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5 16:47:15来源:健康报医生频道
皮肤美白竟伤了肾!
患者,女,32岁,使用非正规美白面霜半年,发现浮肿并蛋白尿1个月。患者到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肾病综合征,肾穿刺活检诊断为肾小球微小病变,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患者服药1个月后病情缓解不理想,遂来我院就诊。
查体:患者血压正常,面部皮肤白皙,全身皮肤无浮肿。尿化验显示:尿蛋白定量1.76克/天(正常值<0.15克/天)。根据使用美白产品的历史、面部皮肤白皙体征,以及肾脏病理诊断,医生怀疑患者的肾病为汞中毒相关性肾小球病。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尿汞浓度为15.5微克/升(>10微克/升),符合慢性汞中毒的诊断标准。
后经化验发现,患者使用的面霜汞含量为19601毫克/千克,是标准限量的19600倍。综上,患者被诊断为汞中毒相关性肾小球病。逐渐停用激素,给予二巯基丙磺酸钠驱汞治疗8个疗程,患者终获痊愈。随访6年,患者肾病无复发。
与常见肾病表现无异
汞进入人体后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因此,汞中毒可以引起肾小球疾病。近10年来,汞中毒引起的肾小球疾病在国内并不少见,而且由于其临床表现与常见的肾病表现无明显差别,不易被医生发现,容易导致误诊和漏诊。由于多数患者常有面部皮肤白皙体征,此病常被医生们形象地称为“身边的美丽杀手”。
上述病例中的患者就是最初被误诊为原发性肾小球病的典型。接诊医生反复询问患者使用不合格美白产品的病史,同时进行谨慎、准确地检查后才最终确诊,并进行了精准治疗。为了避免误诊,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汞中毒相关性肾小球病的常见原因、临床和病理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等知识的掌握。
汞中毒发生静悄悄
笔者所在科室的工作人员对35名汞中毒相关性肾小球病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首位原因是使用不合格的美白产品,占57%;第二位原因是服用汞含量较高的中药,占26%;第三位的原因是染发,占11%。此外,食用被汞污染的海鲜也可以引起汞中毒。
笔者接触的第一个可疑汞中毒患者是一位理发师。患者因水肿、蛋白尿就诊,经肾活检检查后诊断为膜性肾病。但是,患者未经特殊治疗,病情却逐渐好转,大约1年后蛋白尿消失。为了解他的肾病原因,医生再次详细询问病史、用药史及毒物接触史。患者告诉医生,自己接触的染发剂含有汞。长期接触汞可能是引起肾病的原因。
患者中毒后有何表现
患者使用汞含量超标的美白产品后,会逐渐出现水肿、蛋白尿等肾病表现。多数患者符合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少数患者可出现镜下血尿和高血压,而肾功能往往是正常的。约半数患者可合并易激动、睡眠障碍、多梦、记忆减退等神经衰弱表现。体检时除水肿以外,患者还可能有面部皮肤白皙、牙龈黏膜颜色变黑等表现。
关于最常见的肾脏病理类型,国内外报道结果不一致。国外报道的最常见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其次为肾小球微小病变。我院的研究显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肾小球微小病变,占60%;其次为膜性肾病,占37%。文献中报道的其他病理类型包括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和IgA肾病等。值得关注的是,汞中毒相关性肾小球病与原发性肾小球病的临床表现、病理主要表现之间无明显差别。因此,如果没有详细的可疑汞接触史,也没有发现典型体征(面部皮肤白皙等),临床上往往难以明确诊断。
提高认识精准治疗
有蛋白尿的患者,具备以下几个表现之一者可以作为本病的诊断线索:一、曾使用不合格美白产品,或有染发史,或长期乱用中药。二、面部皮肤白皙,尤其是与身体其他部位皮肤颜色差别较大者。三、肾穿刺病理表现为膜性肾病或者肾小球微小病变,特别是年龄在该病好发年龄之外者,例如年轻的膜性肾病患者、成年人患肾小球微小病变者等。
检查尿汞有助于确诊,当尿汞>10微克/升或>2.25微摩尔/摩尔肌酐时,高度提示汞中毒相关性肾小球病。经过驱汞治疗,如果患者的蛋白尿消失,则可确诊。
汞中毒相关性肾小球病该如何治疗呢?确诊之后,要先停止接触汞含量超标的可疑物品,然后给予二巯基丙磺酸钠驱汞治疗。多数患者经过几个疗程的驱汞治疗,均可以获得病情好转。少数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疗程的治疗。病理类型为肾小球微小病变者,肾病恢复较快,常常1~2个月可获得完全缓解。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者,肾病恢复相对较慢,常在3个月后开始出现蛋白尿减少,9个月左右获得完全缓解。绝大多数患者不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病情获得缓解的患者,在停止接触致病原因之后,疾病不会复发。
临床医生还要做好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汞中毒预防的认识,不接触汞含量超标的美白产品及染发剂,不乱用汞含量高的中药,从源头上预防本病。肾病科医生也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时明确诊断,精准治疗,提高疗效。
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周福德
编辑制作:郑颖璠
审核:方彤
近期好文
重磅
发布
观点
科研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