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育儿 文章内容

据说,不生娃才是最好的决定?

发布时间:2022-03-03 17:05:46来源:樱桃写的

过年期间和几个女生朋友吃饭,吃到一半其中一个的姐姐过来加入我们。

她脱下外套摘掉墨镜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皮肤和眼睛都亮得会发光,身上同时带着四十岁女人的淡定和二十几岁的元气和冲劲,一问生活状态,“未婚无孩有小男友”,几个有娃的无不艳羡地感叹,“哦~~~难怪!”

“未婚无孩有男友”,是多少老母亲错过的另一种生活。

到了某个阶段,要认识自洽地不要小孩的中年人的机会就越少,于是我们抓紧机会一顿八卦……不生育的原因可以说是错综复杂。

正好最近看了一本书《最好的决定》,是十六位作家(大部分女性)写的关于不生育的决定和思考,发现她们对于家庭、孩子、婚姻关系、自我意识等方面的考虑丝毫不比为人父母的要欠缺什么,看到有人把不想要娃的感受细致入微地表达出来,甚至多少还能减轻我选择生养孩子的迷茫。

总结了三方面的因素,基本上所有人想清楚了这几个问题,对于生/不生/生几个就会有更加清晰的答案。

1.迷思一,生娃的代价对你来说有多大?

“睡不好觉,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事业发展受阻,夫妻关系变疏远,情绪严重受影响……”是十几位作家预想的有小孩的代价,也的确通通没有错,大部分人一个也逃不脱。

《暗处的女儿》

关于睡不好觉,个人觉得还是种种问题中症状最轻的一个,在娃刚出生那一两年的确致命,但没多久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就和我现在全然忘了不上无痛自然分娩有多想死一样。

关于事业受阻,《最好的决定》里引用了珍妮特·温特森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说的话:“我找不到典范:一个致力于她想要做的事,并且过着普通的异性恋生活,还生孩子的女性作家榜样。这样的女人在哪里?”

二十年后看到这段话很多人还是会频频点头:女人该如何与来自另一个星球的男人们共同生活、养育后代,同时还可能从事她们想要的工作?现实是大部分的真实案例告诉我们不存在兼顾这回事。

有的是你花费了不可思议的努力,再加上不可思议的运气,最后也只能做好养娃/工作其中的一样。或者有可能两样都搞砸了。

对我而言,最大的代价莫过于自己的时间,会在来不及意识到之前被小孩大口吃掉。

“妈妈的身体和我的身体是无法区别对待的……

走在杂货店的货架过道中间时,我会拽着她的手,前后摇摆,哥哥和我势均力敌,拖着她的另一只手。她会焦躁、绝望地说,你们别拽着我不放啊。我俩就会张大嘴巴,她竟然不认为我们像一排小杨树林那样是一个整体,这让我们非常惊讶。然后我们会继续拖着她走,不放手。”

考特尼·候德尔这么回忆自己的童年。对幼儿来说母亲的身体、时间或者说一切都是自己的,所以理所应当毫无节制地索求,故事永远讲不完,哄睡一遍又一遍,等他们终于接受父母可能有很多其他更有意思的事情要做,已经是牺牲掉大把的生命以后了。

我甚至通过分析对比每天的带娃时长和当天的精神状态,得出来我一天的密集带娃上限就是三-四小时。超出这个时间就会放空、暴躁、灵魂出窍,就会想把自己锁在房间,就会祸害自己也祸害孩子,所以更加坚定自己无法当全职妈妈,也无法生二胎的想法。

如果能坦然面对代价解决难题,依然觉得有小孩是超越其他的幸福,大概率能做不错的父母。

2.迷思二,母性本能从何而来?

《最好的决定》里很多作家都提到了母性本能这件事,她们说自己从小就没有母性本能,在离开哭泣的小孩之后会有狂喜的舒畅感,在所有人类文化产物都在鼓励生养的时候,依然产生不了任何想做母亲的欲望。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有人提到因为不生小孩的想法承受了严重的焦虑、自我怀疑和悲伤,用了好些年的时间才说服自己,

“我并不是真的想生孩子,我想要的是‘想要生孩子’这种欲望,我渴望像别人那样渴望生养,但我必须面对事实:我不想。”

当我看到有人坚定地这么说,竟然觉得非常感动而不是感觉怪异,她们拥有多大的意志力、屏蔽了多少干扰才有办法听到内心的声音。

关于母性本能,我想起幼儿的时候,每次去我姐家都要痴迷于照顾那个会喝水的娃娃,她有着类似婴儿一样柔软的身体,特殊设计能让她假装喝水吃东西,并发出小声哭泣的声音,我像妈妈抱我一样把她抱在手中,难道那就是母性本能?

还有小时候家庭聚会,很多心大的长辈想玩麻将就会把幼儿托付给我短暂照看,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因为我天生喜欢小孩,他们家小孩也喜欢跟我一起玩。难道这也是母性本能?

再大一点看到闺蜜生出的皱巴巴的婴儿,在摇篮里蹬着小脚疯狂哭闹,我竟然也没产生找个借口赶快逃跑的冲动,难道这也是母性本能?

但仔细想想,给小女孩买需要照顾的洋娃娃,把小孩交给看上去更有耐心的女孩照顾,以及身边有了越来越多的母亲朋友,这些某种程度全是我的被动接受的环境而非主动选择,如果我童年的玩具只有变形金刚,母性本能的发展是不是也会非常不一样。

如果可以不受外界干扰依然拥有所谓的深层次的「母性本能」,应该大概率也能当个好母亲。

《革命之路》

3.迷思三,原生家庭这口锅

很多选择不生育的人都提到了糟糕的原生家庭,比如不幸拥有冷漠的母亲,抛家弃子的父亲,或者有暴力倾向的继父。

但很有意思的是,我身边有些做父母异常称职的人,也是那些曾经拥有糟糕透顶的原生家庭的人,他们的应对措施是:重新当一次正常的父母,在养育小孩的过程中间接疗愈童年的自己。

《房间》

而《最好的决定》里,丹尼尔·亨德森写,

“我的童年支离破碎,从不希望平常人家的好日子,但现在我觉得很满足,有时间、有空间好好对待自己,以及我身边的人。养育后代是很美好,但我决定先拯救自己。”

对比下来其中的区别是,有些人比较早地从有毒的原生家庭中分离出来,做好了较为完整的自我修复,同时认清了可怕的父母可以是什么样子,于是更有信心不犯下当年父母的错误。

而另一部分人,比起做别人的父母更想好好地做一遍自己的父母。等到快步入四字头的年龄,才开始学会正视自己的情感需要,适应自己的身体,可以友善地对别人说不……

到了终于感觉可以为另一个人付出一部分人生的时候,哗啦,已经过了生育年龄。

悔恨没用也加速不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真正的自我接纳就是认知自身的局限。

作者说她编辑这本书的目的,是想说明“在这个世上,做一个负责任、有贡献甚而幸福快乐的成年人,并非只有一种途径。”

对那些选择不生育的人来说,他们花园里的花儿是工作、友情和伴侣,对选择生育的我们来说,花园里大块的土壤和养料贡献给了小孩。

实际上并没有最好的决定这回事,也没有最好的父母,为人母也好,不为人母也好,只要是人,都有欠缺。每个人只有坦诚的面对自己的那块土地,和会开出的任何形状的花朵。

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各自照料自己的花园,努力让它馥郁丰盈一点。

最后一个小讨论,

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有母性本能的?

或者就始终没有意识到过?

最近更新

开团中

公众号又改版了,

为了不走散恳请大家把我们星标⭐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