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4 10:37:39来源:if爱与美好
最近沸沸扬扬的家暴事件,终于有了最终结果。
施暴者王鹏飞被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撤职▼
外加五日拘留,批评教育▼
看过家暴视频的人,总归意难平。
视频中,男方不停地甩女方巴掌,要把对方往死里打的架势,不顾小孩在旁边,甚至婆婆上前干预,也只是把孩子抱走,留女方一个人继续挨打。
这样让人触目惊心的画面,只换来一个拘留五日?
除此之外,通报中不容忽视的一点:夫妻双方均认识到各自错误且互相谅解。
即使已经经受了非人的虐待,到头来依旧是选择原谅,这只是千千万万被家暴女性中的一例。
「不要容忍家暴」
这种话早已说了若干次,但爆出家暴事件后,为何仍然是女性不断容忍,男性毫无克制?
被姑息的男性陋习
一段看似正常的关系,如何一步步滑向施虐和受虐的深渊。
这起案件被曝光后,女方写了一篇长文痛诉和男方从预备结婚到现在结婚三年间,自己所经受的不公平待遇。
细数了男方的诸项罪证,罄竹难书。
早在筹备婚礼时,男方就已经开始洗脑女方问家里要彩礼,否则就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通过语言上的PUA让女方缺乏自我价值感。▼
结婚后,女方怀孕,男方及男方家人都不管不问,甚至不花销,全靠娘家人照顾。▼
从孕期就开始家暴,还会骂丈母娘,连孩子都粗暴对待。▼
女方全程丧偶式育儿,孕期得不到照顾就算了,孩子出生后,男方也是很少尽到父亲的责任。▼
在职场上志得意满,就把领导范儿也带回家,在家里指指点点。▼
吵起架来,就要挟女方自己随时可以找一个更年轻的。▼
家暴可能只是这些冲突中最醒目的体现,但在实际生活里,同样折磨人的,是与之相关的一连串行为:
比如不把妻子当回事,总是在家颐指气使当领导;
比如从来不关心孩子教育,美其名曰“我负责赚钱养家不就够了”;
比如不尊重妻子的人生规划、职业发展,理所应当认为对方应该被牺牲;
比如动辄语言暴力,通过贬低妻子来达到情绪精神的控制,使得妻子觉得离了自己就不能活;
比如酗酒;比如出轨;比如......
这些被姑息的陋习,因为太过常见,所以某种程度上被合理化了。
但它们都暴露了这些男性心中的底层逻辑:从始至终,他们都不把妻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
电影《婚姻故事》中,女主决定离婚
因为在婚姻中丢失了自我
似乎达成婚姻关系,甚至变成恋人关系,对方就变成了可以全身心为自己牺牲的附属品。
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在一步步试探中滑向深渊。
从最开始无视对方的意见,冷落对方的需求;
到吵吵架没什么,动动手也正常;
再到只要打不死,就往死里打。
美剧《大小谎言》中
妮可-基德曼饰演一位被家暴的妻子
虽然并不是每种不平等都将走向肢体上的暴力,但其他结果也并不会好到哪去:可能是精神暴力、语言暴力、或者不停地压榨妻子,比如五年抱仨的生育工具人。
有一种PUA
叫“社会环境的PUA”
这个事件的结局,让很多围观的网友为之不满的,还有女方的态度:选择谅解。
早在这起家暴被曝光之初,就有不少人说:女方被打了三年都不知道离婚,这种事情都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真要过不下去早就离婚了。
还有人在通报里扣字眼说,女方用“过激言行导致双方矛盾升级”,总之千错万错,都是没能逃离魔爪的女方的错。
这种受害者有罪的言论不要太多。
先不说面对家暴,离婚的风险很大,参考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如果丈夫有心理问题,那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胁。
与家暴者分手是否等于面临更大的危险,这是需要考量的一点。▼
TED演讲《为什么家暴受害者不选择离开?》
其次,已经有孩子的女方选择谅解,多半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
在长文中她就写道:“我爸爸妈妈让我为了孩子有个完整家庭去忍”。
“忍气吞声努力的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这也是大多数家暴中的女性选择忍让的原因。
《天网》中就曾记录了一起类似的案件,妻子遭受家暴并报警,警方赶到的时候,妻子的眼睛已经被打到淤青,连民警看了都气不过。▼
但是当丈夫真正面临拘留的时候,妻子又主动求情,说伤不是他打的是自己撞的。▼
家没家暴其实一目了然,但她还有孩子,爸爸如果有了案底,孩子的未来该怎么办?
据全国妇联公布的2016年《中国家暴现状》调查表明,中国2.7亿个家庭中大约有30%存在暴力侵害,平均每7.4秒就会有一位女性受到丈夫的殴打。
而她们平均被打35次,才会选择求助或者报警。
这个时候,苛责受害者不够勇敢、活该被打,太残忍了。
为什么被家暴的女性就算长期受虐也要隐忍?
这跟整个社会从小就给女性灌输的观念是密不可分的,似乎女性,天生就是要被牺牲的。
电视剧《摩天大楼》截图
回想一下我们成长经历中,不管从亲人、朋友、还是主流社会的口中听到的声音:
小的时候,爸妈告诉我们要乖,好好学习工作,长大嫁到别人家里做个贤妻良母;
但有贤夫良父这种称呼吗?闻所未闻。
长到二十出头,又开始忙不迭地催婚,工作不重要,学业不重要,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结婚,不然一旦被剩下,就是“没人要的老姑娘”;
结了婚,那必须得生小孩,不然人家娶你干嘛?而且,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没有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关于这个观点,电影《爱情神话》里已经做了反驳,照此逻辑还能说,一个女人这辈子没为自己活过是不完整的呢!▼
更别说生了孩子,身份又加上一张“母亲”的标签,更是要全身心地放在孩子身上;
男人可以出去喝大酒,出去完成自己的事业,但是母亲必须照顾孩子,否则就不是个好母亲,毕竟“母爱最伟大”。
女性的一生,已然牢牢地被道德绑架。
老公、孩子、父母、家庭......所有的利益,都可以放在女性的利益之前。
我们呼吁男女平权那么久,大部分人也认同女性应当去选择成就自我,但当女性真正迈出那一步的时候,无数陈腐的声音又会从四面八方涌来:
根本没有女人会这样做,为什么就你特殊?
整个社会环境对女性的压制,不光是由一个男人构成的,也不是由一个家庭构成的,它是所有人对女性的凝视构成的,甚至其中还有一半是来自女性同胞。
说一套做一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女性想要成就自我,道阻且长。
男女平等
应当是我们不变的社会共识
我们女性自己能做的,就是肯定自己的价值,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
我们时常鼓励女性要有一份自己的事业,不依附于男性。
不仅仅是因为这能带来价值感,也是为了在如此受伤害的时刻,有转头离开的勇气。
很多女性一再忍让,因为怕丈夫出事家里就没人赚钱;怕孩子未来受影响。
但在暴力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会如何,这点就不需要考虑吗?
如果自己有一份离了丈夫也死不了的工作,有在暴力面前及时脱身的能力,不才是给孩子最好的负责和保护吗?
《圆桌派》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李玫瑾谈家庭暴力
而女性的价值感,有多重要。
很多女性的屈服,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有发展出独立的自我价值评估。
男性从小被灌输要拼搏、要努力、要出人头地,而很多女性从小被灌输的是以后要嫁个好人家。
独立价值这种东西,当你认为自己生而拥有,就不会在它受到侵犯时去选择忍让。
但如果没有这个意识,那在被不停试探底线时,就会不停退让,仿佛那就是本不该拥有的东西。
有一天,女人或许可以用她的“强”去爱,而不是用她的“弱”去爱,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舍弃,而是自我肯定,那时,爱情对她和对他将一样,将变成生活的源泉,而不是致命的危险。
但在这之前,爱情以最动人的面貌,概括了压在封闭于女性世界中的女人、受伤害又不能自我满足的女人身上的诅咒。无数的爱情殉道者抗议命运的不公,因为它把荒凉的地狱当做最后的得救,提供给她们。
——波伏娃《第二性》
更广义来说,女性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学业、工作、爱情、婚姻、生育等各个方面,都应当把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
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我们生而有价值。
「我的价值也许不大,但也丝毫不比你少。」
我们读书受教育、努力工作,是为了见识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强大的能力,去面对人生诸多困境。
女人,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生来就是伴侣、母亲、服务者。她可以去做这些,也可以不。
我们生于人世间,是为了创造,而不是牺牲。
本文内容为if微信公众号原创
如果你喜欢if姐的文章
记得把姐微信标星
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哦
点一下
相信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