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19 08:50:38来源:王振涛大夫
一般情况:患者王某,女,40岁,汉,南阳方城人,药物过敏史:无。2016年1月13日初诊。
主诉:间断胸闷、心悸2月余。
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感冒后出现胸闷、心悸,气短,时有胃胀不适;于当地县人民医院给予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纳可,眠差,二便可。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细。既往史:病毒性心肌炎病史8年。血压:130/80mmHg,查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轻度返流,左室功能正常。
中医诊断:胸痹心痛
证型:痰瘀互结,痹阻胸阳
治法:清热活血,理气化痰
初诊方药:
2016年1月22日复诊:患者服药后胸闷、心悸、气短均较前减轻,时有胃胀不适,纳可,眠差,二便可。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细。血压:146/86mmHg。
处理:上方去川芎,砂仁12g、炒白术20g、谷芽30g、炒麦芽24g,7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2016年1月29日复诊:患者服药后胸闷、心悸、胃胀不适均较前减轻,昨晚受凉后出现发热,最高37.2℃,头痛,咽痛,纳差,眠一般,二便可。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BP:122/74mmHg。
处理:1月22日汤药加芦根12g,桑叶20g,菊花20g,余不变。7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按语:结合病史,可归属于“胸痹心痛”范畴。本病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应以“通”为主,通补结合。临证注意化痰的应用。痰浊不仅与胸痹发病直接相关,而且与其他因素(肥胖、高血脂等)有关。因痰性黏腻,易阻滞阳气、血液运行,致痰浊、湿热、血瘀为患。王教授认为,患者久病素体虚弱,宗气亏虚为其发病的本源。患者心气亏虚,不能帅气血津液运行,心脉痹阻,故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等症。大气下陷是宗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宗气为诸气之纲领,“走息道而行呼吸”,宗气一陷,则诸气失去统摄,不能司呼吸,肺气不升,故气短;宗气贯心脉而行气血,宗气下陷,清阳不升,胸阳不能温通气血津液运行则胸闷、心悸等。本病可辩证为痰瘀互结、清阳不升,方选黄连温胆汤合升陷汤加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