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职场 文章内容

“我那个天天加班的朋友,猝死了”

发布时间:2022-02-23 22:28:18来源:青黎先生

文|有书京介·编辑丨青黎先生

猝死离年轻人

越来越近

今天早上,一则令人沉痛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热搜。

有网友爆料称,字节跳动一位28岁员工在单位健身房内猝死。

随后,字节跳动内网发文“2月23日13时43分,从医院获知,在抢救41个小时后,吴同学不幸离世”。

同时,疑似猝死员工妻子在社交平台发声,称该员工是字节跳动的算法工程师,入职快四年了,平时加班很多。

自己刚怀孕2个月,长时间没有工作和收入,目前有30年的房贷,每月要还21000元。

就在几天前,同样是95后的设计师赵磊,被爆或因加班过度在出租屋内猝死,年仅26岁。

他生前的聊天记录曝光“天天熬夜,最近感觉离死亡很近”。

大好的人生在这个年纪戛然而止……令人心痛。

年初,B站员工加班猝死的事件,想必很多人还记忆犹新。

2月4日深夜,某站武汉员工“暮色木心”脑出血猝死。

男孩今年刚满25岁。

逝者的表妹说,在春节期间,表哥没有回家过年,而是选择留在武汉加班,工作强度很大,有时需要连续工作近12个小时。

年轻一代的打工人,竞争压力大,身体过度劳累早已成为常态。

即使是休息时间,也要读消息、回消息,关注工作上的事情。

近几年,关于疯狂加班导致猝死的事件层出不穷。

每一个悲剧的背后,都犹如敲响着“拿命换钱”的警钟。

那些比你优秀,比你还拼命的人

最后都去哪里了?

有人曾在知乎上问:那些比你优秀,比你还拼命的人都去哪里了?

其中一条高赞回答颇有趣味,但又有些扎心:最后都因为猝死,从我的世界消失了。

无休止的加班,换来的往往不是钱包的充盈,而是身体的中途垮塌。

去年11月5日,36岁的王江龙(化名)被发现猝死在出租屋中。

他的家属认为,王江龙的意外去世,与其生前连续超时高强度工作有关联。

王江龙(化名)的工牌(图源:澎湃新闻)

整个十月份,他的打卡记录都是密密麻麻的红点,只有1号和3号没有打卡记录。

其中,他连续7天倒夜班,有26天工作时常都在12小时左右。

要知道,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2年之久。

这个忙碌的十月份,不会是他工作生涯的偶然。

尽管企业一次性支付这名员工家属20万元,但逝去的生命,注定无法归来。

同样是因为超强度加班猝死的,还有一名刚毕业不久的女孩。

2020年12月29日凌晨1点30分,某多多一名女员工在下班途中突然倒地,不幸离世。

去世前,她曾连续工作长达30多小时。

还有人爆料称,她的工作作息是工作13天,休息1天。

可以说“闭眼是睡觉,睁眼就是工作”。

女孩才刚满23岁,本来就很让人惋惜了。

可一条来自某多多官方账号的回应,却将事件再次升级。

“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

“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

这番言论,简直是赤裸裸的讥讽,血淋淋的剥削。

冷血无情的回应,仿佛是在宣告无限压榨员工的合理性。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拿命换钱,就要被社会淘汰吗?

牺牲健康,连命都拼没了,努力奋斗又从何谈起呢?

这样一套洗脑的“奋斗逻辑”,真的是让人匪夷所思。

打工人,请多爱自己一点

网上曾有一个很流行的段子:

“打工人,只要你足够努力,老板就能多买一套豪宅。

只要你加班够多,老板就能成为世界首富。”

到头来,生病受累的全是自己。

那些站在聚光灯下的成就,注定与你无关。

之前,一则“饿了么骑手猝死”事件让人十分触怒。

2020年12月21日,北京43岁的外卖骑手韩某像往日一样进行配送工作。

这一天,他一共接了36单。

但在送第33单的路上,他突然倒地不起,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据员工家属反映,人都不在了,平台还在因其四单没送而罚钱。

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声,让人不禁感叹:

机器不会在乎你的身体,平台也不会在乎你的生死。

在冰冷的运算机器看来,员工不过是一节电池。

用得上,便极致索取;用不上,便找其他人代替。

讽刺疯狂加班的四格漫画

拿健康换钱,注定是一场赔本的交易。

打工人,可以努力工作,但不要拼命工作。

比起成为有钱人,我更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健康幸福的人。

找到适合你自己的努力节奏

松浦弥太郎曾说:

“比起随波逐流,我更想以自己的节奏度过一天。”

万物皆有兴衰更替,并不是“快进快出”才是奋斗的唯一准则。

面对疯狂加班的乱象,国学君想给书友们3条建议:

1.学会拒绝,向疯狂加班说:不!

今年1月25日,一名应届毕业的员工,因连续加班20多小时在公司大群怒怼管理层。

他质疑管理者在进行任务排期时,只顾进度,却忽略了开发人员的健康问题。

他还提到了自己的一位高中同学,年仅25岁,却因为高强度工作导致脑溢血,在ICU抢救三天后不幸去世。

“把慢性杀人当做荣誉激励,每一个决策层都是帮凶!”

言辞激烈,但无数人为其勇气称赞。

毕竟,他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在为同事们维护权益。

事后,管理层反思了自己的行为:

“绝不会仅仅根据工作时长就来判断一个人的工作表现好坏或者绩效排名。

这位同学的敢于表达再次给我们做了对于快速优化的提醒。”

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不意味着要以职业生涯作为代价。

一位忍让,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

毕竟,当剥削成为常态,反抗便成了罪名。

2.比起盲目加班,不如先提升效率

央视新闻曾就“猝死”话题,发表看法:

我们都知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但奋斗不只是靠激情,也要讲效率。

《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毛姆,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

他一生共计创作长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100多篇,戏剧30多部,此外还著有游记、回忆录、随笔集、文艺评论等诸多作品。

在完成如此庞大工作量的同时,他还是一位世界旅行家,常年呼朋唤友。

工作生活两不误,每天工作3小时,效率却是别人的3倍。

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在著作《总结》中,他透露了这个秘密:

原来,每天上午九点到中午十二点,是他的工作时间。

在这三小时的专注性创作时间里,他全身心投入,不允许任何人打扰。

这样的习惯雷打不动,每天如此。

无论工作有多么繁杂,也要记得专注地输出。

就像村上春树说得那样:

“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睁大双眼却什么也看不见。”

学会专注,便是对生命最有保障的理财。

3.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作家丽丝·莱辛曾在《幸存者回忆录》中说:

“我们浪费自己的健康,去赢得个人的财富,然后又浪费自己的财富,去重建自己的健康。

我们焦虑地憧憬未来,忘记了眼前的生活,活得既不是为了现在,也不是为了未来。”

不要相信“人生别输在起跑线”这样的话。

只有百米短跑,才在乎一时的冲刺。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很多事情,不可能一伸手就能得到。

心急冲刺,得到的不一定是奖牌,也可能是一辆救护车。

拼一股劲,想在几年内,做出几十年的成果,除了徒增焦虑,还会让人遍体鳞伤。

正如一则励志短片中所说:

“你要有你自己的节奏,耐心一点。

25岁拿到文凭依然值得骄傲。

30岁没结婚,但过得快乐也是一种成功。

40岁买房也没什么丢脸的。

不要被任何人影响而打乱你自己的时间表。”

把生命慢慢品,是一杯清茶;若是一饮而尽,就会酩酊大醉。

也许你正值青春年少,不畏山水迢迢。

但疾病和死神,不一定只会光顾别人。

生活再难,也要保持自己的努力节奏;压力再大,我们都有适当休息的权利。

点个【在看】,愿你懂得生命的脆弱,命运的无常。

记得要好好爱惜身体,你的肉身供奉着一切可能与希望。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青黎先生

好好生活,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支持点个在看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