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19 19:50:49来源: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一夜春雨过,千畦尽成绿,2月19日0时43分迎来“雨水”节气。“雨水”时节,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回升到零摄氏度以上,冰封的河水逐渐解冻,“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雨水”也因此成了充满生命内涵的节气。
“雨水”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雨水”花信:一候油菜花开,二候杏花带雨,三候李花怒放。
雨水养生手册
一、动养肝
01
早起早睡养肝气
《黄帝内经》讲:春三月,夜卧早起。传统医学来说,睡觉是性价比最高的养生法。孩子尽量21点前入睡,成年人尽量不要超过22点入睡。晚睡容易导致气血亏虚、肾虚、湿气重,从而出现倦怠乏力、易怒、脱发、面色发黄等不适。
02
敲肝经清肝火
到了春天,随着肝阳生发,肝气开始推动气血运行而滋养全身,但如果此时因肝阳生发太过或肝气郁结而生成肝火,则容易损伤肝脏。经常敲击肝经可以助肝疏泄、清肝泻火。
动作要领:
肝经在大腿的正内侧,也就是内裤线的位置。
每天睡觉之前把双腿弯曲打开,先从左腿开始,双手相叠按在大腿的根部,稍用力向前推到膝盖。先左后右,反复推上50遍就可以畅通肝经、疏调肝气,使肝胆在睡眠中能充分地排毒。肝功能良好,对很多慢性病都有直接而明显的改变,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
03
闭目转眼养肝血
肝脏和眼睛是相通的,肝主藏血、开窍于目,所以养肝,首先可以养目,而闭目、转眼不但能缓解眼部不适,减轻肝血不足给身体带来的伤害。
动作要领:
闭目:闭合双眼,用食指轻压眼睑,微微揉搓到眼球有发热、发胀感为宜。
转眼:保持头部不动,眼球分别向左右各转动10圈,能有效缓解眼疲劳、提高视力。
二、吃养阳
01
吃芽菜
黄豆芽:不仅可补充营养,对于发育的孩子,成倍增加的叶酸、核黄素等正是成长必需。
绿豆芽:春天里上火生了口腔溃疡,或是小便发黄、耳后有水流出、早起眼睛发蒙有眼屎,就要多吃绿豆芽解毒。
02
品春菜
香椿:香椿有开胃、降火的功效,还能保肝、利肺,对多种病菌也有抑制作用。
荠菜:荠菜中含丰富的蛋白质,还可以清热解毒、降压明目,春天多吃点,能有效预防上火。
菠菜:菠菜能养血润燥,因而可防治便秘,同时常吃菠菜对大脑有好处。
03
饮春茶
玫瑰茉莉茶:春季人体阳气的生发需要依赖肝气的疏泄作用,此茶有助于舒达肝气、调和气血。
薄荷茶:薄荷清新的气味可赶走春困,醒脑提神,同时还能增食欲助消化。
三、捂三处
01
捂腿脚:防春寒
“寒从脚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于脚,而双脚又距离心脏最远,护好脚很重要。
02
捂肚子:护脾胃
腹部有很多重要经脉,如脾胃经、肝肾经穿过,任冲督三脉起于腹腔内。腹部受凉,很容易出现腹痛、腹泻。
03
捂后背:护阳气
背为阳,背部适度温暖有利于体内阳气生发,可预防疾病,减少受凉、感冒和患肺炎的机会。
四、做三动作
01
搓手:提神醒脑
调养心肺,可以搓手心、揉按手指。在搓手心时,将两掌合并,来回对搓,尽可能地摩擦手心。
02
晒背:补充阳气
在11∶00-13∶00时,是阳光较充足的时段,可以经常晒晒后背,能补充人体阳气。
03
泡脚:活血通络
泡脚和按摩脚部都是春天很好的保健方式。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米逸颖表示,春季她每天都会用中药泡脚,既防寒,又能使血脉通畅,还强壮筋骨。她的泡脚方子一般是红花、苏木、牛膝等几种活血通络的中药。
五、防三病
01
防躁动
初春气压低,容易引起人脑分泌的激素紊乱,加上天气多变,也常常使人的情绪波动较快,所以立春时节,应避免过度疲劳,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可以到户外散步、放松身心。
02
防哮喘
立春时节,是哮喘病的高发时期。除了气候变化大,易诱发哮喘外,主要与花粉、尘螨等过敏源有关。因此个人,尤其是有过敏性体质的人此时应有意识地远离这些过敏源,谨防哮喘发作。
03
防眩晕
春天,有肝阳亢奋的人就容易出现头昏,甚至是眩晕。立春时节,如果出现头晕脑胀、天旋地转的情况,要注意反复测量自己的血压,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降压。平时饮食要注意尽量清淡,而且不要抽烟喝酒。
疫情当前,顺应时节,保障身体健康尤为重要!
一定要做到,勤洗手、出门戴好口罩、开窗通风、远离人群、戒烟限酒。
雨水
YUSHUI
本文综合自:扬子名医团;浙江发布
图片来自:Bingimages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获取更多中医药知识,快速访问中医药专业知识服务系统,请点击下方“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