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15 16:26:40来源:勺布斯
记得很早以前,读朱子的时候,读到「居敬持志」这四个字,顺手写在了日记本的第一页。那时只觉得很酷,还不懂「敬」字的意思。只是大概明白,是有所敬畏。
可到底敬畏什么,却说不出个所以然。直到二十多岁后,在曾国藩的文字里,才真正懂得,所谓「敬」,只是不懈于心。
只有在独处时,也能做到不懈于心,对妄念不放纵,才能让志向变得坚定。
而只有志向变得坚定,才能够于无路时,生出一条路来,达成所愿。
阅读后的理解是一回事,理解后的践行又是一回事。
功夫如何去下?走怎样的路径,才能「居有所敬」?
我用了很笨的法子,来书写这本被我称之为居敬持志的日记。
下面这两张截图,来自8年前和6年前的日记——更早些的还有,不过许多找不见了。
每日都会记录,从无一日间断。
2014年
2016年
我记得更早些——应当是2011年,记录的是戒烟的事。接着,是减重的事。因为戒烟后胖了30几斤。
再后来则是「冥想」、「读书」、「早起」等事。
最开始是在纸上记,后来变成了在只有自己可见的QQ空间里记录。接着又变成了纸和笔。
总之,不变的只是每天记录这件事。
如果定下的目标,每日都能完成,则记录一天。譬如读书一小时,连续完成了10天,则记录「第10天」。若第11天懈怠了,没有读满1个小时,就重新回到「0」开始计数。
如此一进一退,交替前行。印象里,总是前进四步,后退三步,甚至五步。沮丧得好几天都不肯读书。好在志气未夺,再读再记。
经历时固然是难熬的。
可回去翻看的时候,看到2014年的记录,又翻到2016年的记录,变化不可谓不大。
酒是彻底戒掉了的。
冥想,运动,读书,都已经刻到血液里了。它们渐渐成了不需要费力,就自动完成的事。
早起却还是不行。
如你所见,2016年,8点起床都算难事。
后来,这一日记本,似乎自己是在进化。
不必再费力培养一些好习惯之后,一些「精力」,就被节约了出来。
于是开始尝试着增加「日食一餐」、「专心致志」、「正心」等等条目。
尤其是读完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后,对人生的意义理解起来,又更深刻了许多。
所要克制的事,渐渐从「行动」,拓展到「心灵」中来。明白到「一念发动即是行」,因此,总是努力让自己的好念头多一些,坏念头少一些。
当然,这种属于心灵的部分,过于繁杂,过于私密。不必在这里写出来。
后来做媒体,关注最新的信息,是工作的一部分。可关注多了,又容易对手机上瘾。因此,不得不增加了「不玩手机」的条目。
这一条目,我做得还不够好。不过,恰巧可以与之前做一个比较——因为大有不同。
如你所见,数年时光过去了。这个日记本的内容变得繁杂。每天我都要花大约半小时的时间,记录这本日记。但更具体的条目,更清晰的目标设定,更方便的阶梯,对我来说,也更为得心应手。
首先,是标注红色的「目标」条目,指的是一个笼统的,或者确切的,希望达成的大目标。譬如「去人欲,存天理」是一个大目标,不过十分笼统。在条目之下,没有什么具体事务,只是作为每日的提醒。
而「不玩手机」,是一个具体的目标,因此有着可以清晰完成的步骤。
每一个步骤,就是一个小目标。
这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分别为以「每日提醒」、「积累」以及「精进」来记录进展。
首先,最简单的,是每日提醒的条目。在这一条目下,不需要做什么特别的事,只要在记录日记的时候,可以提醒自己一次,即算完成。取的是「心好之,身必安之」的意思。
也就是,一个小目标,即使暂时无法完成完成。只要是真正的心之所好,念念不忘,总有一天,身体的行动,会安住在这里。
因为有着曾经改掉诸多坏毛病的经验,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经验上,再难改掉的坏毛病,只要能够在日记本里,提醒自己300天以上,就能做到积累了。
到了「积累」阶段,必然是要得到实际的成果的。
譬如,开始的时候,每天至少要有4个完整的「1小时」,不碰手机。
如果能够完美完成,就记录积累1天。以此类推。
积累的条目,从不归零。一年若只积累了1天,就记录1天。两年若只积累了2天,就记录2天。
当然,如果这么长时间才积累一次,那必然是难度超过了自己当下的能力。因此,我会选择降低难度。
以「不玩手机」这件小事而言,也许会降低到每日1小时的标准。直到能够相对轻松的积累进展。
而积累的条目之下,则是「精进」的条目。
这一条目下,记录的是连续完成的天数。其规则,和十几年前同样。譬如连续完成了10天,就记录1天。若第11天懈怠了,就重新归零。取的是个奖惩的意思。
我不喜欢归零,因此,总是不断找办法,连续下去。
同样是基于经验,积累的天数多了,自然而然,就能够连续完成。
于是,每天4小时不玩手机,进步到8小时,10小时。
小目标也越设定越多。
譬如每次玩手机的时间不能超过五分钟。等等。
其他大目标、小目标皆如此。若有天发觉,这一目标,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就将其从日记中删除。
也许你会问,如何才能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很难用语言去形容,那是一种感觉。安稳,确定,没有恐惧,不慌不忙。总之,你就是知道了。
从最开始,记录的不过是读书、锻炼、戒烟、戒酒这些外在的要求。
后来,渐渐变成了对他人的恭敬,对傲慢的警惕,以及时刻的谦卑这些内在的锤炼。
总之,心有所动处,即为戒慎恐惧处。
如此不知不觉朝前走。
今日回头看时,竟已经走了很远的路。
哦对了,最后,还有一个「最低底线」的条目。
你知道,有时候,就是什么都不想做的。感到状态不佳,身体疲惫。
但我会在每个大目标的最后,准备一个最低底线。也就是在最糟糕的状态下,也必须要完成的事。
就「不玩手机」这个大目标而言,因为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能轻松做到每天有完整的4个小时不碰手机。因此,就将这件事作为底线。
最低底线的意义,很像是投资行为中的本金。
复利的积累,需要本金从来不发生实际性的亏损,路途上的进退曲折,并不重要。而实际性的亏损,只有两种状况会发生:
第一种,是浮亏时因为沮丧,而不再坚持。
第二种,是不再坚持之后,再也没有重新开始。
在我看来,个人内在与外在的培养,也是同样。我把最初能够做到的最简单的小事,作为自己的「本金」。即使在最糟糕的时候,也争取把这件小事,继续坚持下去。并如此日复一日。
最后,若说「居敬持志」的日记,有什么缺陷,我想,是它容易让一个人流于刻板。
真实的生活,如何建立秩序,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成就在于,如何做到与混乱共舞。又或者更确切的描述是:
如何与这个世界,更好的融为一体。那是《论语》中,曾点所描绘的境地。
孔子让每个弟子,讲述他们的志向时,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或使民明理,或为国取利,或祭祀小官。
唯独曾点说:
”暮春三月,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几个大人小孩,于沂水游玩,在舞雩台上吹风,而后咏歌而归。“
设定目标,的确很重要。
但目标本身,却总是让人忽视最重要的事——并不是目标的完成,而是更好的享受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在设定目标,并且坚定志向之后,的确很容易忽略掉其他无关紧要的信息。
但也会容易忽略掉生命里真正美好的部分。
因此,学会克制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学会在一些时刻放手,全然感知当下,允许一切美好的发生,也是必要的。
就这一点而言,除了每日在心中的提醒,我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因为美好,是要让人忘记办法。
那更像是一种艰苦跋涉之后,忽然看到光的瞬间。
需要自己真真切切的走一段路,才能领会,想要省略一步也很难。
在这里,或者可以借用美学之中,关于「幽玄」的理解——
要学会只在人生里必要的地方降下光。
而后才会生成那幽玄般的,不可言说的美。
文/@勺布斯
慢悠悠在更新的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