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09 21:54:16来源:LinkedIn
女人不再爱高跟鞋了吗?
比如本人。上周日,我激情换上换季打折时买的复古甜美长裙,无奈人矮裙长,寻思穿双高跟鞋拯救一下,才意识到:
我没有啊。
翻翻鞋柜,2双ugg,一双运动,一双老爹,一双jk,一双乐福,一双切尔西靴,1双过膝靴。
这两三年压根就没买过高跟鞋。可几年前买的,根本不想穿了。
最后我还是穿着乐福鞋出门了,走在路上我观察了下,这年头是真没多少人穿高跟鞋了。
想想也是,去前年的居家办公已经让人几乎连下装都省了,何况高跟鞋,疫情似乎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穿着习惯。
可我刚开始工作那阵,鞋柜里除了一双必备运动鞋,根本没有其他的非高跟鞋。百丽,思加图,达芙妮……
一路见证了我从女孩到女人的不成功蜕变。
不过10年时间,曾经引领时尚界风骚几百年的高跟鞋,突然就不香了吗?
到底发生了什么?
没有什么
需要我优雅的地方
我记得某红书给我推过一个帖子“仙女们说说你们为啥都不穿高跟鞋了”?
有个1.4万高赞的回复让我印象深刻:因为没有什么需要我优雅的场合。
想想也是,除了像礼服晚宴这类有潜在着装要求的场合,我几乎想不出来有什么必须穿上它的理由。
艰难限制了爱美。
工作日穿着它早上挤地铁,中午排队打饭,晚上扛着电脑逛超市买菜?
周末出门玩,踩着7cm高跷逛街打卡剧本杀就只为了好看?
这种痛苦自己,愉悦别人的事我真不喜欢,而这也应该是大多数女性的心声。
根据NPDdata的数据,2020年时装鞋的销量较往年下降了27%,而其早在08年世界不少国家的高跟鞋销量就开始下跌,2018年跌到惨不忍睹,随之而来的疫情让其雪上加霜,2020年2季度一度爆跌71%。
但高跟鞋作为主流审美驰骋了几个世纪,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开始走下神坛?毕竟以前,痛不也还是都穿着吗?
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女性的自我认知开始变得更加全面,社会对美的定义也趋于多元化。
这是审美标准多元化后的自主选择。
曾经,《欲望都市》里的Carrie,一字千金的高级专栏作家,赚再多也是高跟鞋的俘虏;
梦露也说,全世界女人都要感谢设计出高跟鞋的人。
穿上法式高跟鞋参加舞让人有种“走路不稳的时尚感”,是性感和时尚女人心照不宣的秘密。
追溯高跟鞋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一说是15世纪的意大利鞋匠,为了克服下雨天的泥泞路为老婆设计的;
一说是威尼斯商人常年出差,为了给老婆设置出门(出轨)障碍而设计的;
一说是法国路易十四国王太矮所以整日穿着,后来普及到整个宫廷,贵族阶层。
总之最后绕不过女人们都很喜欢,因为高跟鞋确实最彰显女性的体态轻盈和娇媚。
只是这些字眼,能反映的女性面向实在有限。
性感,妖娆,妩媚,我们或许曾经未加多想的将其视作赞美,甚至不断自我确认和强化,但这些年,女性自身正在从这些刻板的自我认同中逐渐觉醒。
我必须是柔媚,性感,弱柳扶风吗?不,我也可以是健美,帅气,大步流星的;
如果说这种观点在几年前还只是口号和个例;现在它们已经成为大部分女性的自觉认知。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
迪士尼玩偶的受欢迎程度往往和人类对自我认同的投射相关。
曾经优雅温柔的芭蕾女王星黛露是当之无愧的迪士尼顶流,可现在脾气暴躁憨憨虎虎的小狐狸玲娜贝儿横空出世。
掰着四根胖手指执着于纠正游客不能叫错名字,遇到挑事游客会拔剑表达不满,大家也爱极了她的真实。
女性对真实自我的探索和接受,才是根本上推动高跟鞋不再是审美中心的原因:作为充满女性意味的代表物品,其价值被淡化:
女人味这种东西,不再是一种特权,仅仅是一种特质,之一。
它不是不美了,只是美有很多种,它不是唯一。
看看现在90后中最流行的无性别穿搭(unisexclothing)。
自从1968年这个概念被提出,经由无数明星经典的性别革命推演(比如davidbowie)和社会意识的进化,如今男女间的穿搭次元壁终于有破裂并融合的趋势了。
而高跟鞋就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
所以我想,是我不爱穿了吗?
倒也没有,只是因为穿着痛一直就没爱过,现在更没必要硬拗了。
不穿高跟鞋
也是一种权力主张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角落都全然接受这种变化。
在一些场合,穿着高跟鞋依然涉及权利和平等问题,尤其在职场。
在不少企业里,穿套装和高跟鞋似乎依然是一种不成文的体面文化。
一个在日企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虽然没有明文规定要求所有女性员工必须穿着高跟鞋,但万事逃不过内卷,只要领导明示暗示,大家也就心照不宣遵守起来了。
这让我想起2019年6月写过的一篇关于日本女性抵制高跟鞋的KuToo运动的文章。(点击查看)
运动由一位在工作中穿着高跟鞋受伤的女演员在网络上发起,最终有超3万人联合签名请愿政府制定禁止企业强迫女性员工穿高跟鞋的法案。
这份请愿书最终成功递交给了日本政府。
但很遗憾,最终日本2019年末的新法案中,关于职场权力骚扰的部分还是没有“禁止企业强制女性穿着高跟鞋”的条款。
对此,劳工部高层的回应是:
在日本,女性穿着高跟鞋已经是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共识,并不值得推翻。
换句话说:既然世世代代都这样穿习惯了,搞这禁制令不是没事找事吗?
这种回应很可怕,因为比对抗更令人绝望的回应是忽视。
对于弱势方而言,这绝不是没事找事。
发起人石川优実事后回应说,其实我们想争取的不是抵制高跟鞋本身,而是需要获得可以选择穿与不穿的权利,毕竟职场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对男性的着装要求。
我们要争取的,是一个公平的工作环境,毕竟穿着高跟鞋会令部分女性感觉不适。
然而现在,只是因为这种不公平存在了太久,就要因为约定俗成所以继续被忽视。
虽然请愿失败了,但石川优実认为请愿是值得的。
因为这一次至少把问题摊上台面给大家看了,那么下一次,下下一次,总有可能逐渐开始正视和改变。
欧美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跟女性意识觉醒比较早有关,也和企业在尽力避免由穿着高跟鞋引发的职场性骚扰诉讼有关。
根据2019年Indeedsurvey的数据,50%的公司允许员工自由穿搭去上班,而这个数据倒回去5年只有区区18%。
再加上2020年的疫情刺激,数字不断扩大,毕竟很多都居家办公了。
所以高跟鞋的穿与不穿,也是一种权力的主张:
不能要求女性做一些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事情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力。
我们不想要的不是高跟鞋
而是应该和必须
虽然前文都在说现在的女孩子们越来越不爱穿高跟鞋,在职场中也奋起反抗,不过一份有趣的数据也指向了另一种可能:
女性对高跟鞋的抵触,或许是爱你在心头难开?
根据欧洲地区GoogleTrends显示,2020年夏天,当疫情暂时缓解,即将逐渐恢复社交时,Google上关于高跟鞋的搜索热度涨了350%,其中搜索TomFord和Bottega高跟鞋的热度更是高涨500%和350%。
这是否说明,其实女性内心还是对高跟鞋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疫情让更多的人获得了职场穿衣自由的权利,也终于让更多人开始自由选择自己由衷觉得美丽的穿着,比如高跟鞋。
虽然真的穿上好痛,可是在最想闪亮登场的时刻,还是需要它来助力。再不济,我不穿,买回家收藏观赏总可以吧!
女性对于拥有高跟鞋的执念还是存在,只不过,当获得自由,现在更多是justforfun。
就像住在纽约的27岁自由职业作家LaurenStyx所说,高跟鞋之于她,是疫情前偶尔会在特殊隆重场合的穿着。但现在她几乎每次出门都会穿,毕竟出门机会大大减少了。
“对我来说,现在只要能出门,都是specialoccasion!”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当我们不再被某种单一价值观统治,不再被某种应该和必须控制,才有可能真正爱上做某件事的感觉。