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职场 文章内容

不想上班,只想看比赛

发布时间:2022-02-08 16:14:37来源:看理想

今天上午,谷爱凌赢得了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的金牌。但大多数人已经开始复工,无暇观看比赛,有时间的话,谁不想看运动员们的英姿呢?

在不工作的日子里,我们很快乐,吃年夜饭、聊天、遛弯,哪怕是亲戚的唠叨都可以接受;一旦又要开始上班了,便会头疼、心焦,因为那是一条可以想象的艰辛道路。

无论如何,新的一年开始了,长假过后,我们该如何收拾疲惫的心灵,给自己打打气,好度过不放假的每一天?

今天的文章,我们准备了三条放松工作指南,希望帮助你从假期中“脱困”,尽量开心地生活吧!

来源|《》

01.

如何拒绝过度工作?

安德普翰研究中心(AutomaticDataProcessing,ADP)一直注重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管理研究,他们在2021年4月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在这次研究里,他们对17个不同国家的3万2千多名“打工人”进行了调研。

报告显示,1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周会加班至少20个小时。平均来看,来自这17个国家的打工人,每人每周都会加班9.2个小时,而一年前的调查,每人每周的加班时间是7.3个小时。

需要提醒的是,加班时间的快速增长和疫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很多国家,持续的疫情导致了持续的居家办公,这种办公形式模糊了工作和私人生活的边界,也就非常容易导致加班现象的增加。但是另一方面,在世界上很多地方,“过度工作”的文化确实正在变得流行起来。

“过度工作”的文化也是一种“奋斗文化”,简单来说,就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努力有着非常严重的痴迷,对所谓“积极的”生活方式趋之若鹜。公司的墙上、显示屏上,任何显眼的地方,都可能贴着鼓励员工努力奋斗,不要停歇的标语。

2018年11月,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推文,说的确有比特斯拉更轻松的公司,“但没有人能靠每周工作40个小时就改变世界”。

很多科技公司的使命都是“改变世界”,或者至少是改变某一个领域内的世界。企业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试图把工作内容,和员工作为个人的价值等同起来。

2014年,《纽约客》的一篇文章,把这样对工作的浪漫化称作是一种狂热。纽约大学的管理学教授AnatLechner说,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崇尚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睡觉、起床、努力地工作一整天,然后睡觉,就这样重复一遍又一遍”。

我们经常能够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看到,无论金融白领还是学生的视频里,都展示着一种极其自律、极尽光鲜亮丽的工作和学习状态。这是社交媒体时代的特别现象,工作被美化了。

过度工作会给“打工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非常大的压力。Burnout,燃烧殆尽或者崩溃,就是一种后果。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burnout认定为一种“职业现象”,表示“没有妥善处理因长时间工作所带来的压力”而导致的状态。

在过去,主要的关注对象集中在特殊的服务业,比如医生等需要在晚上也随时待命的职业。但现在,似乎有越来越多的行业正在加入。

作为个人,我们很难改变这样的“奋斗文化”或者是环境。有些工作必须要在今天完成,有些会议必须要在今晚开,都不是员工自己可以决定的。但有些细节,我们或许还是可以做出改变。

不在非工作时间回邮件,不在非工作时间回工作微信,这都是可以借鉴和尝试的方法。如果你觉得这样不太现实,也可以在平常的生活里多注意,或者拒绝社交媒体对工作和过度努力的美化,工作真的没有那么开心。

02.

假期之后,给你两条继续放松心态的理由

长假之后,人们重新面临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不免焦虑。以下,将与大家分享两条让我们可以继续放松心态的理由,或许我们也不需要那么紧绷。

2021年,美国作家、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卡尔·纽波特(CalNewport)在《纽约客》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叫做:“生产力文化带给我们的失望”。

卡尔·纽波特写到,他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生产力(productivity)”这个词表示反感,因为大家觉得自己被施加了太大的压力,每个人都不得不出产更多的成果,以至于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牺牲和家人共处的时间。甚至疫情来了,个人生活中有突发的事件,我们都难以逃脱,还是会被不断要求保持生产力,否则就会掉队,就可能被抛弃。

这显然是不健康的。但是,卡尔·纽波特在文章里面还是为“生产力”这个词做了辩护。他说,人类追求生产力的提升,这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只有生产力提升了,我们才能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大家现在对生产力文化的不满,根源在于我们追求生产力的方式错了。

他说,在人类的历史上,生产力的提升一直是依靠改进和优化生产系统做到的。比如,轮耕制度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另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亨利·福特发明的流水线作业法,极大地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力。当然了,流水线也让工人的工作变得单调,并且技能变得退化,但单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它的确是一个革命性的发明。

也就是说,提升生产力的责任应该在企业、在系统身上,但是,近几十年来,全世界的趋势却是将提升生产力的重担转移到了个体身上。

本来一件宏观的、结构性的事情,现在变成了一件个体的、原子化的事情;本来提高生产力更多是企业所有者,现在却变成了个体劳动者的责任。就好像福特的汽车工厂里面的装配工人,要为提升福特公司的生产力负责,这既不可能,又会给劳动者带来过重的负担,让人们疲惫不堪。

几年前,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吴修铭也曾写过一篇文章,他关注的不是工作,而是休闲和业余爱好。他发现了一个现象:对于不少人来说,业余爱好也变成了一种工作,要去争强好胜。换句话说,连业余爱好也开始“内卷”。

比如,有人喜欢跑步,但他们会觉得,在家附近随便跑跑是不够的,一定要去参加马拉松比赛才行。有人喜欢画画,但他们会觉得,只是自己随便画画是不够的,一定要晒到社交媒体上,并且获得很多的点赞才行,能想方设法进到一个画廊里去展览就更好了。

但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么累吗?业余爱好本来就是用来休闲的,是我们在工作之外的领地,是可以不受生产力的压力、不受竞争法则影响的,没有KPI要去完成,没有人和你竞争。我们的辛苦工作,换来了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但不少人却把它变成了另一份工作。

这种不健康的趋势,也让大家不敢拥有业余爱好,因为我们害怕在自己的爱好上做得不够好,以至于不敢开始。

吴修铭认为,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赞美平庸,至少在业余爱好上应该这样,因为追求卓越并不是业余爱好的目的,它反而会毁了我们对业余爱好的享受。

放轻松点,不用给自己那么大压力。在工作上,不用总是逼着自己做更多,因为提升生产力应该是雇主想的事情;在业余爱好上,也无需有竞争的心态,我们的任务只是放松下来,去自由探索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已,别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第二份工作。

03.

‍♀️

一起来做慢运动吧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慢运动(slowmovement)?

慢运动是1986年从罗马的慢食运动开始的。1986年,卡洛·佩特里尼(CarloPetrini)和当地的活动家一起,抗议麦当劳餐厅在罗马开业,反对以快餐为代表的“快速生活”,呼吁大家进行一场从厨房开始的放慢速度的革命,去重新发现当地美食的丰富。

慢食运动很快就扩展到了其他的领域,发展出了比如说慢音乐、慢时尚、慢消费、慢科技、慢旅行等慢运动。

慢运动也渗透到了工作领域,有人提倡要推行慢效率(slowproductivity)。工作几乎是每个人的成年人生活中最容易压垮人、给人压力的一部分。社会快速的发展和变化,让每个人觉得好像自己只有加快速度工作才能够不落伍,只有加快速度才能够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与此相对的,慢效率主要的目标是减少工作时间,精简工作任务,通过将每个人的工作量保持在一个可持续的水平来提高效率。放慢速度、做更少的工作、减少工作时间,反而能提高效率,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常?

但首先,慢运动里提到的“慢”,并不是说我们都要降低速度,以龟速做事情。

在《慢活》(InPraiseofSlowness:ChallengingtheCultofSpeed)这书里,作者卡尔·奥诺雷(CarlHonoré)写道:

“它(慢运动)是一场文化革命,反对那种认为速度越快越好的观念。慢的哲学不是指以蜗牛的速度做任何事情。它是关于寻求以正确的速度做每件事。仔细品味时间和分钟,而不是仅仅计算它们。尽可能地做好每件事,而不是尽可能快地去做事情。从工作到食物再到养育子女,一切都要讲究质量而不是数量“。

也就说,慢文化所反对的“快”,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速度,而是反对资本主义将速度等同于效率的逻辑。慢文化要挑战资本主义所定义的效率、生产力还有速度之间的关系,提倡“慢一点/好一点”,而不是“快一点/便宜一点”。不是做的事情越多,做事情的速度越快,达成的成就便越高。

第二,当任务量过多、工作时间过长的时候,人的计划、执行还有创新能力都会减弱,增加工作量和要求员工更快完成工作,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组织的发展。当我们有太多事情要做的时候,很多人的执行功能机制就会短路,从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感觉。

很多时候,繁琐的工作或者一些复杂的流程都是不必要的负担,会导致我们花很多时间讨论工作,而不是真正去做工作。

也有很多人担心慢下来,减少工作量会影响一个组织完成的工作总量,从而影响组织的竞争力。但是慢效率的推广者卡尔·纽波特(CarlNewport)说如果员工可以在完成工作的时候,集中注意力在少量的工作任务上,完成了一个再做另一个,实际上完成工作的时间会减短,效率也会增加。从长期来看,这样的工作方式也更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

最后,当我们谈论效率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在说如何更高效的工作。好像高效工作、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量就是人生的目标。但是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个部分,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作为工作机器存在的。如何让生活变得更高效、快乐、充实,才应该是我们每个人为之努力的目标。

希望你可以以合适的速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祝你拥有放晴的一天。☀️

*本文内容整理编辑自看理想App节目《放晴早安》第130期、第158期和第228期,联合喜马拉雅独家播出。有删节修改,完整内容可至看理想App内收听。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可免费收听

或点击阅读原文

配图:《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打工狂想曲》《山中的汤姆》

《在京都小住》《风平浪静的闲暇》《幸福的面包》

封面图:《小森林冬春篇》

音频编辑:几一、小李

微信内容编辑:汁儿

监制:猫爷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