源:海外探客
印度向菲律宾出口布拉莫斯导弹这件事,甚至没有在中文世界激起什么水花。这正是新德里实际地位的体现——莫迪的印度正习惯于苟活在大国的背影里。
据《华尔街日报》2022年1月17日的报道,印度和菲律宾宣布,两国已经达成一项军售协议,有望在本月签署合同——印度将向菲律宾提供3套布拉莫斯(BrahMos)反舰巡航导弹系统,总金额约为3.75亿美元。这是印度第一次出口BrahMos导弹。
菲律宾与美国之间签署了无限期的军事盟约。菲律宾防长洛伦扎纳声称,从印度进口的导弹将主要由菲律宾海军的海岸防御部队来操作,印度还要对菲律宾操作员进行培训并提供后勤支持。而菲律宾海军前副司令RommelOng声称,引进的这些导弹将从北到南部署在菲律宾群岛上,以覆盖面向“争议海域”的西海岸,增强对华抗衡的能力。
按照美媒的说法,印度与菲律宾的这项交易可能有助于抗衡东方大国,新德里也有意在“东向战略”的指引下与美国的盟友加强防务联系,进而释放强硬讯号。
不过,如果想仅靠一两种武器就想改变军力对比,印度和菲律宾未免过于天真。毕竟每套BrahMos导弹系统仅包括两个导弹发射器、一个雷达和一个指挥控制中心,虽然可以在10秒内发射两枚导弹,但面对大国,菲律宾未必有发射导弹的机会和勇气。
通过这次军售,新德里似乎想为军长级边界谈判寻找一些筹码。而最终的成果和“共识”是发布联合新闻稿,从内容来看印度开始学会冷静地正视形势,进行了收敛,友好气氛的形成也从侧面证明印度没敢像上次谈判那样“提出不合理也不切实际的要求”。
现在印度表现出略微理性的一面,固然像一些媒体所言与“前国防参谋长拉瓦特坠机身亡”直接相关,而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时势所逼。
何谓时势?对印度而言,就是莫迪正错过最佳的崛起时机。
特朗普在2017年1月的上台曾给了印度不小的期待。也是在2017年1月,莫迪开始重用对华极为敌视的拉瓦特为陆军总长。这个拉瓦特随即在2017年6月制造了洞朗事件。缴纳了“投名状”之后,美国在2017年11月邀请印度加入了美日澳印四国集团(QUAD),并进行外交会晤。
而在2018年4月、6月和2019年10月,中印举行了3次高峰会晤。在此期间特朗普当局发动了贸易战,针对大陆2000亿美元商品施加关税。莫迪当局则左右逢源、左右横跳,一时间显得游刃有余,也捞到了一些好处。
到了2020年1月,随着特朗普当局越来越走向癫狂,印度再次蠢蠢欲动。正是在2020年1月,莫迪提升拉瓦特为国防参谋长,统领印度三军。2020年2月,特朗普高调访问印度,与莫迪举行会谈,印度人受宠若惊。2020年6月,拉瓦特作为幕后黑手,操纵武装人员在加勒万河谷越界挑衅,印度在冲突里一败涂地。
到了2021年1月,特朗普下台,拜登上台,继续利用印度。莫迪也参加了2021年3月召开的四国集团(QUAD)首脑峰会。
通过复盘,其实可以看出,莫迪貌似精明的操作,其实是得不偿失,反而令印度错失了真正的机会。
印度在犹豫之后放弃了在大国之间保持中立的做法,向美国一边倒,舍弃了一贯灵活的外交战略,反而丧失了超出印度国力的影响力和地位。
不仅美国人向莫迪许诺的大笔投资、大规模技术转移和产业链转移基本落空,莫迪当局还因为短视而失去了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红利。
莫迪当局妄图利用中美矛盾榨取利益,却没想到这个杠杆不是印度能够操作的。甘当超级大国的马前卒和帮凶,有越南的教训在前,印度成功地再次重蹈覆辙。
没有大英帝国的命,却得了大英帝国的病,总是妄图通过武力扩张获得超额回报,印度这5年算是栽了。在边界的博弈,印度不可能赢。战争一旦爆发,对大国而言只是自卫反击,对印度而言却是首都生死保卫战。
现在印度的地缘利益损失只是刚刚开始,丧失外交弹性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内卷。莫迪当局为了节省点银子,甚至要减免农业补贴,最终不得不屈服,证明其内部改革已经基本夭折。而为了短期利益拒绝加入RCEP,更是让印度无法融入区域经济体系,等到明白过来时注定为时已晚。
印度丧失了崛起的最佳时机,时也命也。新德里拒绝老老实实当一个二流国家,才是悲剧的开始。很多事情吹吹牛可以,能否实现是另一码事。
据印度《欧亚时报》1月17日的报道,印度原子能和太空发展部长吉滕德拉-辛格近日宣布,印度载人航天计划“加甘扬”(Gaganyaan)定于2022年发射,而印度的第一个空间站也计划将于2030年建成。
2019年,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首席执行官KSivan就第一次介绍了“印度空间站”的特点。Sivan声称,印度的第一个空间站可能达到20吨,位于地球上空400公里的轨道上,宇航员能在空间站停留15天至20天。
印度防务分析家提库(NitinJ.Ticku)认为,如果把中印的记录放在一起,就会更加清晰地了解印度空间站的发展进程——从核试验到反卫星试验,印度一直在“非常快速”地对华进行追赶。
Ticku还声称,中国首次进行核试验是在1964年,印度则是在1974年——用了10年多赶上;中国在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印度在2008年发射了“月船1号”;中国在2007年进行第一次反卫星任务,印度在2019年紧随其后。因此在理想情况下,既然中国现在已经发射和建造了自己的空间站,印度可以像ISRO宣布的那样,到2030年拥有印度自己的空间站。
数十年来,很多印度人一直深信“中国有的印度也要有”。不过,一个基本认知是,只要有东方大国在,印度就只能苟活于二流行列。
印度想实现经济飞跃,不可能靠部分工业化,不可能靠中低端产品,它需要的投资和工业化规模得是和大陆一个档次。然而全世界的市场和需要的物资是有数的,已经不可能容纳另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崛起。这也是莫迪当局处心积虑想跟着美国阻断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根本原因。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不挤掉几个庞大且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印度就没有足够的空间,印度的崛起注定是无望的。
比这个残酷现实更残酷的,是认清这个残酷现实。莫迪当局对外贪婪且狠毒,反映出的是急躁和绝望,担心的是被大国们所忽视。
话说回来,至今无法在军工领域自立更生的印度依赖的是“洋枪洋炮”,印度数千家军工企业的年产值不过120亿美元。而仅向法国购买阵风战斗机一项合同,印度就要支付超过80亿美元。向菲律宾出口布拉莫斯反舰巡航导弹系统,核心技术也是来自俄罗斯。
总有一天,印度会明白自己的二流身份已经不可动摇。至于上升为一流强国?反正做梦又不用花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