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天宝十四年,两个人的往事

发布时间:2022-02-05 13:48:42来源:古墨社

文:月光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大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造反。享惯太平盛世的玄宗根本不信安禄山会造反,等到叛军席卷河北,诸城尽降消息传来,他才不得不信安禄山真的反了。

悲凉之于,他不禁问了一句:“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下属回答他:“有,他叫颜真卿。”

01

颜真卿:不止是书法家

颜真卿出生在公元709年,那正是大唐初现欣欣向荣时。公元734年,25岁的颜真卿登进士第,开始步入官场,做了监察御史。公元738年,他的母亲去世,他回家丁忧三年。

再次回到官场的他,被任命为醴泉县尉(今陕西咸阳市礼泉县)他在这地方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一干就是三年,慢慢的,从一名小吏升到了市一级的检查官。

天宝六年,颜真卿因为出色的工作能力被调回了中央,随后他升任为殿中侍御史,专门负责朝廷殿堂朝会班次等等事情,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个闲差,可是在颜真卿看来,认真履行监督的事情,才是为官做人之道。

当时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是杨玉环,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因此飞黄腾达,官至宰相。颜真卿明确表示“我不是杨国忠的官,我是大唐的臣子。”这让杨国忠心生忌惮。753年,在杨国忠的排挤和打压之下,颜真卿被调离京师,来到平原郡担任太守。

平原郡位于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管辖之内,颜真卿来到平原郡后,隐隐感觉到安禄山有谋反迹象。为防患于未然,颜真卿以久雨干旱为由,在平原郡加高加固城墙,挖深城池。但安禄山见他常常夜宴好友,围炉煮茶,高谈阔论,一副儒生行事模样,便不以为然起来。

与此同时,颜真卿在平原郡废除苛政,重视教育,政绩过人,得到了世人称颂。更是留下了“御史雨”的轶事典故。河南甘肃一带大旱,郡里有冤案常年未得到处置,颜真卿到任后,快速处置案件,让罪犯得到惩罚,让蒙受不白之冤之人得到沉雪。当时,案件一处理完,天降甘霖,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御史雨”。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仅一个月,东都洛阳沦陷。不到一年,黄河以北全部沦陷,而颜真卿领导下的平原郡仍旧坚守抵抗,并与其堂兄常山郡太守颜杲卿共同抗击敌军。

为坚定平卢将领刘正臣的决心,他不顾部下劝阻,不惜把年仅十岁的儿子颜颇送去当人质。在颜真卿的率领下,17个郡在同一天宣布效忠朝廷,并奉颜真卿为总盟主。

就在他们顽强抵抗的第二年,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一家三十多口人被俘,叛军把刀架在颜杲卿儿子颜季明的脖子上,想威胁颜杲卿投降,颜杲卿坚决不从,叛军当即杀害了颜季明。颜杲卿被叛军押送到洛阳交给安禄山审问,当着安禄山的面,颜杲卿痛斥安禄山种种卑劣行为,安禄山大怒,下令将颜杲卿“节解”——一种将人肢解的酷刑。

两年后战事稍缓,颜真卿托人寻找亲人们的遗骸,几经找寻,只寻到侄子颜季明的一颗头颅,面对侄子的头颅,颜真卿悲痛不已,奋笔疾书,写下名动后世的祭文——《祭侄文稿》,全篇353个字,每一个字都被彻骨的悲凉之感浸透,每一个字都控诉着“安史之乱”给大唐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764年,颜真卿因为功绩被唐代宗封为“鲁郡开国公”。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时任宰相卢杞因为素日与颜真卿有过节,竟然说动德宗派年近80的颜真卿去敌营招降。

颜真卿明白卢杞的险恶用心,但是为了国家不再遭受战乱之苦,为了黎民百姓,颜真卿还是义无反顾地舍命前往,最终被敌军绞杀。嗣曹王李皋听到颜真卿去世的消息后,忍不住为他失声痛哭,泪流满面。半年后,叛乱平定,淮西节度使陈仙奇派军护送颜真卿的灵柩回京,德宗为他费朝五日,追赠司徒,谥号为“文忠”。

02

高适:不止是诗人

公元749年,失意半生,已经46岁的高适为睢阳太守张九皋的推荐谋到了仕途里第一个位置,他的第一份正式差事是往范阳送兵。他大概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六年之后,他亲自送往范阳的这批兵居然会成为安禄山反事的前卒兵。

在这之前,高适一直漂泊不定。他的祖父高偘戎马一生,是初唐时期的名将。头顶祖父光环的高适有着与生俱来的傲骨,从小就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他的童年是在岭南度过的,父亲长期在那里为官,直到二十岁那年父亲病逝后他才回到北方闯荡。

他那种孤傲的个性显然难以立足于京城,不久后,他到河南商丘定居,几分薄田,几间寒舍,过起了诗书耕读的清贫生活,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八年。他曾写有一首诗,以记录那段悠闲散漫的时光:

依依西山下,别业桑林边。

庭鸭喜多雨,邻鸡知暮天。

野人种秋菜,古老开原田。

且向世情远,吾今聊自然。

28岁时候,他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他先后在朔方节度使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幕僚里写诗,打杂。虽然没有什么战功,却也赢得了很好的诗名。但盛名之下的高适心里总是空落落的,他想起因为赫赫战功而陪葬在唐高宗李治乾陵的祖父,便决定抛开青衣,换上戎装,奔赴边塞。在那里,他写下了著名的《燕歌行》。

天宝十一年,已经49岁的高适听闻大将哥舒翰攻克吐蕃后,立即写诗一首:“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哥舒翰早就听闻高适的诗名,他向唐玄宗力荐高适,在哥舒翰的提携下,他任哥舒翰军中掌书记。自此,高适青云直上。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盛唐走到尽头。此刻已经焦头烂额的唐玄宗把守潼关的重任交给了哥舒翰,同时,任命高适为左拾遗。

安禄山来势汹汹,哥舒翰打算坚守不出,与敌人打持久战。可惜唐玄宗轻信杨国忠的谗言,一定要让哥舒翰出门迎战,哥舒翰君命难违,出门迎战,结果兵败如山,潼关失守,长安乱作一团,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人连夜逃离长安。

高适不顾危险骑上快马,追赶南逃的唐玄宗,当他满身是伤站在唐玄宗面前并恳切地和唐玄宗解释哥舒翰兵败的原因、并对当前局势进行条理清晰的分析时,本来六神无主的唐玄宗松了一口气。后唐玄宗任命高适为谏议大夫,辅佐新登基的唐肃宗李亨,而此时的李亨,正面临永王李璘的反叛,他急需一个能挑起重担之人,高适见状,主动请缨,并顺利平叛。高适平定永王之后,又领兵解了睢阳之围困。

763年,已经60岁高龄的高适,出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年末,吐蕃作乱,攻陷拢右,兵力直逼京都。高适领兵攻击吐蕃南境,意图牵制吐蕃主力,减轻京都压力,可是由于吐蕃兵力太盛,高适节节败退,连丢两州,唐代宗紧急换将,派两次镇守蜀地的黄门侍郎严武接替高适职位。被替换回京后,高适不争辩不解释,坦然接受各种流言蜚语,仍尽力效忠朝廷。765年正月,高适病逝。《旧唐书》有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公元907年,历经289年的唐朝灰飞烟灭,而关于天宝十四年的一些人和一些往事,刻在人世间,留下永久的回想。

作者简介:月光,小学老师。左手公文,右手閱讀。喜歡細瑣生活中的一切美好,流年清歡,一網而深。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