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3 13:26:48来源:生活与健康报
近期,一段“喊门”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的男子回家给爷爷奶奶送东西,因为没有钥匙,在单元门喊两位老人开门,老人耳背一直没听懂。视频中的爷爷今年92岁,奶奶86岁了,男子到家前打了三遍电话说要回来,也提醒他们注意门铃声,结果奶奶还是没听清。
越来越难交流,问问题经常不回答,即使回答了,也经常答非所问。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被老人“耳背”而困扰,但又觉得这是人老了以后的正常现象。其实“耳背”也是一种病,在医学上称之为“老年性耳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生表示,老年性耳聋的起病往往非常隐匿,是一个缓慢进行性加重的过程,很多人没有及时关注,等到情况比较严重了才就诊。其实,对于老年性耳聋,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及时干预是十分重要的。
老年性耳聋不只是听不见
年龄的增长会引起听觉器官的衰老和退变,导致双耳呈对称性、缓慢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这就是老年性耳聋。
说到耳聋,很多人会以为完全听不到了才是耳聋,其实老年性耳聋最初的表现不是听不到,而是听不清,言语识别度、理解能力降低,也可伴有耳鸣等症状。
老年性耳聋有什么影响?
听是外界信息输入的源头,听不到就会影响沟通,长时间听不清、听不到,内心会变得封闭、淡漠,容易导致心理上的问题,比如焦虑、抑郁,严重的还会造成认知障碍。有研究表明,听力损失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致残因素,是影响全球人类健康尤其是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
临床上很多人出现认知障碍以后,去神经内科或精神科就诊,却没想到听力可能是幕后的隐形凶手。研究发现,老年痴呆有九大高危因素,听力是唯一可干预的高危因素,如果可以及早有效地干预,可能可以减少老年痴呆的发生。
“三高”也会导致耳聋
内耳感知声音的细胞叫毛细胞,它的营养供应来自耳蜗动脉。不像其他血管有很多分支,内耳的血供仅此一支,一旦堵住了,没有侧支循环的及时建立,就是导致缺血缺氧,导致毛细胞的损失。而“三高”也会在无形中影响血供。
高血脂会让血液的粘滞度变高,血液流动变慢,影响营养供应。高血压、高血糖会导致微血管的病变,引起血管的堵塞。如果这些不控制好,那局部供血和供氧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终端血管封闭,细胞就会发生缺血、缺氧,如得不到及时的血运再通,细胞的功能就会造成不可逆的退变损伤。
并不是完全听不见才需要配助听器
老年性耳聋该如何治疗?是不是等到完全听不见才需要配助听器?
所谓老年性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的听觉器官的衰老和退变,导致双耳呈对称性、缓慢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目前,神经的退变尚无可逆转的药物治疗。如果听力障碍严重影响沟通,那就需要配戴助听器治疗。如果助听器效果也不佳,那可能需要考虑人工耳蜗植入的方案了。
并不是要等到完全听不见了才需要考虑配戴助听器。就像有人摔伤了,躺久了就会肌肉萎缩,而耳朵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声音刺激,也可能就会发生退变。除了耳朵,我们的大脑如果长时间不去处理听到的信息,时间久了,大脑皮层得不到有效训练,也会变得“业务生疏”,即使后面可以听到声音了,大脑对声音信号的处理能力也有可能会下降,影响沟通。当感到交流费劲、辨别语言困难时,就需要主动去医院就诊评估,早期进行干预。
在临床上,很多老年性耳聋患者对助听器有抗拒排斥心理。事实上,配戴助听器和配戴老花镜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当然,和眼镜一样,助听器也不能随随便便买,需要经过专门的验配和调试。医生给患者出具一个可靠的听力报告,患者拿着报告去专门的助听器验配机构,由专业的听力师,结合患者听力损失情况,给予专业验配。
助听器会不会越戴越聋
戴助听器不会让听力下降,不过,如果在非正规渠道购买,没有经过专业的调试和验配,那还是有风险的。
此外,助听器的配戴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往往需要患者在不同的场景里进行大约四周时间去适应。因为助听器在放大声音的同时,背景音和噪音也同时被放大了,有的人一戴上助听器就去嘈杂的地方听,时间久了可能会耳鸣。所以,应该先在安静的环境下听,之后在家里听,然后再慢慢过渡到去外界环境听。
还有不少人认为助听器越贵越好,其实选购助听器不像买个电视或者冰箱,看好牌子买了就行,也不是越贵越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尽管助听器具有方便、无创的特点,但其对于重度、极重度聋患者并不适用,且在嘈杂环境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当配戴助听器无法改善患者的言语识别及交流能力时,需要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来实现听力康复。
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延缓听力衰退
年龄大了,一定会发生老年性耳聋吗?现实生活中,不少90多岁的老人依然耳聪目明,他们爱和人交流,乐于接受新事物,充满活力。有时候衰老并不在于年龄,而在于心态。
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关键。把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如果全身血流畅通无碍,那内耳的细胞就会保持满满的活力,也会延缓听力的衰退。
(陈小卿陈嘉陈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