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职场 文章内容

“员工猝死”频发:希望所有努力工作的人,都健康

发布时间:2022-02-24 15:45:03来源:看理想

昨日,互联网公司又发生了一起。字节跳动28岁的工程师在公司健身房内突发疾病,送医41小时后抢救无效身亡。

这已经是本月引发关注的第三起年轻员工猝死的新闻了。过年期间,被曝因大面积脑部出血去世;2月16日,上海尤安巨作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被曝或因加班过度在出租屋内猝死。

频发的猝死新闻是这个过劳时代的切面。在“只有拼命向前跑,才能够留在原地”的现实面前,不论健康的重要性如何被强调,仍然经常会被牺牲。

为什么工作与健康之间常常无法协调?为什么已经足够努力了,还是不能实现理想的生活?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工作?

今天,我们整理了一些看理想App的主讲人们对于相关问题的探讨,认清现状,才能有改变的可能。

/生而为打工人,健康不易/

01.

工作,才是我们最大的病症

尽管我们一开始就说,职业病是可以预防的——没错,理论上绝对可以预防,可是实际上却很难。只要我们处在工作的状态里面,就几乎一定会有职业病。

为什么会这样?第一,我们身体的演化不太适合“工作”这件事情。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写过,人类的身体状况最适合做什么——爬果树,追羚羊。

可我们从采集社会转入农业社会后就被迫定居在稻田旁边,从早到晚在稻田里弯腰除草、驱虫、挑水,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人的椎间盘就开始突出了,开始有关节炎、脊椎疾病的问题,因为我们的身体演化并不是为了做这些活动而设计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自从人类开始耕作后,职业病就开始伴随着我们了。只要我们处在工作的状态里,它就违背我们身体的自然供血,就会必然造成伤害,换句话说:工作才是我们最大的病症。

第二,“身体健康”这件事情跟资本主义的逻辑有一个永恒的矛盾。

现在白领阶级面临最多的职业病是关节、颈椎问题,还有因为经常超时工作,过劳现象非常严重。如果要确保一个人不会得颈椎病、不会有过劳死的风险,工作时间就要大幅缩减,可能一天只能够工作两个小时甚至更短,这样才不会伤害身体。

可是企业不可能同意让一个人每天只工作两个小时,他们的逻辑是尽可能压缩成本,用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打赢竞争对手,打不赢,就可能会倒闭。如果没有法律因素制约,员工本来就是被算在压缩的成本里的。

我们大多数人的身体状态,可能就是处在“完全健康”与“过劳死”中间,多多少少会因为工作而患上疾病。但我们没办法,只要还在工作,就脱离不了这个逻辑。

第七讲:职业病,工作是我们最大的病症

️主讲人:吴易叡

02.

健康可以管理吗?

和如今的很多事情一样,运动和健身成了一个“项目”,是项目,当然就要管理。每一天要完成何种任务额度,隔多长时间是一个里程碑,最终我们又如何知道没有白练。

因此,近年我们看到,各种帮助人们量化运动的app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发明的一些其它把戏也被借用了过来。

例如,耐克出的跑步软件就提供了加好友,与好友比谁本周跑得多的功能。这就是所谓的“游戏化”(gamification)。(其实这个词更应该翻译为“竞赛化”。Game在英文里既是游戏也有体育比赛的意思,而游戏当然很多也少不了竞赛元素。在这里,竞赛元素是关键,而不是游戏。)

比如AppleWatch的过去几次升级,几乎都是以健康管理为主打的新功能。那上面的Activity软件里的三色圆环每日提醒着你:站起来,走两圈,再不去运动今天就闭不了环了。

当一个人有了不论什么目标之后,确实需要有一定的管理思维才比较容易达到目标。但目标究竟是什么?

塑造肌肉的形状这本身就可以是一种目标,但这显然不是大部分有运动需求的人的目标。对于生产力还没有完全消失的人来说,健康本身不是目标。健康,是为了让肉体不妨碍你做想做的事。

使用身体就是磨损身体。健康管理是对于这种磨损的一种悲哀而绝望的修复。

22.谈科技时代的肉体健康》

️主讲人:李如一

/工作,身不由己/

03.

打工人为何无法决定自己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贬值或升值是自己可以决定的吗?答案是否定的。生产工具不在工人手里,生产内容不是他能够决定的,所以他只能去问老板,你愿意给多少钱让我来工作?

老板可以今天说,一个小时给你50块钱;过一阵子赚钱扩张了,需要更多工人,老板可以付一个小时60块钱。也有可能,所有条件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老板突然说,“抱歉,从明天开始,一个小时的工资只剩下30块钱,你爱要不要”。

工人没有任何权利决定自己付出多少时间,就一定能够换来自己的生产所需。那也就意味着,进入这个体制里,你到底要付出多少时间、生产多少,能够满足自己生存所需,你都没有决定权。

作为一个工人,你拥有的仍然是24小时,但生活时间的划分变得不一样了。你的时间被划分为可以卖的劳动时间,和不能卖的劳动时间。

劳动者可以卖和不可以卖的时间差异,由劳动再生产所需决定。这意味着资本要让工人有时间睡觉、休息、吃饭,这个是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时间。因为如果连这种时间都卖了,都被占用了,劳动者明天回来,会比前一天少了价值。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劳动力市场当中,都被分成了这样两个段落。一个段落是你需要多少时间离开工作,保障你明天可以回来继续工作。另一段落就是你可以当做劳动力去出卖的时间。

这些时间也不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你不是自己劳动力的买主,劳动力的买主是握有生产工具的人。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说,就叫做创造工作机会的人,这些人就是买你劳动力的人。

当你变成了一个卖时间的劳动者,你就不知道这条线在哪里了,因为这条线和你的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是浮动的。

24.卖时间的劳动者:为什么我们无法决定每天工作多久?

️主讲人:杨照

04.

有毒的工作文化

对于员工的精神伤害,还可能会发展成一种“企业文化”。日本有一本书叫《过劳时代》,它说“过劳”不仅仅是劳动力分配的问题,它可能是职场文化、社会文化的问题。

某些企业会制造出一种“企业文化”,鼓励员工在工作中找到人生的意义,让他们自发性加班,回到家中还不断为企业工作。或者是,你必须不断加班、随时随地保持工作状态,才有可能会获得升迁,不然可能会被迫辞职。

有一些很有名的企业推崇“狼性文化”,要求员工像一匹狼一样有野心,投身到工作里,员工的健康与私人生活甚至都可以牺牲掉。

比如有些高层主管会说:“你看,为了这公司,我的身体什么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都有,你们身体这么好,还不好好干!”这其实就是认为,你如果工作到没有做出病来,就不算是努力工作。

这种要求你不断加班、不断投入工作的企业文化,成为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的标准配备。它给员工带来的精神压力很大,甚至出现过有员工想请假回去陪妻子生小孩,结果被领导拒绝,领导还说出“你可以离婚”这样极端的情况。

这种企业文化,其实跟采石工人面临的微尘环境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一种有害的环境,再严重一点,甚至会导致员工自杀。

随着职业形态的改变,采石工人现在越来越少了,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白领阶层。职业病应该要从此去拓宽,它的边界才足够合理。

第七讲:职业病,工作是我们最大的病症

️主讲人:吴易叡

/努力工作,

一种被美化了的生活方式/

05.

为什么我们甘愿被“剥夺”自由?

过着社会生活,参与到社会结构中,在一定程度上等于你放弃了,或被剥夺了许多依照本人的价值观去选择的自由。

既然知道我们时时刻刻被价值系统“安排”着,为什么还会甘愿被“剥夺”自由呢?因为这样能得到的最大好处,就是免除了选择的焦虑。

社会行动的结构往往帮我们找好了答案。就好比为什么很多人旅行时会选择旅行团,而不是自由行,因为旅行有太多决定要做,在一个陌生环境里,被安排好行程是最方便的。旅行团的旅行,就从个人行为变成了社会行为,我们不用思考行程,但被嵌入了一个组织里,任何人的决定都可能影响他人。

反观自由行,每一个决定都要由自己思考和承担后果。一个人想依照自己的价值去做决定,就要承担一定的心理压力。

而当你进入了现成的社会结构中,绝大部分的决定是由社会集体组织先大幅地减少了其中的选项,以至于你根本不需要反应,你甚至会以为这就是唯一的选项。

21.是谁把你的生活安排得明明白白

️主讲人:杨照

06.

社交媒体时代,工作被美化了

“过度工作”的文化也是一种“奋斗文化”,简单来说,就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努力有着非常严重的痴迷,对所谓“积极的”生活方式趋之若鹜。

2014年,《纽约客》的一篇文章,把这样对工作的浪漫化称作是一种狂热。纽约大学的管理学教授AnatLechner说,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崇尚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睡觉、起床、努力地工作一整天,然后睡觉,就这样重复一遍又一遍”。

我们经常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看到,无论金融白领还是学生的视频里,都展示着一种极其自律、极尽光鲜亮丽的工作和学习状态。这是社交媒体时代的特别现象,工作被美化了。

其实作为个人,我们很难改变这样的“奋斗文化”或者是环境。但有些细节,我们或许还是可以决定的。不在非工作时间回邮件,不在非工作时间回工作微信,这都是可以借鉴和尝试的方法。

如果你觉得这样不太现实,也可以在平常的生活里多注意,或者拒绝社交媒体对工作和过度努力的美化,工作真的没有那么开心。听上去很丧,但是意识到这件事情之后,也许可以获得一种更放晴的生活状态。

130.如何拒绝过度工作

/一些职场建议:

短期有利的行为,长期看反而不利/

07.

越努力,越幸运?不一定

在职场越努力越好吗?未必,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为什么呢?哈佛大学教授威茨曼(MartinL.Weitzman)把这种现象称为“棘轮效应”。

在多数情况下,老板看不到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过程,因此老板和员工之间存在一种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员工可能会偷懒、磨洋工或者推卸责任,这就是典型的道德风险问题。

为了防止员工偷懒,老板决定采取一种“层层加码”的方式给员工安排任务,就是员工每一期的任务都比上一期要多。员工越是能干,老板布置的任务就越多,员工就越需要额外努力,这就是一种“棘轮效应”。

如果我们把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多期关系看作是一种重复博弈,威茨曼教授证明:目标任务对上一期的产销量依赖性越大,或者博弈重复的期数越多,那么棘轮效应就越明显。

也就是说,如果员工每个月都超额完成任务,哪怕超额完成一点点,只要时间足够长,他实际上要完成的任务就会变成无穷大。

棘轮是一种单向旋转的齿轮,只能往上,不能往下,这样就可以把东西固定住。哈佛大学教授威茨曼借用这个比喻,来分析动态条件下的道德风险问题,促使我们从长期的角度考虑激励机制。

棘轮效应给职场菜鸟的启示是:一些短期来看值得鼓励的行为(例如“996”加班、超额完成任务),从长期来看反而是不利的。

05动态道德风险丨996和超额完成任务是正确的职场攻略吗?

️主讲人:聂辉华

08.

工作中,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我们必须要长时间和我们的工作相处,但是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你清醒的,能够有非常敏锐感官感受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工作上了。

所以我希望大家至少认真做好两项准备,这两项准备其实都很不容易。

第一项是,请你确切地认识自己,什么是你的兴趣,什么是你会觉得有挑战的领域,或者是套用从马克思那里得来的观念,那就是,什么是你的创造冲动所在,你想要创造什么?

我希望大家认真地看待这个问题,不要随便敷衍给自己简单的答案,它很可能是一个或者是几个范围,而不是简单的几个名词。你要去探索、去尝试,才能真的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项准备,我希望大家同样能够确切地认识工作,不要对很多问题稀里糊涂的。

你要认知和理解这个社会,以及它的经济体系面有多少差异,有多少陷阱,如果你不了解这里面的差异,仅凭先入为主的印象就盲目进入一个领域,就可能变成你人生痛苦的来源。

11.一份好的工作是怎样的?

️问题回答:杨照

或许有人会说,知道了这一切,对现实又有什么帮助?天亮之后,那些庞大的机器依旧照常运转。如同之前一样。

诚然,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我们相信,任何彻底的社会性改变都是从人们脑中的一个小观念开始的。“知道了就没法再不知道”,而明白自己为何过劳、为何“内卷”、为何选择一家公司,都是挣脱锁链的开始。

最后,我们只想传达一些朴素的建议:请相信自己的身体,累了就停下,它是不会骗你的。如果因为工作强度太大而撑不住了,那就适时离开,这不是你的错,你也不是一个loser。

愿逝者安息。愿工作不再是目的,只是手段。

*本文综合整理编辑自看理想App的多档节目,内容有大量删减,小标题由编辑添加,在看理想App内搜索节目名称,可收听完整节目。

配图:《未生》《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摩登时代》《爱哭鬼的奇迹》《我,到点下班》

微信内容编辑:Purple、林蓝、苏小七、汁儿

监制:猫爷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